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盲
又称:
后天失明、后天盲
科室:
眼科
概述
出生后因疾病、外力因素导致的视力丧失,不能看清事物
可能与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视网膜病变、创伤、肿瘤等有关
未采取及时有效治疗者一般预后较差,部分及早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
通常不能自愈,需要及早干预
定义
盲可以分为先天性盲和后天性盲。后天性盲是指由于疾病或其他外部因素导致的视力丧失。先天性盲则是由于遗传因素或出生时的问题导致的视力丧失。
后天性盲患者自己可感觉到视力丧失,不能正常看清事物。按最新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日常生活视力低于0.05被定义为盲。
后天性盲可逐渐形成或突然发生,可为单眼也可为双眼。
随着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后天性盲人数不断增加,其中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后天性盲的最主要原因。
在这些致盲原因中,如果采取恰当的措施,有的能够及早预防或控制,有的能够治疗而恢复视力[1-2]
发病情况
尚无确切的后天性盲的流行病学数据。以下是全球失明患者的发病情况。
有资料显示,2020年,全世界估计有4330万盲人,其中,女性患者为2390万。中度和重度视力障碍者2.95亿。预计到2050年,全球约有6100万盲人,4.74亿人有中度和重度视力障碍[3]
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儿童眼病与角膜病、屈光不正与沙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盲人数量,分别约占盲人总人数的51%、8%、5%、4%、3%、1%及21%[1]
病因
导致后天性盲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以疾病原因为主。大多数眼病在发展至一定程度时都可能导致视功能损伤,引起后天性盲的发生。
目前最为常见的引起后天性盲的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视网膜病变等。
致病原因
可影响视力的眼部结构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神经,任一眼部结构的破坏均可能导致后天性盲的发生[4-5]
白内障:是我国老年性致盲最常见的原因,为晶状体老化混浊所致。
青光眼:是我国第二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可导致视神经纤维层不可逆性的萎缩。
黄斑变性:是我国第三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是视网膜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
视网膜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网膜脱落、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等。
视神经疾病: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水肿等。
角膜疾病:以感染性角膜炎多见,此外较为常见的还有翼状胬肉、角膜内皮失代偿等。
葡萄膜炎:急性期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屈光不正:部分屈光不正患者,由于未及时矫正,可导致弱视甚至失明。
眼创伤:眼部受到创伤,破坏了眼部结构,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脑部手术或神经相关手术,可能对相关神经造成损伤,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眼部肿瘤:当颜面部肿瘤侵犯眼内时,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先天性疾病:部分先天性疾病患者出生时视力正常或轻度异常,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较为常见的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症状
后天性盲最典型的症状是视物不清,视力下降甚至无光感。也常伴有其他症状,不同症状组合往往提示不同的疾病,需要患者根据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
主要症状
视物不清:指看东西完全看不清,十分模糊。
视野缺损:指双眼平视前方时,部分区域视野看不清东西。
仅有光感/无光感:光感指看不清东西,仅能感知光亮;无光感指无法感知光亮,自觉眼前一片漆黑。
其他症状
合并的其他症状对于疾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就诊时应尽量准确地向医生描述。
伴头痛、眼胀、眼痛等症状:常提示青光眼[6]
伴手足麻木感、血糖异常等:常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
伴眼痛、闪光感等:常提示视网膜脱落。
伴视物变形等症状:常提示黄斑病变。
伴眼部刺痛、眼红、流泪等:常提示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性病变。
就医
发现视力下降,应立即寻求医生的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防止视力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在就诊时,患者应详细描述视力下降的症状,包括开始时间、发展速度、伴随的其他症状等。同时,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全身疾病史和药物使用情况。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眼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眼科就诊。
急诊科
当突然出现头痛、眼痛、眼胀、视力下降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当眼外伤导致失明时,应当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擅自用药。
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时不要佩戴隐形眼镜,眼部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力下降、眼睛疼痛、头痛?如有,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视野缺损、视物变形、眼前黑影、色觉改变、复视等表现?
是否有眼红、流泪?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年龄多大?
父母生育时是否高龄,是否近亲结婚?
