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足外侧中部出现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损伤
可表现为足外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依据损伤程度采取石膏固定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运动员、老年人多发
定义
第5跖骨基底骨折,是指足底外侧近端的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损伤。
跖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骨折,其中70%为第5跖骨骨折,而第5跖骨骨折中约80%为基底部骨折。
第5跖骨位于足小趾侧,基底部为跖骨靠近足跟的位置,由于第5跖骨基底部是松质骨,常因腓骨短肌猛烈收缩而发生骨折。
第5跖骨基底骨折多由摔伤、扭伤等低能量损伤引起[1]。
跖骨基底骨折后,远折端常向下、后移位,也可压迫或损伤足底动脉弓。若足背动脉也有损伤或代偿不完全时,可发生前足坏死。
分型
目前临床常用的分型为Torg分型、Lawrence和Botte分型,其中Lawrence和Botte的分型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Torg分型
Torg等根据影像学表现,将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分为三型。
I型:骨折线窄且清晰,没有髓内硬化的现象。
Ⅱ型:骨折线增宽,骨折线周围有骨吸收且有髓内硬化的迹象(骨折延迟愈合)。
III型:骨折线很宽,骨折不愈合。
Lawrence-Botte分区
Lawrence和Botte的分型根据骨折的受伤机制、骨折部位、预后及治疗方案将第5跖骨基底骨折分为3区:
Ⅰ区骨折:是指结节部撕脱性骨折。
Ⅱ区骨折:指干骺端-骨干连接处涉及第4、5跖骨间关节面的骨折,又叫Jones骨折,影像学表现为应力性骨折。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主要见于15~20岁青少年,很少见于儿童,多数存在既往疼痛及创伤史。
Ⅲ区骨折:指骨折线位于第4、5跖骨关节面以远的骨折[2],多见于运动员。
发病情况
跖骨骨折是足踝外科常见创伤,占成人骨折的2.4%。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占跖骨骨折的55%~60%[3]。
儿童第5跖骨基底撕脱骨折较多见;成年患者中,绝大多数为男性;而在老年患者中,女性骨折发生率高[1-2]。
病因
本病的常见原因包括直接暴力打击和后足突然跖屈内翻。
致病原因
直接暴力
多发生在外力对第5跖骨基底粗隆部进行了直接打击,导致骨折的出现。
间接暴力
足前部的内翻或暴力内收时牵拉骨折,多伴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骨折块大小不一。
足后部突然跖屈内翻,致使重心向外侧转移,腓骨短肌的牵拉张力传导至第五跖骨,也会导致骨质断裂。多见于崴脚[3]。
如果是足底腱膜牵拉所致,移位较小;如果是腓骨短肌腱牵拉引起,则移位概率大。
高危因素
下列人群可认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运动员,尤其是从事下肢频繁不规则跑动的运动以及对抗性运动,如篮球、足球等。
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薄弱,行走不稳,易发生此类意外。
足部畸形:高弓足、后足内翻畸形者,容易崴脚,造成第5跖骨基底骨折。
踝关节外侧韧带松弛者,易发生崴脚,造成骨折。
症状
第5跖骨基底骨折最常见的表现是患足外侧缘疼痛、局部肿胀瘀斑、负重后疼痛加重。
常见症状
疼痛
足部疼痛,足部负重时明显,尤其是在参加运动或完成某特殊动作后,突发足部外侧缘的急性疼痛。外侧靠近第五跖骨粗隆的区域,有明显压痛以及叩击痛。
肿胀
足外侧缘有出血、渗出,可出现肿胀和瘀斑。
活动障碍
足不敢负重行走,影响下肢功能。
其他症状
畸形
骨折块移位明显时,可以看到足外侧局部的凸起。
坏死
严重损伤者,尤其是Johns骨折者,骨折端可压迫或损伤足底动脉弓,局部血运较差,愈合能力弱,可发生前足坏死[4]。表现为前足剧烈疼痛,无法站立。
就医
出现足底部疼痛,应根据自身情况就诊骨科或急诊科,避免足部负重,以免加重损害。您可以根据如下清单对症状、既往史、检查史、用药史进行回忆,以便准确快速回答医生问题,提高就诊效率。
就医科室
骨科
足部受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不敢走路,需及时就诊骨科。
如果所在医疗机构设有足踝外科,出现上述情况可就诊足踝外科。
急诊科
下列情况建议直接就诊急诊科:
受到较重外伤,足部出现开放性损伤,疼痛、活动受限之外,有破裂、出血等。
受到严重外伤,除了足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外,还有其他部位严重损伤。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外伤导致脚外侧疼痛明显,局部不敢按压,站立时疼痛加剧,建议停止受伤的脚继续负重,避免加重损伤。
不能进行局部热敷、使用活血药物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怎么受的伤?
