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对脚部或脚趾产生强烈性幻想和性欲望的性偏好障碍
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病因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通常采用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
多数患者预后较差,长期发作、治疗后复发等情况较为常见
定义
恋足癖又称恋足症,是一种患者对脚部或脚趾产生强烈性幻想和性兴奋的性偏好障碍,恋足癖患者常通过抚摸、嗅闻脚部等行为来作为性唤起和性满足的刺激物[1]。
恋足癖是性心理障碍中的性偏好障碍的一种表现,其不同于性兴趣相对集中于异性脚部的正常人,恋足癖患者对足部的性专注会排挤正常性生活的兴趣,甚至发展为对脚部的迷恋成为患者性唤起、性满足的必要条件。
发病情况
多数病例起病于青春期,男性恋足癖患病率远高于女性,尽管这种分布的不均衡可能有其内在生物学原因,但目前尚无办法确定其具体原因所在,精神分析学派推测男性儿童在3~6岁的学龄前期必须将自身的幼儿期认同由母亲转向父亲,而女童则无须参与这一转变过程。
在这一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过程的关键时期,需要“认同逆转”的男性更易受创,有可能造成男童性偏好障碍的患病率大大高于女性[2]。
由于恋足癖患者一般不会主动就医,其异常性行为也因常在非公开场合进行而无法被探知,目前难以获得该疾病的准确患病率和发病情况。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致病原因
生物学因素
目前未有明确证据证明恋足癖存在生物学的病变基础,但相关研究发现胎儿期性激素水平变化等生物学因素可能会影响成年后大脑对性活动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期不良性经历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不良性经历可能会造成成年后的性偏好障碍,如双亲的不检点性行为、曾受成年人的性骚扰、不当性诱惑(如被迫多次观看裸露脚部画面)或性虐待等经历可能会导致成年后恋足癖的产生。
家庭环境原因
压抑的家庭氛围或不当的性教育方式也可能成为恋足癖的病因,如长期生活在敌意和排斥环境造成的自卑心理、氛围,对于性行为的禁止和过度排斥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正常性偏好,对于恋足癖的发生也具有一定作用。
社会心理因素
不正确的性知识和性伦理可能会促成性偏好障碍的发生,如身边道德文化和舆论环境过度压抑和贬低性欲望时,可能使性欲发泄的方向发生改变,导致恋足癖的发生。
当前社会环境中儿童过早接触淫秽色情小说、影像等可能传递错误性观念和性伦理的物品也可导致恋足癖等性偏好障碍的发生[3]。
发病机制
目前恋足癖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结论,临床上通常从精神动力学和行为学理论两个方面解释恋足癖的发病机制。
精神动力学
性偏好障碍患者的性唤起方式通常需要象征性和条件性两个方面,例如对于恋足癖患者来说,脚部是象征其性唤起意识的对象,而患者通过自身经历等将脚部与自身的性好奇、性兴奋和性欲唤醒条件联系了起来。
行为学理论
恋足癖患者对于脚部的迷恋可能来自于某次偶然的机会与性兴奋结合,由于性快感的强烈体验和此时自身对脚部的印象进行了联结,使患者主动回忆脚部相关的情感时仍会出现性快感,如此反复进行回忆和性幻想,可以刺激形成脚部和性兴奋之间的条件联系,从而导致恋足癖的发生。
症状
表现为对脚及其临近部位的性吸引力。
主要症状
恋足癖主要表现症状为脚、脚趾等部位对患者具有强烈的性吸引力,患者常将对足部的迷恋作为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自己达到满足的性反应的必备条件,或者是作为激发自身性欲的常用手段,患者借助足部进行性行为时可有舔尝、嗅闻等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表现。
恋足癖患者对于足部的迷恋常表现为一种不受控或不自觉的强烈冲动行为,不能接触到足部时可能无法正常发挥性功能,常伴有对正常生活或社交功能的破坏[4-5]。
共病
恋足癖属于性心理障碍中的性偏好障碍,可共病其他性心理障碍和性功能障碍,以下列举部分常见共病。
露阴症: 反复多次在陌生异性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达到性兴奋的性心理障碍。
窥阴症:反复多次地窥视他人性活动或亲昵行为或异性裸体作为自己性兴奋的性心理障碍
异装症:表现为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由此引起性兴奋。
摩擦症:通常指男性在拥挤的场合或趁对方不备,伺机以身体的某一部分(常为阴茎)摩擦和触摸女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的性心理障碍。
性施虐症/性受虐症:在性生活中,向性对象同时施加或要求对方向自己施加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以达到性满足的惯用和偏爱方式的性心理障碍。
恋童症:性偏好指向儿童,通常为青春期前或者青春初期的孩子的性心理障碍。
其他:阳痿、早泄、过度手淫等。
就医
主要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就诊科室首选精神科或心理科,建议选择当地的公立精神卫生中心或其他专业的精神专科医院或心理医院。
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疑似患者,也可选择综合医院开设的心理科做初诊或相关咨询。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当表现出对足部的不正常性兴奋和性兴趣,并在不接触或不幻想足部的情况下无法正常性兴奋等时,可考虑前往公立精神卫生中心或其他专业的精神专科医院或心理医院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患者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出现恋足癖感觉或行为的?
