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毛囊炎
概述
真菌引起的毛囊炎症反应
皮肤出现以毛囊为中心的丘疹或脓疱
马拉色菌引起的真菌性毛囊炎最为多见
主要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真菌性毛囊炎是一种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毛囊受感染。
本病病原菌主要是马拉色菌,在促发因素如高温、潮湿等环境因素影响下,致使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内细菌被抑制,马拉色菌大量繁殖而发病[1-2]
分类
根据感染真菌的种类,真菌性毛囊炎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马拉色菌毛囊炎:最为常见,因人体正常寄生的马拉色菌大量繁殖而发病,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皮肤癣菌毛囊炎:较为少见,由皮肤癣菌(如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等)感染所致,通常是在理发或剃刮毛发时被污染的刀剪间接传染。
念珠菌毛囊炎:较为少见,由念珠菌感染所致,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1,3-4]
病因
真菌性毛囊炎多为马拉色菌感染引起,有时也可由其他真菌引起,如皮肤癣菌、念珠菌等。
致病原因
马拉色菌毛囊炎
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寄生菌,该真菌依赖皮肤分泌的油脂生存和繁殖。
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等),马拉色菌就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可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脱屑并造成阻塞,进而产生炎症反应[1]
皮肤癣菌毛囊炎
以须癣毛癣菌及红色毛癣菌感染最为多见,皮肤癣菌可侵犯人体的皮肤角质层、毛发等,从而引发毛囊的炎症反应[4]
念珠菌毛囊炎
念珠菌所致的毛囊炎症反应,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
好发于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4]
诱发因素
环境湿度大:高湿度能为真菌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增加发病风险。
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统能够对抗真菌感染,若免疫力下降,就会提高感染风险。
受损的皮肤:如烫伤、刮痧、擦伤等皮肤损伤,更容易为真菌侵入提供路径。
发病机制
真菌性毛囊炎的发生是由于毛囊被真菌感染后,体内免疫系统无法及时清除感染,导致真菌大量繁殖,发生炎症反应。
其中,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特点是真菌可以穿透毛囊壁,侵入真皮深层,形成肉芽肿样变;而念珠菌毛囊炎则主要在外周免疫力、屏障能力下降,尤其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比较常见。
症状
真菌性毛囊炎感染部位不同、致病菌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以毛囊为中心的丘疹或脓疱[1]
主要症状
皮肤红斑:感染部位的皮肤会出现红肿,严重时可能形成红斑。
皮肤丘疹和脓疱:出现小而坚硬的红色丘疹,丘疹周围可以看到扩张的毛囊口,丘疹中心可能脓性或出现脓疱。
瘙痒:患者可能会感到受感染部位的瘙痒,尤其是在湿热环境中更为明显。
其他症状
疼痛:一般来说,真菌性毛囊炎主要表现为瘙痒,但也可能出现疼痛。
局部毛发脱落:严重感染时,可能导致局部毛发脱落。
体重下降、乏力:在全身感染或免疫力下降的患者中,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体重下降、乏力等。
并发症
局限于胡须的真菌性毛囊炎有可能遗留瘢痕。
真菌性毛囊炎可导致毛囊深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严重时可演变成疖、痈。
就医
真菌性毛囊炎通常于皮肤科就诊,患者应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时间和之前诊治的资料信息,便于医生诊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如皮肤出现红色毛囊丘疹、脓疱,周边有红晕,伴有瘙痒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乱用药膏涂抹患处。
就医前避免用力抓刮皮肤患处。
就医前避免过度清洗,以免破坏皮损。
就医时要尽量详细、准确描述病史、症状、用药等。
可以拍摄皮肤损害图片,以供医生诊断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毛囊丘疹发生在哪些部位,如胸背部?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是否伴有瘙痒?
皮疹的范围和大小有什么变化?是持续增加还是稳定不变?
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全身是否有疲倦、发热等情况?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患过皮肤疾病?或者是其他疾病?
近期是否长时间处于炎热、潮湿、闷热的环境中?
