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利用X射线旋转扫描以获取体内断层图像的无创诊断方法
CT平扫可提供各种组织清晰的结构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多种疾病
用于发现、诊断、定位和观察病程进展,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检查部位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骨盆、脊柱等
定义
CT平扫是利用X射线进行人体断层扫描成像的放射学检查技术,用于观察人体脏器结构、寻找病灶及评估病情。
CT平扫是指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的图像,有助于诊断各种疾病,如肿瘤、感染、炎症、骨折和先天性疾病等[1-2]。
与传统X线成像相比,CT图像显示的是人体某个断面的组织密度分布图,显著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分类
根据检查部位分类
头部 CT 平扫:检查头部结构,包括大脑、脑干、颅骨等,排除颅内出血、肿瘤、脑梗死、颅骨骨折等。
颈部 CT 平扫:检查颈椎、颈部软组织、淋巴结等结构,以便于检查颈椎病、甲状腺肿大等。
胸部 CT 平扫:检查胸部各种器官和结构,包括肺、心脏、主动脉、气管等,以排除肺部病变、胸腔积液、心脏病变等。
腹部 CT 平扫:检查腹部各种器官和结构,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和胃肠道等明确是否有腹部病变、肝硬化、肾结石等。
骨盆 CT 平扫:检查骨盆结构和盆腔内各种器官,明确是否有髋关节病变、前列腺增生等。
脊柱 CT 平扫:检查脊柱及其附近的骨结构、椎间盘等,用于判断脊柱病变、椎间盘突出等。
四肢 CT 平扫:检查四肢骨骼结构,评估骨折、骨关节炎、骨肿瘤等。
检查目的
CT平扫主要用于如下目的[3-5]:
诊断:CT 平扫能提供清晰的各种组织结构图像,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如头部的肿瘤、中风、脑血管意外等;胸部的肺炎、肿瘤、气胸等;腹部的肝硬化、肠梗阻等;四肢的骨折、关节炎等。
定位:对于许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CT平扫可以精确地显示病变部位,有利于制定手术方案。
观察病程进展:通过CT平扫可以观察病变情况是否进一步恶化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CT平扫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
适用人群
CT平扫适用于所有疑似器官、组织病变,并且用断层成像可较清晰观察到病变部位的人群。
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需要定期进行肺部CT平扫,检查是否有肺结节的出现。
有症状的患者:如头部疼痛、恶心呕吐、逐渐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等患者,需要进行头部CT平扫以排除肿瘤、脑出血等病变;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可能需要行腹部 CT平扫检查。
有特殊病史的患者:例如曾经接受过放射治疗、手术治疗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CT平扫以观察病情。
临床疑难病例: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可以通过 CT 平扫发现异常和病变,提供诊断线索。
禁忌人群
以下人群应禁忌进行CT平扫,必要时应由医生评估风险,谨慎检查:
孕妇:孕妇在孕期尽量避免接受 CT 平扫,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孕早期。如确有必要,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进行,尽量降低辐射剂量。
婴幼儿和儿童:对于婴幼儿及儿童应谨慎使用 CT 平扫,因其组织对辐射更为敏感。检查时也应首先考虑其他无辐射的替代检查方法,如超声、磁共振等。
检查风险
单次CT平扫的辐射剂量相对较低,偶尔进行本项检查对身体影响不大,但长期、多次接受 CT 检查,也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概率。儿童和孕妇,需谨慎选择检查。
在CT平扫检查时,被检者会在狭小的CT设备环境中保持一段时间的静止,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紧张、压抑、焦虑等感受。
因此,在进行CT平扫时,患者及其医生需要综合权衡检查的利弊。总的来说,如果检查对病情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CT平扫所带来的辐射风险相对可接受。
参考价格
CT检查价格与检查部位、是否增强、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CT平扫的价格通常为250~500元。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检查流程
CT平扫是一种无痛检查,检查前无需空腹和麻醉,遵从操作者指导即可。
检查时间
CT检查一般需要预约,按预约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检查方法
CT平扫是一种无痛、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被检者一般无需接受麻醉。以下是CT平扫的检查过程:
被检者需要脱掉所有金属饰品,避免影响扫描图像质量。
被检者将躺在CT床上,根据检查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体位。例如,头部检查时患者一般需要保持仰卧,背部接触床面。
CT床将自动滑入CT机中的圆环部分,被检者在过程中需要听从操作者指挥,如胸腹部等部位检查需要配合呼吸,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
CT机在工作过程中会发出一定的噪音,被检者可能会感到些许不适,但这是正常现象。
CT检查通常耗时较短,约数分钟。检查完成后,放射科技师会通知被检者离开CT室。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是否空腹
大多数检查,如头部、四肢及胸部CT不需要空腹。但腹部和盆腔CT检查通常需要被检者空腹4~6小时,以减少胃肠道充气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如果是腹部CT平扫,根据病情,患者可能需要在检查前摄入稀释钡剂或水溶性含碘造影剂。有助于医生评估肠壁及相邻结构病变情况。
着装注意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避免戴金属装饰或饰品,如头饰、发夹、耳环、项链、皮带和钥匙等。
在进行头部CT平扫时,建议患者摘掉眼镜、助听器等相关装置。