患者最早发现恋足癖行为时是否有诱导其性偏好发生改变的特殊事件?
患者对足部的迷恋是否为其正常性兴奋的必要或重要唤醒条件?
患者是否有其他特殊的性偏好?
患者是否有其他精神或心理异常行为?
病史清单
患者的童年时期是否经历过性骚扰、性虐待或是其他创伤性事件?
患者童年时期是否有过早接触淫秽书籍、影像产品等的经历?
患者是否存在性功能障碍等?
患者家族中是否有精神障碍家族史?
患者是否有就恋足癖问题在其他精神卫生机构做检查或治疗的经历?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体格基础检查结果
精神科检查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精神类药物:抗焦虑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其他药物:包括患者近期服用的任何其他类别的药物使用情况,如治疗其他疾病需服用的西药、中药、维生素、其他补剂等。
诊断
恋足癖所属的性心理障碍目前尚无诊断金标准,临床中主要依据患者的详细病史、生活经历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6]。
诊断依据
病史
童年时期曾有创伤性事件,如性骚扰、性虐待等事件。
童年时家长存在错误的性教育方式或性引导方式,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性偏好发生异常改变。
临床表现
患者对于足部的性冲动和性兴奋行为表现出现明显异常,这种行为较固定和不易纠正,且不是境遇性的偶然行为。
患者对足部的性冲动无法自控,其行为后果可能对个人及社会带来损害。
患者本人具有对该异常行为的辨认能力,通常能够自知其行为不符合正常性偏好,迫于社会道德或舆论的压力可出现回避行为。
除了单一的恋足癖外应无其他精神或心理异常,一般社会适应良好,无其他人格障碍。
常规检查
主要包含基础体格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电图等。
常规检查的目的是排除其他疾病原因导致的解离性障碍、记忆缺失症状等。
精神状况检查
主要通过医师询问、患者或监护人自述等方式进行。
医师询问时除询问患者发病时的想法、感受、行为问题,也会针对其家人或监护人进行询问,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
鉴别诊断
恋足癖的临床表现相对比较单一且明显,诊断结果相对明确,但在确诊之前应通过其他检查方式确定患者有无性激素水平异常或染色体畸变,排除患者可能存在的躯体、器质性病变的情况。
治疗
治疗目的: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弱化性兴奋与特定条件(足部)的相关联系,降低该病对患者身心与社会功能的负面影响程度。
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为辅助。
一般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使患者全面回顾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引导患者正确理解自己的性偏好异常和进行自我心理纠正。心理治疗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的治疗愿望是否强烈、患者是否为自己的性心理偏离感到不安或痛苦。
治疗愿望强烈并为自己的性心理偏离感到不安或痛苦的患者疗效较好。若性心理障碍发生早、持续时间长,患者年龄已超过40岁者疗效欠佳。
行为矫正治疗
常用于恋物症患者的治疗方式,是将能够引起身体强烈不适感的厌恶性刺激 (通常是电击等引起疼痛的刺激) 与引起性兴奋的病理刺激结合起来,让性兴奋与疼痛感形成关联,促进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逐步消退,以达到减弱性兴奋和去条件化的作用。
此方法目前临床并未形成公认的治疗效果,且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进行,需要在在医师的严格指导下开展。
干预治疗
恋足癖患者通常不能自我控制异常性偏好行为的发生,由于羞耻观念也不会向外界寻求帮助。
外力干预治疗方法可以选择患者信赖的干预人员,在患者产生异常症状或发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和劝告,从而帮助患者抑制自身的性冲动行为。通常可以选择患者的亲人、朋友或主治医师等作为干预人[7-8]。
药物治疗
恋足癖患者的治疗过程通常不会包括药物治疗,部分案例中患者可伴有焦虑、不安等情绪,主治医师可能会酌情给予小剂量、短时间的抗焦虑药物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对纠正患者本身的性心理障碍无直接作用。
常用的对症治疗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抗抑郁药物[9]、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抗焦虑药物,使用药物时应谨遵医嘱,切勿自行服药影响治疗效果或造成不良反应。
预后
难以治愈。
治愈情况
没有可靠的随访显示各种性心理障碍的预后,但恋足癖作为一种性心理障碍治疗相对较为困难,往往会给患者或其家人带来痛苦。