是否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平时饮食如何,是否经常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是否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真菌学检查: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抗真菌药:咪康唑、联苯苄唑溶液等。
口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等。
诊断
真菌性毛囊炎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病史诊断,常辅以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有全身性慢性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在毛囊周围出现圆顶状红色小丘疹或小脓疱,可挤出粉状物,周边有红晕。
实验室检查
主要目的是通过真菌学检查确认患者是否受到真菌感染,明确真菌类别,以辅助诊断和治疗。
真菌镜检:取毛囊角栓,进行真菌镜检查。例如,发现圆形、卵圆形、壁厚、芽颈较宽的孢子,成簇分布,则提示马拉色菌感染。
真菌培养:取毛囊角栓,进行真菌培养。若分离出马拉色菌,则提示可能患有马拉色菌毛囊炎[5-6]
鉴别诊断
寻常痤疮
相似点:有毛囊性丘疹。
不同点:寻常痤疮皮损为多样性,不仅有毛囊性丘疹,还间杂有黑头、粉刺、脓疱甚至结节、瘢痕等,且皮损的大小、出现时间和炎症程度也有差别,其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
细菌性毛囊炎
相似点:均有毛囊生丘疹,有毛发从中央贯穿,周围有红晕,自觉有轻中度瘙痒与疼痛。
不同点:真菌性毛囊炎较少形成毛囊性脓疱,而细菌性毛囊炎则多见脓疱且其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皮肤症状,清除皮损,防止复发。
治疗原则:首先应纠正诱发因素,遵医嘱外用抗真菌药,若皮损面积较大或反复发作,可以配合内服抗真菌药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抓挠和摩擦皮损部位。
尽量减少出汗,勤洗澡,穿柔软的棉质衣物。
有慢性全身性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抵抗力。
药物治疗
外用抗真菌药
联苯苄唑溶液
咪唑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对本品或咪唑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红肿等情况应停药, 并将局部药物洗净。
咪康唑乳膏
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可用于治疗真菌性毛囊炎。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酮康唑乳膏
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避免接触眼睛及其他黏膜。
本品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不宜大面积使用[1,7-9]
口服抗真菌药
如果症状较重,根据引起真菌性毛囊炎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口服类抗真菌药进行抗感染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口服药物禁忌证相对较多,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伊曲康唑:广谱的三唑类合成抗真菌药,对真菌性毛囊炎治疗有效。
氟康唑:吡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预后
真菌性毛囊炎经规范治疗后通常可以恢复正常。
治愈情况
大多数真菌性毛囊炎的症状较轻,如果早期治疗,治疗效果也比较好,但可能反复发作。
本病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危害性
真菌性毛囊炎如不积极治疗可能会症状逐渐加重,有的可能发展为深部的感染,如疖、痈等。
本病可能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
若发生在裸露部位,可能会影响外貌美观。
日常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真菌性毛囊炎的主要方法。通过日常合理饮食、改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等方式可以缓解相关临床症状。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并无证据表明饮食在真菌性毛囊炎发病中的证据,建议正常健康饮食即可。
健康饮食建议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均衡。应控制油腻、辛辣的食物摄入,多食水果蔬菜。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早睡早起,不熬夜。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常穿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常换衣物。根据天气勤换衣物,减少出汗。
避免剧烈搔抓,减少继发感染及其它并发症。
运动管理
多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适量运动,可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拳、游泳、广场舞、骑行等运动,或按照医生指导选择运动项目。
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运动过度[10]
预防
日常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更换内衣,尽量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内衣。
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的逗留时间,如室内温度高时开空调降温、避免高温天气外出等。
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如剃毛刀、剃须刀等)。
尽量避免过多出汗,如剧烈运动引起出汗、环境温度过高引起出汗等。
严格遵医嘱用药,尤其是免疫抑制剂类药物。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日常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生活方式,以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1,10]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3]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
Jean L Bolognia,Joseph L Jorizzo,等. 皮肤病学:第1卷. 朱学骏,王宝玺,等译.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5.
[5]
韦无边,莫小春. 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研究与治疗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63):125-126.
[6]
Luelmo-Aguilar J,Santandreu MS.Folliculitis: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J].Am J Clin Dermatol,2004;5(5):301-10.
[7]
黄志雄.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医学工程. 2015,23(7):70-71.
[8]
毛囊炎.[2023-8-07](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folliculitis/symptoms-causes/syc-20361634)
[9]
Rubenstein RM, Malerich SA. Malassezia (pityrosporum) folliculitis.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4 Mar;7(3):37-41.
[10]
丁淑贞,戴红.皮肤科临床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8 05:01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