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概述
压力(通常是过紧的衣物)导致的荨麻疹
在受压后一段时间后出现红斑、风团,常伴有瘙痒
主要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以对症治疗为主
定义
压力延迟性荨麻疹是一种特殊类型荨麻疹,其主要特点是在皮肤受到压力(如紧身衣物、重物压迫等)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风团、瘙痒或水肿的症状。症状通常在持续一段时间后逐渐消退[1]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明确流行病学数据,但荨麻疹本身非常常见,每100人中有15人~20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压力延迟性荨麻疹属于特殊类型荨麻疹之一,尚无准确统计数据。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致病原因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受到压力刺激的皮肤会触发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释放一系列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和血管舒缩素。这些物质进一步引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皮肤风团、瘙痒或水肿等症状。
目前尚不清楚为何部分人群在受到压力作用时会产生这种异常反应,可能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等综合因素有关。
诱发因素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诱发因素主要与机械压力作用于皮肤有关。引起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诱发因素可能包括:
穿紧身衣物
紧身衣物可能对皮肤产生持续的压力和摩擦,从而诱发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重物挤压
承受重物挤压,如背包、搬运重物等,可能导致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发作。
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会引起身体某些部位的压力增加,如双手握拳、脚底着地等,可能诱发荨麻疹。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中,某些职业可能产生持续或间歇性的皮肤压力刺激,如体力劳动者、穿戴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等。
外伤和压力损伤
外伤、瘀伤等皮肤受损情况可能导致局部压力增加,从而诱发延迟压力性荨麻疹。
此外,尽管与压力刺激关系不明显,但以下因素可能影响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发病:
感染
病毒、细菌等感染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从而诱发或加重荨麻疹症状。
药物
某些药物可能诱发荨麻疹,尤其是在过敏体质的患者中。
情绪波动
精神紧张、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可能加重荨麻疹症状。
症状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症状主要出现在受压部位。
主要症状
红斑与风团
在受到压力的皮肤区域,比如紧身衣物覆盖的部位、背包肩带的位置等,可能会出现红斑和风团。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压力作用后4~6小时出现,有时会延迟到24小时。
瘙痒和疼痛
受影响的皮肤区域可能伴有瘙痒和疼痛感,严重者可能影响日常活动。
持续时间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发作的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持续几个小时,也可能持续几天。症状消退后,皮肤通常不会留下疤痕。
发热和关节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轻度发热和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2-4]
并发症
皮肤感染
长期抓挠受影响皮肤部位,可能导致皮肤受损,细菌侵入引发皮肤感染。皮肤感染的症状包括:红斑、肿胀、疼痛、脓液分泌等。
睡眠障碍
瘙痒和疼痛可能导致患者难以入睡,影响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间。
情绪障碍
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诱发其他类型荨麻疹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可能会诱发其他类型的荨麻疹,进一步加剧皮肤问题。
就医
主要就诊于皮肤科。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当皮肤出现红肿斑块,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不要涂抹外用药品。
就医时要尽量详细、准确描述病史、症状、用药等。
因红斑、风团变化较快,就医前可拍照备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红斑、风团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者缓解吗?
红斑、风团发生在哪些部位?
是否伴有瘙痒?
是否伴有腹泻、腹痛、头痛、头晕、胸闷不适等症状?
是否有其他不舒服?
病史清单
发病前有什么特殊诱因吗?
家族中其他人是否有同种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诊断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组胺药: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
其他药物:达那唑、酮替芬等[1-4]
诊断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初步诊断需要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确诊需要进行诊断试验。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本病家族史。
发病前局部受到压迫。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和红斑、风团,部分患者伴有系统症状,甚至出现休克。
实验室检查
血清免疫学检查
评估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检测过敏原相关抗体。
了解患者免疫系统是否存在异常以及可能的致敏原,帮助诊断和指导治疗。
C1酯酶抑制因子水平检测
检测 C1-INH 的水平和功能
此检查有助于排除荨麻疹的其他病因,如遗传性血管性水肿。
荨麻疹相关自身抗体(抗IgE受体抗体、抗FcεRI抗体)测定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荨麻疹。
有助于了解荨麻疹的病因,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血常规检查
评估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和感染,以及发现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肝肾功能检查和急性期蛋白检查
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和急性期蛋白水平。
确保患者肝肾功能正常,并排除其他疾病。
D-二聚体检测
评估血栓的风险。
排除血栓性疾病作为荨麻疹病因的可能性。
皮肤科检查
由皮肤科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皮肤的状况。
了解病史、症状和皮肤的异常情况,以便明确诊断。
压力试验
在皮肤上施加压力,观察是否引起症状。
帮助确认皮肤症状与压力的关系,为诊断延迟压力性荨麻疹提供依据。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
评估患者对已知过敏原的过敏反应。
有助于了解可能的过敏原,并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来预防和缓解症状。
鉴别诊断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需要和其他特殊类型荨麻疹如日光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相鉴别,这些荨麻疹发作诱因不同,较好鉴别,有时这些不同类型荨麻疹会共同发作,此外还需要与其他有类似表现的皮肤病相鉴别,下面列举两种常见疾病的鉴别。
丘疹性荨麻疹
