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表现为腋窝、会阴部和乳晕周围的毛囊炎性损害
患处皮肤出现红肿、疼痛、脓肿、瘘管等症状
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采用药物治疗、手术、物理治疗等方式
定义
毛囊闭锁三联征(FOT)主要包括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化脓性汗腺炎(HS)和聚合性痤疮(AC),有时三种疾病同时发生在患者身上,但主要以化脓性汗腺炎为主,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使用毛囊闭锁三联征或反常性痤疮来命名本病[1-2]。
这种疾病的主要特点是患者反复出现疼痛性、炎症性皮肤损伤,病程迁延不愈,并在腋下、腹股沟、会阴、肛周、臀部等多汗区域形成脓肿、窦道和瘢痕[3]。
分类
毛囊闭锁三联征的分型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按照Hurley分级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HurleyⅠ级
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脓肿,无窦道或瘢痕。
HurleyⅡ级
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广泛散在的复发性结节、脓肿,伴窦道或瘢痕。
HurleyⅢ级
表现为整个受累区域弥漫分布多发、相互穿通的窦道和脓肿。
发病情况
患病率
目前在我国尚无关于毛囊闭锁三联征的详细流行病学资料,亚洲人群的患病率为0.044%~0.06%[4-5]。
性别差异
患病比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6~2.5):1。
病因
毛囊闭锁三联征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和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2,6]。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让人容易患上毛囊闭锁三联征。
免疫因素
体内某些炎症介质在病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可能让炎症反应变得更严重。
内分泌因素
大多数毛囊闭锁三联征患者发病都在青春期,很多女性患者在绝经后或怀孕期间症状会缓解甚至消失,提示性激素的变化可能是发病因素之一。
易患因素
遗传易感性
有家族病史者可能更容易患病。
肥胖
肥胖可能影响毛囊和皮脂腺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吸烟
吸烟可能加剧炎症反应,加重病情。
发病机制
毛囊闭锁三联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研究表明发病过程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毛囊角化过程异常
毛囊内角质细胞增生、角化障碍,导致毛囊堵塞。
皮脂腺功能失调
皮脂腺分泌过多或质地粘稠,进一步加重毛囊堵塞。
感染
皮肤受损,细菌入侵导致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异常
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加剧。
症状
毛囊闭锁三联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出现的疼痛性、炎症性皮肤病损,病程迁延不愈,形成脓肿、窦道、瘢痕等[7-9]。
主要症状
皮损
毛囊闭锁三联征最常见的症状是皮损,表现为红肿、丘疹、脓疱和深部结节。皮损主要出现在腋窝、乳房下、腹股沟、臀部和颈部。
瘘管形成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瘘管形成。瘘管是一种异常的通道,连接两个身体腔室或皮肤表面。瘘管表面可能有脓液流出。
疼痛和瘙痒
疼痛和瘙痒是毛囊闭锁三联征常见的症状,可能因炎症和感染加剧。
其他症状
弥漫性硬化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弥漫性硬化,表现为皮肤变厚、无法轻易皱起。
关节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关节疼痛,表现为活动受限、关节周围的疼痛。
并发症
感染
毛囊闭锁三联征患者容易出现感染,炎症部位可能细菌感染,导致脓肿形成。
瘢痕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包括手术治疗后,可能形成瘢痕组织,影响皮肤外观和功能。
就医
如患者出现皮肤病变应就诊皮肤科;严重需手术者,可就诊普外科;有瘢痕或功能障碍者,可至整形外科治疗。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瘘管等皮肤病变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普外科
若病情严重需要手术切除瘘管、脓肿等病变部位,可以寻求普外科医生的帮助,进行手术治疗。
整形外科
若病变部位造成显著的皮肤瘢痕和功能障碍,可以就诊整形外科,寻求瘢痕修复和功能恢复的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穿着宽松衣服就诊,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可记录病情发展变化及特点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皮损、红肿、丘疹、脓疱、瘘管等症状?从何时开始出现?
是否有疼痛、瘙痒等症状?病情是否发生变化?哪些因素会导致症状恶化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毛囊闭锁三联征家族史?
以前是否患过类似病症?