临床经验提示,青春期与成年早期的恋物症者成年后如果可以建立满意的异性性关系后,其恋物行为通常能够减轻或消失。
长期不与女性交往、无性伴侣的独居单身男子相较年轻的、社会适应好的男性预后差,异常性行为频繁、经常破坏社会习俗、违反法律人群的预后通常较差[10]。
影响因素
恋足癖的治疗方式以心理治疗为主,需要患者主观上的信任与积极配合。治疗愿望强烈并为自己的性心理偏离感到不安或痛苦的患者,在高度配合治疗的情况下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期望。
预后因素同样与患恋足癖的年限相关,若性偏好障碍发生较早、持续时间长、患者年龄较大(一般以40岁为界限)则治疗效果通常较差。
日常
日常以维持情绪稳定,避免刺激为主。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恋足癖患者通常没有饮食禁忌,治疗期间保持营养均衡、避免辛辣荤腥等刺激性饮食即可。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尽量戒烟禁酒,避免因引起精神状态变化而干扰治疗的情况。
生活管理
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摆脱因害怕嘲笑而产生羞耻情绪和隐藏行为,可多使用表扬和肯定的方式建立患者对培养生活能力的正反馈,帮助其恢复正常人格。
保持规律作息和保障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一天的睡眠时间应保持在8h以上,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类药物。
心理支持
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摆脱因害怕嘲笑而产生羞耻情绪和隐藏行为,促使其主观上充分接受自身的性偏好异常并加以积极治疗。
针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社会适应冲突等心理问题应给予相应指导,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的身心与社会功能。
给予患者良好的家庭治疗氛围,引导家属做到对待患者时不急躁、不指责、不辱骂,让家属知晓频繁的负面情绪只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从而为患者的性心理恢复过程营造氛围支持。
预防
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在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应给予其正确的性教育和引导其形成健康的性观念,从根源上杜绝恋足癖等性偏好障碍的发生。
一旦发现有恋足癖相关症状时应尽早就医,越早治疗预后相对越好,更能保证患者成功治愈自己的性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
Zarei Mina,Bidaki Reza. Female foot fetishism disorder in childhood.[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Isfa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13,18(2).
[2]
陶林.性偏好障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11):786-788.
[3]
熊英,曾强,田雨峰.当代青年大学生性心理障碍原因及对策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3):121-122.
[4]
赵清林,张冶江.性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J].中国性科学,2006(04):43.
[5]
刘子龙,刘良,陈晓瑞等.35例性心理障碍的法医学鉴定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8,23(06):413-415.DOI:10.13618/j.issn.1001-5728.2008.06.024.
[6]
蔡昌群,万勤,万承龙.9例“恋物症”临床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05):265.
[7]
蒋春雷,文超.13例恋物症行为治疗分析[J].右江医学,2016,44(04):475-476.
[8]
John Kasinathan. Treatment for youth paraphilic disorders: opportunities to reduce harm[J]. Australasian Psychiatry,2017,25(2).
[9]
方莉,胡赤怡.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治疗性欲倒错[J].上海精神医学,1997(04):311-313.
[10]
郝伟,陆林.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7 22:2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