相似点:有瘙痒、红肿、斑块样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丘疹性荨麻疹皮损多发于四肢,呈红色丘疹为主的损害,搔抓后皮肤破损、渗液。大多与昆虫叮咬有关,多发生于儿童。
荨麻疹性血管炎
相似点:有红斑、风团伴瘙痒的临床表现。
不同点:荨麻疹性血管炎成人多见,红斑、风团多持续超过24小时,甚至几天不消失。可伴发热、关节痛、腹痛、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有肾脏损害[5-7]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明确不同患者的发病因素,去除诱因或减少发病的因素,以抗过敏和对症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
去除诱因是对于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最重要非药物措施。
药物治疗
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抗组胺药物
常用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等。
药物作用:可控制红斑、风团发作和瘙痒症状。单种抗组胺药病情未控制者,可尝试两种抗组胺药联合应用。
注意事项:抗组胺药常见不良反应为镇静、嗜睡、疲倦、乏力、头晕、口干等症状,从事驾车、高空作业、操作机械等人群应慎用。
糖皮质激素
常用药物: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药物作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的作用,能够快速控制症状,是治疗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二线药物,一般用于严重的或急性发作时以及抗组胺药无效时使用。
注意事项: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有代谢紊乱、减弱机体抵抗力、阻碍组织修复愈合、抑制儿童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应用,好转后逐渐减量。
生物制剂
常用药物:奥马珠单抗。
药物作用:奥马珠单抗是抗人免疫球蛋白E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对于常规抗组胺治疗无效的荨麻疹可选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可作为三线治疗的首选药物。
注意事项:奥马珠单抗起效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1月内起效,如使用3月还没有效果,则考虑换药。
免疫抑制剂
常用药物:环孢素。
药物作用:对增加抗组胺药剂或更换(联合)抗组胺治疗以及对奥马珠单抗治疗均无应答或不耐受的患者,可酌情考虑环孢素治疗。
注意事项:环孢素主要不良反应为肾功能障碍、震颤、多毛、高血压和牙龈增生等[7-10]
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
常用药物:维生素C、芦丁、钙剂等。
药物作用:可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水肿和瘙痒,可以与抗组胺类药物同用。
注意事项:应遵医嘱应用药物,切莫自行购药服用。
其他药物
常用药物:达那唑、酮替芬等。
药物作用:有一定的抗胆碱作用,可与抗组胺药物同时使用。
注意事项:酮替芬有与抗组胺药物相类似的中枢抑制作用,服后可出现困倦感、乏力感等,持续用药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可逐步减轻乃至消失。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原因不明的生殖器官出血、哺乳期妇女、癫痫及严重高血压患者禁用达那唑[8-10]
局部治疗
局部可外用止痒药,如炉甘石洗剂、苯海拉明霜等,可起到止痒作用[1-2]
预后
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病变可自行消失,但在接触诱发因素后可反复发病。
治愈情况
未治疗
在脱离诱发因素后,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的症状可自行消退,但可反复发作。
治疗后
可以更快的消除症状,但是不能杜绝再次发作。
危害性
导致患者因担心诱发疾病而不敢接触生活中的多种常见物质,或者不能进行运动、不能从事某些特殊工作,严重影响生活。
发病时的各种不适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美观。
病情严重时,可继发感染,甚至出现休克。
本病常反复发作,可能引起患者烦躁易怒、悲观消极等情绪,甚至造成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1-4]
日常
日常应加强皮肤管理和注意饮食、运动方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同时应加强心理支持。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应注意避免进食引起过敏的食物。
多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食物。
运动管理
运动时尽量穿着宽松衣物,出汗时轻柔擦拭,避免长期抓握动作。
皮肤护理
日常应注意保持卫生,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不要抓挠。
心理支持
患者应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紧张焦虑情绪。
对于反复发病或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患者家属应多关心、鼓励患者,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如有抑郁、焦虑等倾向时,应及时疏导,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病情监测
日常应注意观察皮损变化,记录红肿、斑块持续时间,以评估疗效。
用药期间规律用药,不可随意调整药物剂量和类型,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出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随诊。
预防
延迟压力性荨麻疹患者在日常中主要通过避免诱发因素来预防疾病发作。
避免过紧的衣物鞋袜,避免其他持续的身体受压。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8-10]
参考文献
[1]
Weller K, Viehmann K, Bräutigam M, et 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in real life--in accordance with the guidelines? A cross-sectional physician-based survey stud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3;27(1):43-50. doi:10.1111/j.1468-3083.2011.04370.x
[2]
Zuberbier T, Aberer W, Asero R, et al. The EAACI/GA²LEN/EDF/WAO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Allergy. 2018;73(7):1393-1414. doi:10.1111/all.13397
[3]
Maurer M, Weller K, Bindslev-Jensen C, et al. Unmet clinical needs in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A GA²LEN task force report. Allergy. 2011;66(3):317-330. doi:10.1111/j.1398-9995.2010.02496.x
[4]
王辰,王建安. 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5]
方洪元,邢卫斌,等.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6]
胡品津,谢灿茂.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7]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8]
张学军,涂平. 皮肤性病学[M].9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9]
尤黎明,吴瑛. 内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10]
赵作涛. 慢性荨麻疹诊治:现状与展望[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12):1105-110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7 22:3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