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淋巴瘤
科室:
皮肤性病科、肿瘤内科、放射肿瘤科
概述
原发于皮肤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
症状易与皮肤病混淆,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综合治疗
预后因疾病的分期不同而异
定义
皮肤淋巴瘤是一个口语化的说法,一般泛指发生于皮肤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
淋巴系统主要由淋巴管、淋巴结、脾、胸腺等组成,淋巴管收集全身的淋巴液,最后经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流入静脉。
淋巴液中含有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
皮肤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可能原发于皮肤,也可能由其他部位扩散转移而来。
本文介绍的皮肤淋巴癌特指仅原发于皮肤淋巴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又称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分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血液淋巴肿瘤分类标准,皮肤淋巴瘤可以分为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1-2]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占大多数,约70%。
主要类型有蕈样霉菌病(MF)、Sézary综合征(SS)、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前两者最常见。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占比较小,约30%。
主要类型有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血管内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发病情况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较罕见,估计每年每10万人中有0.5~1例[3]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类型较多,各种类型的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类型[3-5]
蕈样霉菌病(MF)和Sézary综合征(SS),中位发病年龄为55~60岁,男性多于女性。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也可于儿童时期发病。
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少见于儿童。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为70~82岁,女性患者更多见。
注:中位发病年龄是描述某种疾病或疾病组群中患者首次发病的年龄中间值,仅用于研究,不代表患者的具体发病年龄。
病因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确切病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既与遗传、免疫问题等内因有关,也与感染、环境因素等外因有关。
致病原因
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但并不是具备以下因素就一定会患病。
每个患者的具体病因,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判断。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患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人群,可能带有某些遗传易感因子,比普通人更容易患该病。
免疫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那么他患所有淋巴瘤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许多倍。
比如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群,因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而免疫功能有问题,他们就更容易患上包括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在内的各种淋巴瘤。
感染
艾滋病病毒、EB病毒等病毒感染都可能导致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环境因素
过量的化学物质(如某些农药和杀虫剂)、有害物理射线以及高强度的紫外线,都是原发性皮肤淋巴癌可能的致病因素。
长期暴露于这类环境中的人群,患病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
症状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最明显表现一般是皮肤症状,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其他受累部位的症状等。
主要症状
斑块、丘疹、肿块、溃疡是常见症状,躯干、四肢、头面部的皮肤均可发病。
皮肤症状
斑块
斑块是皮肤表面的一块颜色或质地与周围皮肤不同的区域,多是红色至褐色,其边缘清晰或模糊。
这些斑块通常是平滑的,没有隆起,但有时可能会痒,并可能有脱屑、结痂的情况。
丘疹
丘疹是皮肤表面隆起的小疙瘩,多呈红色、紫色或褐色,用手一摸,有疙疙瘩瘩的感觉,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肿块
皮下可能会出现较大的肿块,它们一般表现为明显的凸起,多呈红色至褐色,可能很坚硬,有的痛感明显。
溃疡
症状严重的患者,皮肤表面可能出现损伤或破溃。
这些溃疡可能具有不规则的形状,周围皮肤可能发红,有时会伴有疼痛和流血。
红皮病症状
红皮病症状主要见于蕈样霉菌病(MF)和Sézary综合征(SS),多表现为全身的皮肤发红、脱屑,剧烈发痒,还可能有灼热感、多汗等症状。
同时,伴有毛发稀疏,手指甲、脚趾甲脆而易断且表面凹凸不平等表现。
全身症状
患者常有以下全身症状。
不明原因的发热。
睡时大量出汗、醒后汗止。
体重明显减轻等。
其他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癌细胞可能会扩散到全身的淋巴结或其他部位,患者可能会表现出一系列受累症状。
淋巴结症状
淋巴结肿大,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这些浅表淋巴结所在的位置能摸到明显的肿块。
肿块多无痛,持续增大,质地坚硬,不易推动。
其他部位症状
肺部受累,可表现为咳痰、咳血、呼吸困难、胸痛等。
肝脾受累,常见上腹疼痛或能摸到包块。
肠道受累,以腹痛、腹部肿块等为主要表现。
骨骼受累,会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甚至瘫痪。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皮肤出现斑块、丘疹、肿块、溃疡等症状,建议到皮肤性病科就医以明确诊断。
肿瘤内科
如果确诊为皮肤淋巴瘤,建议到肿瘤内科就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放射肿瘤科
如果确诊为皮肤淋巴瘤,需要放疗,则需要到放疗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以前的皮肤病变照片,携带就医。
就医前不要化妆,以防化妆品遮盖面部病变,影响医生判断。
建议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最不舒服的症状有哪些?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减轻?