受伤距离现在多长时间?
是否出现脚部剧烈疼痛、肿胀、不能活动或不敢站立?
受伤后还有哪些不适?做过哪些处理?
病史清单
是否从事体育运动、重体力劳动等工作?
本次受伤的脚之前是否还受过伤?治疗过程如何?
是否患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MRI检查等。
其他检查:如心电图、超声报告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美洛昔康。
诊断
医生通常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明确的足部内翻受力,或者直接暴力打击。
临床表现
受伤后患足外侧疼痛、肿胀,出现瘀斑。局部可触及压痛。可见轻度骨性隆起[5]。
站立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时疼痛缓解。
实验室检查
临床可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其他脏器病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包括3个标准体位的足部X线片:足的正、侧位和45°斜位,一般大部分骨折都可以通过这3个体位的X线片被确诊。
Jones骨折(应力性骨折)早期,普通X线片常不能观察到骨折线,需在首次出现症状后10~14天复查X线片,这时X线片上可以看到透亮的骨折线影和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从而做出明确诊断。
CT
CT检查能够弥补X线检查的局限,在一些复杂的足部骨折中,为排除跖跗关节损伤,可对足部行CT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对X线检查无法确诊的Jones骨折做出早期诊断[6]。
其他检查
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检查等,目的是了解各重要脏器功能情况。
分级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可根据Lawrence-Botte分区法分为I、II、III区。
I区:骨折块移位>2 mm或合并累及第5跖骨、骰骨关节超过30%者;
II区:骨折块移位>2 mm者。
III区:近端骨干的应力性骨折。
鉴别诊断
第5跖骨基底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足部骨折。在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与其他足部疾病进行区分,如跖骨其他部位骨折、跖骨粉碎骨折等。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鉴别诊断。
跖骨其他部位骨折
相似点:两者都有跖骨的骨折,两者在活动或扭伤后都存在疼痛,肿胀以及行走困难的症状。
不同点:跖骨其他部位骨折可能发生在第2~4跖骨,常为长期步行造成的疲劳性骨折。可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判断病因,通过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及类型。
跖骨粉碎性骨折
相似点:发病后均存在疼痛、肿胀等症状。
不同点:跖骨粉碎性骨折损伤程度更严重,可能是由于高能量的外力,如重物砸伤导致。可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鉴别病因,通过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及粉碎程度。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恢复足部正常形态和功能。
治疗原则:对于Lawrence-Botte分区中的I、Ⅱ区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其余应采取手术治疗。对于运动要求较高者采取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对于Lawrence-Botte分区中无移位的Ⅰ、Ⅱ区骨折,常通过保守治疗即可痊愈,因为这个部位具有非常好的愈合潜力。
制动
保守治疗的制动方式很多,如短腿石膏、矫形鞋、硬底鞋、Jones绷带敷料或弹性绷带等。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具体伤情,结合当地具体医疗条件进行选择。
无移位的第五跖骨基底部1区骨折,可以选择使用步行石膏、空气靴或有保护负重的弹力绷带进行对症治疗,直到不适消退为止;
第2区骨折,可进行短腿石膏外固定不负重或部分负重。
制动时间通常为4~6周,部分情况可延长到8周以上。
去除固定后,练习踝关节及足趾屈伸活动,并逐步开始负重行走[7]。
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口服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塞来昔布等。
恢复期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活血止痛胶囊等。
手术治疗
治疗目的:恢复长度、关节面平整,纠正移位、成角及旋转畸形,达到解剖复位。
对于Lawrence-Botte分区中移位的II、III区骨折,手术治疗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恢复功能的最好方式,同时降低不愈合和再骨折的风险[6,8]。
手术适应证
第五跖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患者;
骨折移位超过2mm;
累及第五跖骨远端-骰骨关节面超过30%者;
运动员或对运动要求较高者。
手术方式
一般使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9]。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经皮髓内螺钉固定、交叉克氏针固定、张力带钢丝、经皮双皮质骨螺钉、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等。