曾经接受过哪些治疗方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检测。
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如克林霉素和利福平等。
维A酸类药物:如阿维A、异维A酸和阿维A酯等。
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等。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他克莫司等。
其他药物:如抗雄性激素、二甲双胍、氨苯砜、锌制剂、秋水仙碱等。
诊断
毛囊闭锁三联征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3]。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出现与毛囊闭锁三联征相关的症状。
可能存在患病部位反复发作的病程。
青春期后发病,有相关家族史。
临床表现
有红肿、丘疹、脓疱或深部结节等皮损。
瘘管形成。
疼痛和瘙痒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炎症反应。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自身抗体检测:可排除其他免疫性疾病。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有助于鉴别诊断,同时排除早期恶变。
鉴别诊断
痤疮
相似点:皮损部位可能相似,都容易出现在油脂分泌较多的区域,如脸部、背部、胸部等。
不同点: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粉刺、丘疹、脓疱等,通常不形成瘘管,且炎症程度相对较轻。
皮脂腺囊肿
相似点:两者皮损形态相似,都可能出现硬结、红肿、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皮脂腺囊肿通常是一个局限性的包块,不易导致瘘管的形成,且局部疼痛程度相对较轻[10]。
淋巴结炎
相似点:毛囊闭锁三联征瘘管部位及淋巴结炎均可出现红肿、硬结、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淋巴结炎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通常不伴有瘘管和皮损。毛囊闭锁三联征以皮损、瘘管为主要表现。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炎症、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分级和病程、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个体化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
如克林霉素和利福平,主要用于Hurley I级、II级或较重感染患者[11]。
适应证为存在局部感染的患者。注意事项包括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维A酸类药物
如阿维A、异维A酸和阿维A酯,可以减轻毛囊过度角化、抗炎和改善瘢痕。
适应证为炎症明显的患者。注意事项包括观察皮肤反应,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生物制剂
如阿达木单抗,主要用于Hurley II级、III级且抗生素、维A酸类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11]。
适应证为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注意事项包括在专业医生的监管下使用,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如泼尼松、他克莫司等。
用于急性发作期或其他系统治疗的早期,如长时间应用者需注意肾毒性、神经毒性和诱发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其他药物
如抗雄性激素、二甲双胍、氨苯砜、锌制剂、秋水仙碱等,具体疗效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术式为切开引流术和去顶开窗术。
切开引流术
适用于伴有脓肿的患者,帮助排出脓液。注意事项包括术后创面护理、观察愈合情况。
去顶开窗术
保留瘘管基底部,降低复发率。注意事项包括术后创面护理、减少瘢痕形成。
物理治疗
如放射治疗、CO2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ALA-PDT)、冷冻、射频等。这些方法具体有效性和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预后
毛囊闭锁三联征是一种慢性病,患者之间的预后存在一定差异。
治愈情况
部分患者在规范治疗下,症状可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但不能完全治愈。
预后因素
毛囊闭锁三联征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因素可能影响预后:
病程及治疗时机
病程较短、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反之,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
合并症情况
合并感染、严重瘢痕、瘘管形成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有效控制并发症,有利于改善预后。
个体差异
患者基本健康状况、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等个体差异会影响预后情况。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免疫功能良好的患者预后较好。
治疗方式
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对毛囊闭锁三联征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生活调整等多方面的配合下,预后效果较好。
危害性
毛囊闭锁三联征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皮肤损害
毛囊闭锁三联征会导致皮肤红肿、疼痛,严重时还可能伴有脓肿和瘘管形成,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起皮肤损害。
感染风险
患者皮肤受损及破损时更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和并发症出现。
瘢痕形成
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患者,皮肤损害可能导致瘢痕形成,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
心理压力
毛囊闭锁三联征患者可能因疼痛、皮肤损害等症状而产生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日常
毛囊闭锁三联征患者需均衡饮食,避免伤害皮肤。监测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心理状态以降低疾病风险。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饮食需注意均衡营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避免吃易过敏食物,如海鲜等,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皮肤擦伤和摩擦。注意皮肤干燥清洁,使用适当的洗浴用品和保湿护肤品。
避免过度日晒,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
心理支持
毛囊闭锁三联征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需要亲友的陪伴和支持。必要时,患者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缓解心理压力。
病情监测
观察皮肤症状变化,如红肿、疼痛、脓肿和瘘管的情况,判断病情是否加重或好转。
留意感染迹象,如红肿疼痛加剧、分泌物增多等,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定期复诊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早对症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具体病情、治疗反应及医生建议来确定复查时间,通常治疗后一个月进行第一次复查,之后视病情稳定程度,每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
复查时需要进行皮损观察、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评估病情和排除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
毛囊闭锁三联征的病因复杂多样,虽然很难完全预防,但通过以下健康生活方式或行为等,可帮助降低发病的风险:
饮食管理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取营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皮肤炎症的可能性。
良好卫生习惯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过度摩擦,减少皮肤病变和感染的风险。
加强体育锻炼
适量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应对压力,减少心理因素对皮肤的不良影响。
遗传因素
若有家族史,可进行遗传咨询,了解病因,做好早期预防和干预。
参考文献
[1]
Zouboulis CC, Del Marmol V, Mrowietz U, et al.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acne inversa:criteria for diagnosis, severity aassessment, classification and disease evaluation[J]. Dermatology,2015, 231(2):184-190.
[2]
飞文婷,阙华发.毛囊闭锁三联征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3,29(02):263-267.
[3]
何彩凤,崔勇,杨森,等.毛囊闭锁三联征(逆向性痤疮)的治疗学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26(08):572-574.
[4]
Lee JH, Kwon HS, Jung HM, et al.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in Korea: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8,32(10):1784-1790.
[5]
Kurokawa I, Hayashi N, Japan Acne Research Society.Questionnaire surveillance of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in Japa[J].J Dermatol, 2015, 42(7):747-749.
[6]
韩洋,高敏.化脓性汗腺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J].中国皮肤庆快病学杂志,2019,33(1):88-91.
[7]
张向东,张珍珍,赵琳,等.毛囊闭锁三联征[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0,49(12):743-746.
[8]
惠云,张倩,徐浩翔,等.反常性痤疮[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10):610-610-612.
[9]
仓田,王宝玺,渠涛.反常性痤疮的治疗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7):517-519.
[10]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11]
中国反常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诊疗专家共识制订小组.中国反常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 54(2):97-9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31 18:47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