病史清单
家里有人得癌症吗?
有艾滋病或者感染其他病毒的历史吗?
得过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吗?
有什么慢性病历史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专科检查:病理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激素检查、免疫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检查等。
影像检查:CT、磁共振(MRI)、超声、PET-CT等。
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仅能为诊断提供参考,病理检查才是诊断的“金标准”。
以下仅介绍基本诊断要点[5-9],具体内容请参见淋巴瘤词条诊断部分。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病毒感染史。
器官移植史。
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疾病史。
淋巴瘤或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因皮肤症状而就诊,包括皮肤表面的斑块、丘疹、肿块、溃疡等。
患者一般还伴有全身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睡时大量出汗、醒时汗止,体重减轻等。
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还会因癌细胞累及淋巴结与其他部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淋巴结肿大、坚硬及肺、脾、肠等脏器出现相应症状。
实验室检查
通常需要进行血尿便常规、生化全项、血沉、骨髓、免疫等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尤其需要进行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病毒筛查,如果患者感染病毒,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抗病毒。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PET-CT、磁共振(MRI)、超声等了解肿瘤的大小、密度、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及全身转移情况等,帮助确定分期。
还可以通过同位素骨扫描、胃肠内镜等检查特异性地评估转移情况。
病理学检查
首先,切除或通过钳取、空心针穿刺等方法获得肿瘤组织,取组织的位置可以是皮肤、血液、淋巴结、骨髓。
然后,应用形态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来明确是否为恶性肿瘤,同时判断肿瘤的分型与特征等情况。
明确是否为恶性肿瘤
显微镜下,癌细胞的形态往往有以下特点。
大小不一,排列紊乱,形状不规则,细胞边缘可能不清晰。
癌细胞的细胞核比正常细胞更大、更暗、畸形,并可能有多个核,大量细胞核正在进行分裂。
明确肿瘤的分型与特征
先要明确属于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还是属于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再进一步确定更细致的分型以及特征,以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如果是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流式细胞术可见各种T细胞亚群,免疫组化可见CD2、CD3、CD4、CD5、CD4、CD8等阳性(用+表示),基因检测可见TCR重排等信息。
如果是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可见CD20、CD3、CD10、BCL2、BCL6等显示阳性(用+表示),基因检测可见lgH重排、TCR重排等信息。
分期
如果属于蕈样霉菌病(MF)、Sézary综合征(SS),则采用TNMB分期标准[5]
不属于蕈样霉菌病(MF)、Sézary综合征(SS)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采用的TNM分期标准[5]
TNMB分期
皮肤(T)
T1局限性斑片、丘疹、和(或)皮肤受累范围<10%体表面积
T2斑片、丘疹、和(或)皮肤受累范围≥10%体表面积
T3任何肿块
T4皮肤红斑≥80%体表面积
淋巴结(N)
N0无异常淋巴结
N1异常淋巴结:组织病理Dutch1级或NCI LN0~2
N2异常淋巴结:组织病理Dutch2级或NCI LN3
N3异常淋巴结:组织病理Dutch3~4级或NCI LN4
NX异常淋巴结 无组织学确认
内脏(M)
M0无脏器受累
M1内脏累及(病理证实)
MX内脏病变(无病理证实)
血液(B)
B0无血液累及:异型细胞(Sézary细胞) ≤5%外周血淋巴细胞,或异型细胞(Sézary细胞)<250/μl,或CD4+/CD26-、CD4+/CD7-细胞≤15%
B1低负荷血液受累:异型细胞(Sézary细胞)>5%,或CD4+CD26-、CD4+CD7-细胞>15%,且不符合B0、B2的标准
B2高负荷血液受累:异型细胞(Sézary细胞)≥1000/μl,或CD4+CD26-、CD4+CD7-细胞≥1000/μl,或CD4+/CD26-细胞≥30%、CD4+/CD7-细胞≥40%
注:T、N、M、B后面的数字越大,表示病情越严重。
表中所标示的NCI标准与Dutch分级含义如下。
NCI LN0:无异型淋巴细胞。
NCI LN1:偶见异型淋巴细胞(不成簇)。
NCI LN2:异型淋巴细胞易见或3~6个细胞成簇。
NCI LN3:异型淋巴细胞聚集。
NCI LN4:淋巴结结构部分/完全消失。
Dutch 1级:皮肤病性淋巴结病。
Dutch 2级:MF早期侵犯。
Dutch 3级:淋巴结结构部分消失。
Dutch 4级:淋巴结结构完全消失。
综合T、N、M、B的情况确定临床分期,具体如下。
ⅠA期:T1N0M0B0~1
ⅠB期:T2N0M0B0~1
ⅡA期:T1~2N1~2M0B0~1
ⅡB期:T3N0~2M0B0~1
ⅢA期:T4N0~2M0B0
ⅢB期:T4N0~2M0B1
ⅣA1期:T1~4N0~2M0B2
ⅣA2期:T1~4N3M0B0~2
ⅣB期:T1~4N0~3M1B0~2
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病情严重程度逐渐递增。
同一期,期数后面标注B比标注A更严重,标注2比标注1更严重,比如ⅡB期比ⅡA 严重期,ⅣA2期比ⅣA1期严重。
TNM分期
皮肤(T)
T1孤立皮肤病变
T1a:单一孤立病变且直径<5cm
T1b:单一孤立病变且直径>5cm
T2区域皮肤受累a:多个病变局限于1个区域或2个连续区域
T2a:所有病变总体直径范围<15cm
T2b:所有病变总体直径范围>15cm但<30cm
T2c:所有病变总体直径范围>30cm
T3广泛皮肤累及
T3a:多处病变但局限于2个连续区域内
T3b:多处病变累及≥3个区域
淋巴结(N)
N0无淋巴结累及
N1累及1个淋巴结区(皮肤病变引流区)
N2累及≥2个淋巴结区或累及任何非皮肤病变引流区淋巴结
N3累及中枢淋巴结区
内脏(M)
M0无皮肤以外非淋巴结的部位受累
M1皮肤以外任何非淋巴结的部位受累