是否有屈光不正病史?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
是否有脑部疾病或精神类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视野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等。
影像检查:眼部B超检查、OCT检查、眼底彩照、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眶CT和MRI等。
诊断
医生会通常病史、症状初步判断病情,通过进一步的眼科检查,如视力、视野、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及一些特殊检查来明确导致后天性盲的原因。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脑部手术史。
有屈光不正病史。
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有家族遗传性眼病史。
临床表现
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5。
眼部检查
后天性盲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视力检查,而其他各项眼科检查则有助于明确盲的病因。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指示灯进行检查。检查时需听从医生的指示,如实回答医生的问题。
视野检查
判断视野有无缺损。检查时不可随意转动眼球,听从医生指令。
裂隙灯检查
观察角膜、虹膜、瞳孔、玻璃体、眼底视网膜等眼部结构情况。检查时患者应听从医生的指示,不要随意眨眼或闭眼。
眼压测量
检查眼压是否有异常。测量时会有轻微气流喷出,患者应注意不要眨眼或闭眼。
屈光度测量
检查患者的屈光度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时听从医生的指示。
影像检查
眼部OCT
检查患者眼部病变所在的具体位置和严重程度。
眼部B超、CT、MRI等
明确患者眼部病变的部位。
眼底照相
可与视网膜OCT共同提示视网膜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视网膜荧光造影
检查视网膜血流是否异常。
其他检查
部分先天性疾病可能伴随全身的异常改变,必要时可对全身进行检查,如检查全身骨骼、关节、皮肤是否存在异常。
鉴别诊断
后天性盲的诊断标准明确,一般无需鉴别诊断。但因其后天性盲的病因种类繁多,应当根据其具体伴随症状、发病年龄等因素明确引起后天性盲的病因,最常见的几类致盲性眼病的诊断特点为:
白内障:渐进性视力下降,老年人多见。
青光眼:常有眼痛、眼胀、头痛病史,可伴有视野缺损。
黄斑变性:渐进性视力下降,常伴视物变形,老年人多见。
视网膜脱落:高度近视患者多见,突发性视力下降、常伴闪光感。
治疗
治疗目的:最大程度挽救视力,解除病因。
治疗原则: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对于后天性盲的人群,可进行心理学支持、运动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提升其生活能力。
药物治疗
青光眼:可根据疾病类型选择降眼压药(如布林佐胺马塞洛尔滴眼液、溴莫尼定滴眼液)。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可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早期治疗糖尿病对于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有效的。
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可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控制新生血管生长。
手术治疗
白内障:当患者自觉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时便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8]
青光眼:可根据情况选择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微创手术、引流阀植入术等手术治疗方案[9]
糖尿病性视网膜相关病变:可根据情况选择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黄斑局部光凝治疗等激光治疗。发生积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可选择玻璃体切割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晚期患者可使用手术治疗及激光光凝治疗等多种方式改善症状[10]
角膜病: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病致盲的有效手段。
视觉康复
视觉康复对于无法完全恢复视力的个体非常有帮助。
可通过各种辅助设备(如放大镜、电子阅读器)和技能培训(如学习盲文、使用导盲犬)来提高失明患者的生活质量。
视觉康复通常需要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包括眼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注意事项包括寻找专业的视觉康复服务,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学习新技能。
其他治疗
包括基因治疗、干细胞疗法和仿生视觉装置等。很多治疗方法仍在早期研究阶段,临床应用还面临许多挑战。
针对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眼病,基因治疗已经显示出一些潜力。
干细胞治疗可能有助于修复或替换受损的视网膜细胞。
仿生视觉装置或“人工视网膜”可以将视觉信号直接传输到大脑,从而帮助一些完全失明的人恢复一定的视觉功能。
预后
后天性盲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和治疗效果。早期发现和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遵循医嘱和定期复查,都有助于改善预后和保护视力。
治愈情况
一些后天性盲(如由白内障或某些类型的青光眼引起的视力丧失)可以通过医疗或手术治疗进行逆转。例如,白内障手术是一种成功率很高的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改善或恢复患者的视力。
青光眼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是不可逆的,而其视力是否会进一步下降取决于药物、手术治疗是否将眼压控制在降低水平。
然而,对于一些疾病(如湿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或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有些治疗方法可能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并保护剩余的视力,但可能无法完全恢复丧失的视力。
危害性
后天性盲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包括阅读、驾驶、独立生活等。
可能会引起抑郁、焦虑和社交孤立等心理健康问题。
可能会增加医疗支出,减少收入,从而导致经济压力。
可能会增加摔倒和其他伤害的风险,甚至降低患者的预期寿命。
日常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眼病(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格遵守医嘱,按时使用药物,定期复查。视力无法恢复的患者,学习使用辅助设备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家中和工作环境应整洁且固定。以降低摔倒和碰撞的风险。地板上应保持畅通,没有障碍物,尤其是锐利或易碎的物品。有必要时,可以使用颜色对比强烈的标记物来标记重要的物品或地方。
利用各种视觉辅助设备,如盲杖、有声书等提高失明患者的生活质量。
学习新的生活技能,如使用导盲犬、学习盲文、独立行走和导向技巧,可以帮助失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独立自主。
注意保持整体健康,定期体检,严格控制任何已有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心理支持
后天性盲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需要及时向家人或朋友倾诉,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
患者的家人及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建立自信。
可以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如团体活动、志愿服务等。加入失明或视力损害者的支持组织也是获取信息和互助的好方法。
随诊复查
若为白内障所致先天性盲,手术治疗后定期随诊复查即可。
若为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眼部疾病所致先天性盲,可定期到医院随诊复查,针对疾病进展采取不同治疗方式。
若出现眼红、眼痛、头痛、眼球运动受限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
约80%的盲是可以避免的,早诊早治是关键。
有家族眼部遗传史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筛查。
出现视力下降时应尽早就医,切不可进展至失明时才就诊。
眼部病毒感染、眼部炎症、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疾病等应积极治疗。
提高安全意识,尽量避免眼外伤。
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并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眼科体检,尤其是高度近视者。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范先群. 眼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GBD 2019 Blindness and Vision Impairment Collaborators; Vision Loss Expert Group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Causes of blindness and vision impairment in 2020 and trends over 30 years, and prevalence of avoidable blindness in relation to VISION 2020: the Right to Sight: an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Lancet Glob Health. 2021 Feb;9(2):e144-e160.
[3]
GBD 2019 Blindness and Vision Impairment Collaborators; Vision Loss Expert Group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Trends in prevalence of blindness and distance and near vision impairment over 30 years: an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Lancet Glob Health. 2021 Feb;9(2):e130-e143.
[4]
葛坚,王宁利. 眼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刘家琦,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
安喜艳. 青光眼的症状.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2,397(12):40.
[7]
刘涵,方晏红,陈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全科医学管理. 眼科学报,2023,38(04):350-359.
[8]
冯晶晶,么莉,安磊,等. 我国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01):63-70.
[9]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 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08):573-586.
[10]
邵毅,周琼.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断与治疗规范——2018年英国专家共识解读. 眼科新进展,2019,39(11):1001-004.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6 16:28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