排异反应是什么意思
排异反应的全称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移植术后,由于受者与移植物遗传背景不同,导致受者的免疫系统和移植物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
1.发生条件:供者、受者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类型不相配合;移植物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成熟淋巴细胞;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低下。
2.排异反应主要发生在移植术后,是影响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可见于骨髓移植、肝移植、胸腺移植等各种器官的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排异反应的表现有皮疹、黄疸、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和肠黏膜剥落,甚至死亡。
3.排异反应根据发生时间和机制的不同可以分成四个类型:
(1)超急性排异反应,是最严重的排异反应,多发生于移植器官血循环重新建立后的24小时之内,无有效治疗方法;
(2)加速排异反应,常发生于术后3~5天内,常用甲基强的松龙或其他抗淋巴细胞制品,总体情况不佳;
(3)急性排异反应,发生于术后1周到6个月内,可以逆转,使用甲基强的松龙等有效;
(4)慢性排异反应,出现于术后6个月以后,用他克莫司治疗,可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
器官移植后均可能会发生排异反应,因此患者术后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就医,以上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更新时间:2022-04-03
*重要提示:科普内容不能作为疾病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根据个人情况科学治疗。
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与内容平台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