注:T、N、M、B后面的数字越大,表示病情越严重。
鉴别诊断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患者常表现出的皮肤症状与很多皮肤病类似,一般需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举例如下。
湿疹
相同点:都有皮肤红斑、溃疡、瘙痒等表现。
不同点: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患者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睡时大汗、醒后汗止,消瘦等全身症状,而湿疹患者常常没有这些症状。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痤疮
相同点:痤疮患者面部的结节、肿胀等表现与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类似。
不同点:痤疮患者一般没有发热,睡时大汗、醒后汗止,消瘦等全身症状,且二者病理检查结果不同,需要靠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治疗原则:采用个体化治疗与综合性治疗的原则,根据病情与患者身体状况,多学科讨论制定方案。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种类很多,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以下列举常见类型的治疗方案[5-10],详细治疗方法请参见淋巴瘤词条的治疗部分。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蕈样霉菌病(MF)、Sézary综合征(SS)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主要依据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
早期皮损不宜采用强烈的治疗,以采用单一或综合应用多种局部治疗手段为主。如局部放疗,光照疗法,糖皮质激素、维A酸局部用药等。
IIB期、III期、IV期和难治性病变,可采用包括全身系统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
原发皮肤边缘区淋巴瘤、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它们往往发展比较缓慢,又称惰性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治疗这种类型有以下思路。
仅有一部分皮肤发生病变时,一般采用放疗或手术,也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症状,同时采取观察策略。
出现广泛的皮肤病变,没有累及淋巴结与其他脏器时,可以采用放疗、靶向治疗,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同时注意观察。
淋巴结发生转移或累及其他脏器时,可以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等联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预后
皮肤淋巴瘤包含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预后情况也不尽相同,病程因人而异。
总体而言,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
治愈情况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一般很难完全治愈,但有些类型经治疗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如惰性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具体举例如下。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
蕈样霉菌病(MF)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好,5年生存率近90%[4]
Sézary综合征(SS)患者的预后通常不佳,中位生存期约2~4年[6]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和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都属于惰性瘤,5年生存率为90%以上[3]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腿型)发展较快,5 年生存率为 56%[3]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
中位生存期表示有且只有50%的个体可以活过的时间。
这两个数据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皮肤淋巴瘤包含的类型很多,有的类型有自己独特的预后评估体系。
比如像Sézary综合征(SS)这样扩散较迅速的类型,通常采用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从年龄、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结外病变的情况、血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几方面评估预后[5]
就大多数情况来说,预后主要与病理分型有关,也会受到临床分期、年龄、患者身体状态、治疗情况、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下情况可能导致较差预后。
病理分型恶性程度高。如Sézary综合征(SS)的恶性程度就比较高、容易发生转移,往往预后较差。
临床分期处于晚期。对于淋巴瘤来说,临床分期对于预后的影响不如病理分型大,但一般来说,处于晚期的患者(如Ⅳ 期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
患者年龄较大。高龄患者一般体质较弱,还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病,往往预后不良。
患者身体状况差。如果患者身体状态不好,治疗前已经很虚弱甚至无法自理,一般对治疗的耐受度较低,容易有不良预后。
治疗不及时、不合理。早发现、早治疗能为良好预后创造条件,如果延误治疗或治疗方案不合适,容易预后较差。
家庭经济困难或家人关怀不够。癌症患者往往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有经济困难等苦恼或者家人关怀不够,可能会加重心理负担,造成不良预后。
日常
皮肤淋巴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保持积极心态,同时注意加强营养、适当锻炼,尤其注意保护皮肤,以防症状加重。
日常管理
皮肤上的各种斑块、丘疹、结节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可能加重皮肤症状的因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癌症患者一般都有沉重的心理负担,皮肤淋巴瘤患者由于皮肤的症状,会影响美观,而更容易有心情压抑、社交恐惧等反应。
