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类可随年龄增长自行好转的癫痫,主要发生于儿童(包括新生儿、婴儿)
不同类型表现不一,多在睡眠中发生,可出现肢体抽搐、恶心呕吐、视幻觉等
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
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症状通常会在青春期自行消退
定义
良性癫痫不是规范的疾病名称,通常指一类在儿童期发病,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对神经功能、智力等影响不大的癫痫综合征。
所谓良性,是指本类疾病可以自发缓解,预后较好。但随着对此类患者认知心理问题等共患病认识的逐渐加深,“良性”一词通常被“自限性”所取代。
这些患儿的脑电图(EEG)检查均有特征性表现,但患儿的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往往无异常,多数患者认知功能受累不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儿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通常会降低,到青春期或成年早期自行消失。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治疗,少数癫痫发作频繁或干扰日常生活的患儿可服用抗癫痫药物[1-3]。
分类
良性癫痫主要包括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 BCECTS)和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occipital paroxysms, BCEOP)[1-3]。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也称为良性Rolandic癫痫,是最主要、最常见的良性癫痫。
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根据患儿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差异,又可分2个类型:
早发型儿童枕叶癫痫(Panayiotopoulos型),常称为Panayiotopoulos综合征。
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痫(Gastaut型),又称为儿童枕叶视觉癫痫(Childhood occipital visual epilepsy, COVE)。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良性癫痫的整体发病数据,不同类型发病情况有所差异[1-3]。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
本病是最常见的自限性局灶性癫痫,约占所有儿童癫痫的6%~7%。
16岁以下儿童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6.1。
90%的患儿发病年龄范围为3~13岁,90%集中在4~1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7岁。
男性患儿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3:2。
患儿生长发育通常正常,5%~15%有热性惊厥史。
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
早发型儿童枕叶癫痫
本病在1~15岁儿童发病率约为6%,发病率仅次于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
发病时间为儿童早期,平均发病年龄小于5岁(范围为1~14岁),发作于1~8年内完全缓解。
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痫
本病在1~15岁儿童发病率为0.2%~0.9%。
发病时间稍晚于早发型儿童枕叶癫痫,为8~9岁(范围为3~16岁)。
病因
本类疾病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发育等因素等有关[1-3]。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部分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患儿有家族史。谷氨酸离子受体NMDA型亚基2A(GRIN2A)可能对本病发生有重要影响。患儿的兄弟姐妹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脑电图异常,但没有癫痫发作。
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也与遗传因素有关。钠离子通道α1亚基(SCN1A)可能与本病有关。但大多数患儿的兄弟姐妹并无癫痫发作或脑电图异常。少数患儿有热性惊厥、其他癫痫综合征和偏头痛的家族史。
大脑发育
本类疾病可能与大脑发育成熟度有关。
大脑的中央颞区是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的放电部位,也是儿童时期快速发育的脑区域。如果该区域发育或成熟异常,有可能增加癫痫发生风险。
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患儿脑电图可显示多处皮质过度兴奋,异常放电的位置经常随时间变化,提示患儿大脑发育尚不成熟。
这些异常放电对颞叶、枕叶的影响会引起言语障碍、失明、幻觉等表现。而颞叶、枕叶与自主神经中枢之间存在功能联系或通过神经递质发生关联。因此患儿癫痫发作期间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自主神经症状。
症状
不同类型的良性癫痫临床表现差异较大[3-6]。
主要症状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
本病患儿可出现感觉异常、口面部肌肉抽搐、言语障碍、流口水(流涎),极少数情况下会继发强直阵挛发作。
发作时间及频次
癫痫发作多发生在夜间,白天很少出现。持续时间短,通常小于2~3分钟。
发作次数少而零散,大多数患儿一生中发作不到10次。或频繁发作几天或几周后,间隔几个月才会再次发作。
发作表现
感觉异常:
患儿可出现嘴唇、舌头、牙龈及面颊内侧(口腔内)有刺痛感、麻木感或烧灼感。
这些感觉通常发生在一侧面部,也可能延伸到同侧的手臂或腿部。
口面部肌肉抽搐:
患儿的面部、舌头或下颏肌肉可出现不自主僵硬、抽搐。
通常发生在一侧面部、嘴和舌头,导致流涎(流口水)或说话困难。
言语障碍:在发作期间或发作后,患儿可能出现说话困难、口齿不清,但能听懂别人对他们说的话。
流涎(流口水):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面部和嘴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或唾液分泌异常增多有关,影响唾液吞咽而造成。
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
早发型儿童枕叶癫痫
本病以夜间睡眠发作、发作性呕吐、强直性眼偏转三联症状为主。
癫痫发作通常在夜间发生,持续5分钟以上,部分患儿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为癫痫持续状态。
