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血管瘤
就诊科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概述
概述
鼻血管瘤是由脉管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包括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其中毛细血管瘤最多见,约占80%,蔓状血管瘤较罕见。 鼻血管瘤常发生在鼻中隔、鼻甲和上颌窦,呈膨胀性生长,速度缓慢,晚期也可超出鼻腔鼻窦的范围。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临床症状
反复间歇性鼻出血和鼻塞,症状发生在一侧鼻腔。鼻窦内血管瘤逐渐增大可导致面颊部隆起和眼球突出等症状。
危害
长期反复可引起贫血,出血剧烈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吸收周围骨质,引起面部隆起或眼球突出和周围神经受压症状。
并发症
贫血,失血性休克。
检查
鼻内镜检查和CT、MRI、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鼻内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治疗原则
不同类型的血管瘤有不同的治疗原则,毛细血管瘤可通过手术治疗,蔓状血管瘤多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可手术切除或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治愈性
多可治愈。
饮食建议
合理饮食,加强营养。
病因
流行病学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中年。
病因
发病因素复杂,目前没有确切的病因。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的临床表现随病程长短及病变范围大小而异。反复间歇性鼻出血为本病的突出表现,每次出血量不等,出血多者可有继发性贫血,严重者可致休克,死亡者少见。当肿瘤逐渐增大可出现患侧进行性鼻塞。如肿瘤较大可压迫使鼻中隔偏向对侧,进而有两侧鼻塞。继发感染者鼻腔有臭味。
其他症状
肿瘤向后突入鼻咽部可导致咽鼓管阻塞,出现耳鸣、听力下降。鼻窦海绵状血管瘤较大者,可压迫窦壁,窦腔扩大,骨壁受压、吸收、变薄,甚至破坏。肿瘤向外扩展,可发生面部畸形、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视力减退、复视、头痛等。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鼻内腔检查和增强CT、MRI和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可诊断。 术前组织病理学检查不是必需的诊断方法
治疗
治疗方针
不同类型的血管瘤有不同的治疗原则,鼻内镜手术切除为常见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毛细血管瘤可通过手术治疗,蔓状血管瘤多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可手术切除或局部注射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鼻内镜手术切除为常见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局限在鼻腔的血管瘤,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电灼、激光、冷冻、微波治疗等手段,减少术中出血。手术中应将血管瘤基底和根部黏膜一并切除。 鼻窦内或瘤体较大者,依据瘤体位置、大小,采取内镜下鼻窦开放及肿瘤切除。也可用传统的鼻侧切等术式。术前给予小剂量硬化剂注射;术中采用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条件的医院可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
其他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蔓状血管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对肿瘤供血血管进行栓塞,使肿瘤缩小或消失。
预后情况
一般预后较好。
护理
日常护理
保证鼻腔清洁湿润。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