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食用过多荔枝引发的急性疾病
表现为低血糖、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大量摄入荔枝中的毒素导致血糖降低
以补充糖分、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主
定义
荔枝病,医学上被称为急性中毒症状,主要是由于摄入过量含有潜在毒素的荔枝果实,尤其在空腹或饥饿状况下,引发体内原有血糖消耗过快,因此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其症状迅速显现,主要包括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等,严重者可能导致昏迷或死亡[1-3]。
发病情况
荔枝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较为有限,尤其是中国的相关数据。以下信息主要来自于部分研究报道:
病例报道
荔枝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尽管荔枝在中国也广泛种植,但中国关于荔枝病的报道不多。
发病时间
荔枝病的发病时间多集中在荔枝成熟和生长的季节,即5月至7月。在这段期间,未熟荔枝中的致病成分可能是导致中毒的主要原因。
人群特点
荔枝病病例大多数发生在儿童。这可能与营养不良、免疫力较低以及未熟荔枝容易摄入等因素有关。
病因
荔枝病是由摄入大量荔枝中的有毒物质引发的疾病。该物质会阻止人体正常制造葡萄糖,导致血糖水平下降。当人们空腹或大量食用荔枝时,容易患上荔枝病。儿童、营养不良者和免疫力较低者属于高风险人群。
致病原因
荔枝中的有毒物质
新鲜荔枝富含次甘氨酸(hypoglycin 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methylene cyclopropyl glycine,MCPG),可通过对某些代谢酶的抑制,抑制肝脏糖异生与脂肪酸β-氧化,尤其是营养不良儿童的肝脏糖原贮存量低,长时间空腹糖原储备耗竭。
另外进食大量新鲜荔枝后,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进一步降低血糖,致使大脑可利用的两种能量物质葡萄糖和酮体全面发生缺乏,引起低血糖性脑病,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缺乏葡萄糖能源供应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因为身体制造能量的过程被打断,所以血糖水平会下降。如果血糖水平过低,人体就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荔枝病。简单地说,由于吃下过多的荔枝,人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葡萄糖来提供大脑所需的能量,此时就会出现病症。
诱发因素
空腹吃荔枝
在空腹或饥饿的状态下大量摄入荔枝,由于身体内葡萄糖储备减少,一旦遭遇荔枝中毒素阻断身体合成葡萄糖的过程,容易引发荔枝病。
大量食用荔枝
过量食用荔枝,摄入毒素过多,也会引发荔枝病。
易患因素
以下因素与荔枝病的发生相关,为该病的易患因素。
年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需要及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更容易受到荔枝病的影响。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人群脂肪和糖分储备较低,更容易发生荔枝病。
免疫力较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毒素的侵害,患荔枝病的风险较高。
发病机制
荔枝中含有的有毒物质MCPG和HGA在人体内会阻断葡萄糖合成的生理过程。正常情况下,空腹或饥饿时身体会调动一种叫做葡萄糖新生的机制来补充血糖。毒素摄入体内后,会阻断葡萄糖新生,此时血糖水平将急剧下降,没办法供应大脑的能量需求,引发急性低血糖症状。
症状
荔枝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低血糖症状、恶心与呕吐、意识障碍等。如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昏迷、脑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生命[4-5]。
主要症状
荔枝病主要表现为急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包括:
低血糖症状
病患会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主要包括出汗、心慌、饥饿感、虚弱无力、视力模糊等。
恶心和呕吐
恶心感强烈,可能会伴有反复呕吐。
意识障碍
出现意识模糊、昏沉甚至短时间的昏迷,对于孩童可能体现为哭闹不止、烦躁不安。
其他症状
部分病患可能会有腹痛和腹泻的症状,但并不多见。
并发症
昏迷
极低血糖状态下,机体无法供应大脑所需要的糖分,可能导致重度昏迷。
脑功能障碍
持续的低血糖会影响大脑功能,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并发症[6-7]。
生命危险
如果低血糖症状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甚至有生命危险。
就医
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建议就诊普通内科。如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8]。
就医科室
普通内科
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出汗、心慌、虚弱、视力模糊等)时,建议及时到普通内科就诊。
急诊科
如果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方便进行检查。
记录病情发展过程和症状特点,以便向医生详细说明。
如果病患意识障碍或虚弱无力,建议在家属陪同下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不适症状持续了多久,是否与荔枝摄入有关?
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出汗、心慌、疲乏、虚弱、视力模糊等?
是否出现腹痛、腹泻等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是否有荔枝病的病例?
患者既往是否有荔枝病发作?