经皮髓内螺钉技术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治疗方法。这种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创伤小,而且能在骨折断端产生很好的加压作用,从而缩短骨折愈合和恢复运动的时间。
预后
本病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如果局部供血不足、损伤严重,也可出现足部骨折延迟愈合。
治愈情况
第5跖骨基底骨折,只要及时明确诊断,并按照治疗原则进行有效治疗,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可取得很好的疗效,对足的功能有很好的恢复[4]。
如果损伤严重,没有积极治疗,局部血供不足可能导致前足坏死及骨折愈合延迟,影响步行。
预后因素
治疗时间
第5跖骨基底骨折后,是否进行及时治疗是影响预后主要因素。少数应力性骨折,症状不是很重,患者继续负重行走,导致损伤加重、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风险增加。
全身因素
机体状况不佳,如患营养不良、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时,骨折愈合周期可能会延长。
局部因素
由于第5跖骨近端干骺端与骨干连接处血供较差,基底部发生骨折后处理不当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10]。还可出现前足坏死,出现严重疼痛和行走困难。
日常
第5跖骨基底骨折应注意早期制动休息,后期可逐步进行足部屈伸活动,逐渐增加负重。日常生活中应穿具有弹性的舒适的鞋子,避免挤压损伤。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受伤早期(0~2周)
由于需要患肢制动、不能负重,或者处于围手术期,机体活动量大幅下降,胃肠蠕动减低,应保持清淡饮食,减少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恢复阶段(2~12周)
正常饮食,科学配餐,维持营养均衡。
保证足够的营养元素摄入,多补充蛋白及各种微量元素,如肉类、牛奶、蔬菜、水果等,以利于恢复。
生活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睡眠。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
避免不良环境刺激,如避免持续处于寒冷或炎热环境、污染环境等。
足部肿胀可适当抬高下肢以消肿。固定后期遵医嘱进行适当活动。
术后康复
术后即开始在非负重环境下进行下肢肌力练习。
手术后使用石膏或支具保护6~8周。6~8周后复查X线,表现为骨折已愈合后,可去除保护靴负重。
术后8周可扶拐部分负重。
术后12周可开始正常负重。
随诊复查
通常伤后或者术后前3个月需要每个月进行常规复查。复查内容包括X线检查。
进行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通常在术后1年左右进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
预防
体育运动前进行合理的热身,运动中加强保护,减少运动损伤风险。
老年人尽量穿防滑的平底鞋,增加走路的舒适度和平稳性。
工作、生活中注意安全,减少可能受外力伤害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田伟. 实用骨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陈孝平, 汪建平, 等. 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
曹清,等. 急性第五跖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现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2.30(11).
[4]
吴肇汉,秦新裕,等. 实用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5]
王鸿利,潘祥林. 实用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6]
张振,吕欣,段金辉.第5跖骨近端骨折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骨伤,2019,32(01):88-91.
[7]
Baumbach SF, Urresti-Gundlach M, et al. Results of Functional Treatment of Epi-Met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Base of the Fifth Metatarsal. 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 2020;41(6):666-673.
[8]
姜伟琪,刘兵,杨超,等. Matti-Rüsse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五跖骨近端3区Ⅲ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3,28(04):251-255.
[9]
张长青. WIESEL骨科手术技巧:创伤骨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10]
Sharplin, Paul, Gareth Rooke, and Richard Buckley. "Intra-articular base of 5th metatarsal fractures (Zone 2)–Should we be operating on more of these fractures?." Injury 54.2 (2023): 787-790.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8 10:38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