发作时多出现呕吐,是本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发生率为70%~85%。
强直性眼偏转是指患儿双眼向一侧偏转,可持续几分钟,常伴头部向同侧偏转。
此外,患者会出现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症状,包括突然出现全身肌肉松软无力,貌似晕厥,无反应(发作性晕厥);面色苍白、瞳孔扩大、体温调节改变、心肺功能改变、大小便失禁、不自主流涎(流口水)。
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痫
本病以白天发作、视幻觉症状、发作性头痛三联征为主。
癫痫发作多在日间发生,较早发型儿童枕叶癫痫更频繁且持续时间更短,通常不到5分钟。
视幻觉症状是本病的特征标志,包括幻视、发作性失明。
发作性头痛表现为眼眶痛、头痛,可伴恶心、呕吐,并持续到发作结束后。
次要症状
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极少数情况下,发作可演变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出现双眼上视、四肢僵硬抽搐、意识丧失等表现。
发作结束后可能会出现肢体短暂的无力。
认知行为问题
部分患儿可存在轻度认知缺陷和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障碍、情绪紊乱、语言和学习困难。
这些问题可能与疾病本身、使用抗癫痫药物、癫痫发作影响睡眠等因素有关。但往往可随着青春期癫痫发作缓解而改善。
就医
儿童出现抽搐、流口水、幻觉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原因。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当出现发作性抽搐、感觉异常、恶心呕吐、幻觉等症状时,建议到神经内科、儿科、尤其是小儿神经内科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感觉异常?是否伴有幻觉、恐惧感等?
是全身抽搐还是局部抽搐?肢体抽搐情况如何?
是否有累及口面部的症状?是否有言语障碍?是否流涎?
发作时有无双眼上翻,牙关紧闭?
发作后肢体活动是否障碍?
是否有恶心呕吐、双眼向一侧偏转?
是否有暂时失明、幻觉、头痛?
是否为第一次发作?发作次数是多少?最后一次发作是何时?发作前是否有诱因?
是在清醒时发作还是在睡眠中发作?入睡后多久?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其他人出现过类似症状?
孩子是否有其他脑部外伤或疾病史?
孩子最近有没有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感染表现?
有没有电解质紊乱、睡眠不足、饮食不当、过度换气、过度饮水等外来刺激?
母亲妊娠期状况如何?孩子出生有无产伤、缺氧?
孩子出生后有无严重黄疸、脑损伤、颅脑发育异常、高热惊厥病史?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脑电图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电解质、脑脊液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传统抗癫痫类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
新型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等。
诊断
医生会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可有本病家族史,高热惊厥、其他癫痫综合征和偏头痛家族史。
患儿既往可有类似发作史、高热惊厥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主要表现为睡眠期出现短暂的口、面、咽部肌肉抽搐、麻木,言语障碍、流口水,局部肢体或全身抽搐。
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呕吐、强直性眼偏转、视幻觉症状、发作性头痛等。
体征
医生查看患儿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感觉是否异常、是否共济失调等,查看患儿发作时视频。
检验检查
除辅助疾病诊断外,在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复查,以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6-9]。
实验室检查
包括肝肾功能、心肌酶、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药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等。
目的是评估全身情况,发现肝肾功能损害,电解质异常等。
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MRI检查、CT检查。
本病患儿脑结构无异常,主要为排除海马不对称、白质异常、侧脑室增大、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异位、脑肿瘤等病变。
注意事项:体内有心脏支架、起搏器等金属物体的患儿检查前要咨询医生,确定能否进行检查。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检查。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在中央颞区可出现典型的棘波,波形较宽,波幅较高(100~300μV),多呈双相或三相波,单独或成簇出现,可单侧或双侧等。
枕部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可出现局灶性枕叶阵发性放电,可能有广泛性或多灶性癫痫样放电,枕叶占优势。癫痫样放电可包括尖波、棘波、多波棘波等。
鉴别诊断
良性癫痫之间鉴别
特征 |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 | 早发型儿童枕叶癫痫 | 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痫 |
---|
发病年龄 | 4-10岁 | 3-6岁 | 8-15岁 |
发作时间 | 夜间 | 夜间 | 多见于日间 |
临床表现 | 短暂的口、面、咽部肌肉抽搐、麻木,言语障碍、流口水,局部肢体或全身抽搐 | 恶心呕吐,强直性眼偏转,面色苍白、瞳孔扩大、体温调节改变等自主神经障碍症状 | 幻视、发作性失明、眼眶痛、头痛,可伴恶心、呕吐, |
脑电图(EEG) | 单侧或双侧中央颞区棘慢波放电,睡眠时加重 | 局灶性枕叶阵发性放电,可能有广泛性或多灶性癫痫样放电,枕叶占优势 | 类似早发型,但异常放电在枕区更突出 |
与其他类型癫痫或其他疾病鉴别
夜间额叶癫痫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需要与夜间额叶癫痫进行鉴别。
相同点:癫痫发作通常发生在睡眠期间,可累及口面部。
不同点:夜间额叶癫痫发作较为频繁,可表现为更复杂的运动行为,并可导致日常功能严重受损。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放电主要位于大脑的额叶区,患者大多需要持续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有先兆的偏头痛
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痫需要与有先兆的偏头痛进行鉴别