近期是否有诊断或治疗的记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糖测定、生化检查、血电解质等。
影像学检查:头部CT、脑部磁共振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口服葡萄糖、静脉注射葡萄糖等。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诊断
诊断荔枝病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主要表现为摄入大量荔枝后出现低血糖症状,伴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通过血糖测定、生化检查等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疾病[9]。
诊断依据
病史
摄入大量荔枝果实后出现症状。
近期可能未进食正餐,主要以荔枝为食物来源。
家族成员曾有类似症状。
临床表现
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出汗、心慌、虚弱、视力模糊等。
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疲乏、意识改变,严重的可能出现昏迷、癫痫发作。
辅助检查
血糖测定: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确认是否存在低血糖症状。
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等,了解患者的内脏器官状况。
血电解质:评估患者的水平衡和电解质异常情况。
头部CT、脑部磁共振检查:如有需要,医生会对身体其他脏器进行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用于荔枝病和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腹痛和腹泻的症状。
不同点:细菌性痢疾病因为细菌感染,荔枝病主要与摄入大量荔枝及低血糖有关。
病毒性脑炎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昏迷等。
不同点:病毒性脑炎病因为病毒感染,而荔枝病主要与摄入大量荔枝及低血糖有关。
低血糖症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低血糖的表现,如出汗、心慌、虚弱、视力模糊等。
不同点:低血糖症包括多种原因导致的血糖降低,荔枝病主要与摄入大量荔枝后血糖降低有关。
治疗
治疗目的:通过及时恢复血糖水平以及缓解症状,达到减少并发症风险的目的。
治疗原则:荔枝病的治疗以补充糖分、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为原则。
药物治疗
补充糖分
口服葡萄糖:患者可以口服葡萄糖口服液、糖水或果汁,以快速提高血糖水平。
静脉注射葡萄糖:对于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应及时进行静脉注射葡萄糖,以迅速缓解症状[10]。
止痉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指导,可以使用止痉药物来控制荔枝病引发的抽搐症状。
糖皮质激素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促进血糖生成和减少血糖的利用,从而提高血糖浓度。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等。
支持治疗
密切监测血糖
密切关注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饮食调整
引导患者摄入均衡营养的饮食,降低荔枝等对血糖影响较大的食物摄入。
休息与护理
确保患者充足的休息,细心观察病情恢复过程,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并发症处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系统损伤、昏迷等并发症,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如神经营养药物、止痉药物等。
预后
荔枝病的治愈情况因个体和病情而异。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病情严重、年龄和免疫功能等因素影响预后。荔枝病具有一定危害性,可能导致低血糖、神经系统损伤等。
治愈情况
荔枝病的预后因个体和病情不同而异。对于症状较轻且及时诊断治疗的患者,治愈情况较好,且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对于病情严重且未及时诊治的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损伤、昏迷等并发症,影响预后。
预后因素
病程及时诊断治疗
及时诊断、足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患者若能在发病初期就及时接受补充葡萄糖和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病情严重程度
病情严重程度可能影响预后,如低血糖水平、神经系统损伤程度等。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年龄
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和机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
危害性
荔枝病确实存在一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低血糖
荔枝病患者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低血糖症状,导致头晕、虚弱甚至昏迷,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系统损伤
若荔枝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如出现肌肉痉挛、抽搐等症状。
生命威胁
对于病情严重且未及时得到救治的患者,荔枝病可能危及生命,引发昏迷甚至死亡。
日常
荔枝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注意饮食结构、定期体检和疾病宣教等措施预防。高危人群应注意自我保健并及时就诊[11]。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未熟荔枝,预防荔枝病的发生[11]。
注意均衡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低血糖风险较高的人群应保证饮食中糖分的摄入。
避免空腹和大量食用荔枝,吃荔枝前先确保正餐充足。
生活管理
注重个人卫生,摄取清洁熟食。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增强免疫力,降低传染病的风险。
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应注意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
心理支持
对于已确诊的荔枝病患者,家人可给予关爱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监测
荔枝病患者在家中应该密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病情变化:
神情变化:如出现烦躁、意识模糊等症状,可能表示血糖水平下降。
身体状况:如持续出现头痛、虚弱、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血糖变化:家中可以自行测量血糖,如发现血糖水平持续偏低,应及时采取措施,如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随诊复查
患者需定期随访复查,具体时间及项目应根据医生建议制定。在病情稳定后,应每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
复查的项目主要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血糖测定和肝功能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倘若在复查中发现血糖水平偏低,医生可能会对患者现有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做出相应调整建议。
预防
荔枝病是可以预防的。荔枝病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其发病原因进行,通过以下有效措施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合理饮食
荔枝病的发病与大量食用荔枝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空腹时食用。因此,人们应注意控制食用荔枝的数量,尤其是饥饿时更应避免食用。
注意饮食结构
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确保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以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帮助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针对荔枝病可定期进行血糖检测,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持续性血糖监测。
疾病宣教
提高公众对荔枝病的认知度,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方法,以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目的。
注意自我保健
尤其是儿童和身体较弱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就医治疗。
参考文献
[1]
http://www.sz.gov.cn/hdjl/ywzsk/wsj/jbyf/content/post_9945077.html.
[2]
https://wjw.hubei.gov.cn/bmdt/jkhb/spyy/202206/t20220628_4194713.shtml.
[3]
许黎忠,林志海,程芳芳,等.荔枝中毒48例急诊救治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02):50-51.
[4]
王思露.吃荔枝需警惕“荔枝病”[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1(07):68-69.
[5]
佚名.荔枝季警惕“荔枝病”[J].安全与健康,2013,(07):50-51.
[6]
Dhariwal AC, Venkatesh S, Chauhan LS, et al. Lychee-associated acute hypoglycaemic encephalopathy outbreaks in Muzaffarpur, India - Author's reply. Lancet Glob Health. 2017 Sep;5(9):e861-e862.
[7]
Zhang LJ, Fontaine RE. Lychee-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in China and its reduction since 2000. Lancet Glob Health. 2017 Sep;5(9):e865.
[8]
沈洪,刘中民.急诊与灾难医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15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11]
姜天海.荔枝,儿童的“致命”诱惑[J].科学新闻,2015,(08):76-7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7:43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