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胸部CT平扫时,需要脱掉带有金属钢圈或挂钩的内衣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其他
检查前须将详细病史及各种检查结果告知CT医生,如有自己保存的CT检查结果等资料需要交给CT医生以供参考。复查CT者,需提供CT检查结果给医生以便对照。
怀孕和哺乳期女性患者请务必在检查前告知医生以评估是否适合接受CT检查。
体弱、儿童、神志不清者,需要健康人陪同。陪同者应穿好CT工作人员提供的X线防护服。
不能合作的受检者,如婴幼儿、躁动不安或意识障碍者,在CT扫描前需要在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镇静药物。
检查中
在CT扫描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动。胸腹部扫描时要屏气,保证胸腹部处于静止状态。颈部和喉部检查时不能做吞咽动作。眼部检查时应闭上双眼,尽量保持眼球不动,不能闭眼者需要盯住正前方一个目标。
检查时要听从医生或机器口令,通常呼吸口令为:吸气-屏气-呼气,吸气-屏气-呼气。
CT设备上配有对讲机,在检查中如有不适,或发生异常情况,可立即大声呼叫或告知医生。
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感觉到疼痛。由于CT设备扫描孔径较小,部分患者可能会在狭小的空间中保持静止的时间较长,会感到紧张、压抑和不适,这些属于正常反应,在检查前放松心情和合适的沟通可以应对这些不适感。
检查后
CT平扫对人体影响较小,不影响正常生活。
出报告时间
CT平扫通常在检查结束后的2~24小时内输出结果,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影像片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检查项目等基本信息。
影像胶片注意不要折叠、卷曲,不要沾水,不要日晒,在阴凉干燥处平铺保存。
结果解读
结果解读一般由开单医生完成。获取结果后需要及时就诊,由开单医生结合症状、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正常结果
如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处会显示:所检查部位的CT扫描未见异常。
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发生病变,CT所见描述中,通常无以下词汇:占位、结节、肿物、不对称、不规则、阴影、密度影、模糊、异常、增大、肿大、增厚、钙化灶、纤维灶、渗出、积液、骨折等[7-9]。
部分器官组织CT平扫的正常结果也可描述如下:
头部CT:脑组织清晰;脑室、裂隙、脑沟等结构正常。
胸部CT:肺组织透气良好,肺纹理清晰;无结节、肿块或炎症。
腹部CT:肝、脾、胰等实质脏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未见肿大、占位或炎症。
腹部和盆腔CT:肠道显示正常,无肠道壁增厚或肠管扩张;肠间距正常。
四肢、脊柱和盆骨CT:骨骼结构的密度、形态、关节间隙正常;无骨折、关节炎或肿瘤。
异常结果
CT平扫检查出现的异常结果反映了不同的病理和生理状态。
结节
结节是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性名词,可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良性结节主要由于炎症、良性肿瘤等引起,恶性结节则可能是原发性恶性肿瘤或转移癌。
占位
占位是影像学诊断中的专有名词,是指在组织器官里多了正常组织器官所不具有的实性、囊实性等病变,可导致周围组织器官受压或移位。占位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
索条影或纤维灶
通常索条影或纤维灶是慢性炎症或其他疾病自然愈合后遗留的残影,如果出现新发病灶需要关注。
异常密度
异常的高密度代表钙化、出血,或部分肿瘤的特征,而异常的低密度可能与水肿、梗死、囊肿等相关。对于异常密度的判断和定性,可能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进一步检查,如MRI、PET/CT等。
结构紊乱
破裂、出血、坏死等原因会导致组织结构紊乱,如脑出血时可见脑组织密度异常、结构紊乱。
骨骼异常
骨折、关节炎、骨转移等可能导致骨骼密度改变、形态异常、关节间隙改变等。
就医建议
常规体检通常不包含CT检查,部分体检可能采用低剂量CT扫描来筛查早期肺癌。
如果临床检查中出现特殊检查结果,应咨询医生,以下为部分可能的原因。
胸部CT平扫:当报告提示“肺内结节影”、“肺部占位性病变”、“磨玻璃影”、“条索状影”等,可能为肺部结节、肿瘤、炎症等改变,内科医师会对肺功能进行综合评判,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肺功能[5,10]。
颅脑CT平扫:颅脑CT平扫异常可能显示多种脑内的结构和病理改变,出现占位、缺损、低密度影、高密度影等,可能提示有脑肿瘤、水肿、出血、炎症、栓塞等。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偏瘫、视力障碍等症状。
骨骼CT平扫:出现骨皮质变薄、异常骨化、骨皮质中断、异常占位等情况,可能提示有骨质疏松、骨折、骨肿瘤等。一些骨代谢性疾病,例如骨质疏松症也可能在CT扫描中显示异常。
腹部CT平扫:有助于显示炎症性肠病者肠壁的异常强化和增厚,或显示低密度的充盈缺损、肠壁增厚及胃肠道穿孔等。
参考文献
[1]
金征宇,龚启勇. 医学影像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
郑君惠.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12):916-928.
[3]
吕传真,周良辅. 实用神经病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4]
田伟. 实用骨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
Wood DE,et al. Lung Cancer Screening, Version 3.2018,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18;16(4):412-44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7]
陈勃江,李为民,等. 健康人群体检肺结节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思考.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0;14(3):208-212.
[8]
于皆平,沈志祥,等. 实用消化病学. 科学出版社, 2017.
[9]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10]
蔡柏蔷,李龙芸. 协和呼吸病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8 15:38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