家属要耐心倾听、安慰患者,尽力给予他们鼓励,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如果患者的心理问题严重,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必要时可用药物辅助治疗。
饮食管理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有利于提高免疫力,给皮肤更好的滋养。
保持充足的饮水,让皮肤保持水分,且有助于排毒。
避免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芒果等,以防加重皮肤症状。
生活管理
每天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妆品和护肤品,选择温和的护肤用品。
注意避免阳光暴晒,皮肤淋巴瘤患者在强烈的阳光下容易产生瘙痒等不适,可使用防晒霜、遮阳帽进行遮挡,或避免在阳光强烈时出门。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睡眠充足,有助于皮肤保持正常代谢。
适量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等,能够强健体质,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随诊复查
定期随诊复查,有利于针对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复查频率
不同类型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可能有不同的复查需求,具体情况请咨询医生,基本原则如下。
对于病情平稳的患者,一般治疗结束后的前2年,每3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至5年;5年以后,建议每年复查1次,维持终生。
对于病情变化较快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1次,维持终生。
复查项目
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随诊超过1年的患者,尽量减少CT或磁共振(MRI)检查,而以胸片和B超代替[5]
预防
虽然没有明确的方法能绝对预防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但注意以下事项,有助于减少患病风险。
提高免疫力
均衡饮食、保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按时作息都有助于强化免疫功能。
长期精神压力大也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注意劳逸结合,可以通过瑜伽、冥想等调节方式来让精神放松,可以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远离危险因素
感染、化学污染物、有害的放射性物质都是可能导致淋巴癌的危险因素。
如果要预防淋巴癌,就要尽量远离危险因素,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保证个人卫生,确保饮食和饮用水的安全,避免与明确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
尽量远离化学污染物以及有害放射性物质,如果工作中可能接触这些物质,要做好专业防护。
破损处的皮肤容易成为细菌、病毒等的入侵通道,一旦发现皮肤损伤,要及时处理,不要因延误而使病情加重。
做好皮肤管理
树立良好的皮肤管理意识,避免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的行为,比如暴晒。
在阳光强烈时,使用防晒系数高的防晒霜,穿戴防护衣物,防止皮肤受伤。
另外,还要做好皮肤监测,经常检查皮肤情况。
在检测时要仔细观察皮肤的状态,比如是否干燥、脱屑,变色区域或小疙瘩是否硬、是否疼、是否发展迅速等,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重视身体检查
普通人要有定期体检的习惯,至少1年1次全面身体检查,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有淋巴癌家族史或是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放射线的人群,发病风险比普通人要高,因此不但要重视至少1年1次的体检,还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包块、发热,要及时就医,必要时需做专业检查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石远凯.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肿瘤学(五).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2]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3]
Amanda Krenitsky, Skylar Klager,et al. Update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Cutaneous B-Cell Lymphoma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 2022, 7(19): 689–706.
[4]
刘洁, 晋红中. 中国蕈样肉芽肿诊疗及管理专家指南[J]. 罕见病研究.2023,2(02): 191-209.
[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 http://www.nhc.gov.cn/.
[7]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 中国淋巴瘤治疗指南2021[J] .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7) : 707-735.
[8]
Steven M. Horwitz, Stephen Ansell, et al.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s2023. https://www.nccn.org/.
[9]
R Willemze1, E Hodak,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s: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J].Ann Oncol. 2018, 29(4):30-40.
[10]
王琨、张建华、杨林花。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8,41(3):251-25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5 14:59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