相同点:均有头痛、视觉症状。
不同点:有先兆的偏头痛疼痛为搏动样、持续4~72小时。发作不限于日间,常由压力、睡眠不足或某些食物等因素诱发,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治疗
治疗目的:对症处理,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大多数患儿无需治疗,少数发作频繁的患儿可使用抗癫痫药物。
药物治疗
通常使用一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即可。如较长时间未再发作,在医生的指导下,可尝试停用抗癫痫药物[1,9-11]。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儿童癫痫首选药物为左乙拉西坦,此外还可以使用奥卡西平、丙戊酸等。
对于发作频繁的早发型及晚发型儿童枕叶癫痫患儿,可适当使用左乙拉西坦、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
如单次癫痫发作时间较长者(多见于早发型儿童枕叶癫痫患儿),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可按照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原则,使用地西泮治疗。
预后
本病通常预后良好,但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治愈情况
大多数患儿会在青春期自发缓解,但少数情况下也会持续到18岁以后,预后通常良好[1-3]。
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不再出现癫痫发作,并且认知、智力发育正常。
癫痫发作对抗癫痫药物反应良好,即使最初发作难以控制,最终也可缓解。
危害性
本病虽然极少造成持续、长期的神经功能损害,但仍会对患儿造成负面影响。
患儿可能会因癫痫发作、就医、药物副作用而感到羞耻、焦虑、抑郁、自卑,从而影响生产生活、上学、社交。
这些问题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善或消失,患儿成年时社交行为良好。
日常
日常注意补充营养,适度锻炼,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日常管理
注意饮食规律、均衡、营养充足。
不饮酒、不吸烟,避免大量食用影响神经兴奋性的食物、饮料,如浓茶、浓咖啡、可乐等。
睡眠不足可增加癫痫发作频次,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1-3]。
避免使用名字中带有“西林”(青霉素类)或“沙星”的消炎药,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麻黄碱的药物。
定期进行运动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
禁止游泳、避免危险的环境。
病情监测
家长及患儿应监测癫痫发作频率、症状变化,使用抗癫痫药物者,需关注药物副作用。
随诊复查
医生会建议定期随访,通常每3~6个月一次,以监测患儿的癫痫发作情况和治疗进展。
可能会根据病情变化选择复查抽血化验、长时程脑电图(EEG)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预防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方法可以完全杜绝癫痫发作。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癫痫发作的风险并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
有些患儿可有特定的触发因素,例如压力或睡眠不足。家长应该找到这些触发因素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
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儿务必遵循医生制定的方案,不擅自调药、停药。
家族内有本病患儿的人群可通过遗传咨询,了解患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儿童良性(自限性)局灶性癫痫.[2023-5-4].(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benign-self-limited-focal-epilepsies-of-childhood#).
[2]
Emmady PD, M Das J. Benign Occipital Seizure. [Updated 2022 May 8].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7470/
[3]
杨少青,廖卫平,王延平,等.早发性和晚发性儿童良性枕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改变[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11):55-58.
[4]
王健,刘灿,李秋波,等.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的演化机制研究进展.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2,35(03):225-228.
[5]
Germanò E, Gagliano A, Magazù A, Sferro C, Calarese T, Mannarino E, Calamoneri F. 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occipital paroxysms: neuropsychological findings. Epilepsy Res. 2005 May;64(3):137-50.
[6]
范玉颖,刘雪雁,王华,等.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诊治.临床儿科杂志,2022,40(03):177-183.
[7]
李荣荣,华青,等.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对认知、情绪及行为影响研究进展.精准医学杂志,2018,33(03):279-282.
[8]
穆青青,丁传刚,等.儿童癫痫的诊治进展.医学综述,2020,26(15):3012-3016+3022.
[9]
Specchio,N,Wirrell,EC,Scheffer,IE,et al.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of epilepsy syndromes with onset in childhood:Position paper by the ILAE Task Force on Nosology and Definitions,2022 Jun;63(6),1398-1442.
[11]
Gonzalez-Viana,E,Sen,A,Bonnon,A,Cross,JH,Epilepsies in children,young people,and adults:summary of updated NICE guidance.2022.37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20:01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