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精神疾病
又称:
重度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
概述
严重影响患者心理、社会功能,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精神障碍
表现为严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异常、社会功能减退等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包括遗传、生物学、心理、环境等
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等综合措施
定义
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的定义是指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并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又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心理、生理或生物化学因素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功能失调。
本文讨论的重度精神疾病即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1-3]
分类
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六种。
精神分裂症
可能与遗传、神经发育异常等原因有关,患者发病前会出现情绪改变、认知改变、行为改变等症状,发病期间会出现幻觉、妄想、意志减退、情感迟钝、焦虑、易激动等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
可能与遗传、外伤、情感等原因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较为极端,包括抑郁和躁狂的情况,两种精神状态会交替发作或混合发作。
分裂情感性障碍
是指患者在疾病发作过程中,会同时出现幻觉、妄想等分裂症状,以及躁狂或抑郁发作的情感症状。
偏执性精神病
多因心理因素导致,患者症状主要以妄想为主,且通常幻想内容接近现实,人格相对完整,对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较小。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是大脑细胞异常放电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可发生在癫痫发作的前、后期,或发作期间。患者发作前会出现烦躁、焦虑、紧张等情绪改变,发作期间会出现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是指患者智力发育迟缓、精神发育不良,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疾病的情况。通常与这类患者沟通较为困难,且会伴有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致病原因
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的统一解释,但当前研究认为其与遗传、生物学、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具有密切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如父母或兄弟姐妹,如果患有精神疾病,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唯一因素,家人之间的共享环境同样重要。
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激素失衡、脑部结构异常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异常,从而引发精神障碍。
心理因素:心理创伤、生活压力、个人适应能力差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精神障碍的症状。例如,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或忽视,长期生活在消极的家庭环境中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社会逆境、家庭环境、教育水平等多种外部因素,均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从而诱发精神障碍。
诱发因素
压力与创伤:生活中的压力和创伤性事件(如失业、离婚、丧失亲人等)可能触发重度精神障碍的发作。
药物与酒精滥用:部分药物和酒精滥用可能诱发精神障碍,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易感基因的个体。
睡眠障碍:长期的失眠或不规律的作息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发作。
疾病:某些慢性或严重的身体健康问题,如癌症、慢性疼痛等,可能引发或加重精神障碍的症状。
症状
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症状根据疾病类型不同有所不同,以下以常见举例。
主要症状
以下是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的症状描绘,主要以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为例。
认知障碍
包括思维紊乱(例如思维跳跃、思维松散、语无伦次等)、注意力难以持久、记忆减退。
情感障碍
情绪不稳定、躁狂与抑郁交替或持续低落、愁郁、情感淡漠。
幻觉与妄想
幻觉可以是听觉、视觉、嗅觉等,而妄想表现为错误的信念或判断。
行为异常
表现为自缚、自伤、攻击、冲动行为等。
其他症状
言语障碍
主要包括讲话不清、表达困难、反应迟钝等。
人际关系障碍
患者可能在社交场合表现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交际。
个性改变
患者在病症期间可能出现人格改变,表现为消极、抑郁、神经质等。
自杀行为
由于情绪低落、病情恶化等原因,部分患者可能产生自杀倾向或尝试实施自杀[4-7]
就医
通常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在以下情况下,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或其家属需要考虑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出现精神障碍的典型症状,如思维紊乱、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
患者的情绪波动很大,躁狂和抑郁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患者出现自伤、自杀倾向或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患者的精神症状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
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或并发症。
急诊科
患者如果出现自伤或伤人等紧急情况,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须有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患者近期是否出现急性症状?
患者近期表现是否与以往有明显不同?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患者近期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患者近期用药情况是否规律?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眼动检查结果等,可帮助了解患者的基础身体状况。
影像学检查:脑CT检查结果、脑电图检查结果、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激素水平检查结果,可帮助医生鉴别是否由脑部病变或其他病理性因素所引发。
心理检查结果:可带上既往精神科量表结果、住院病历等,帮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既往疾病发生发展情况。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或家族有精神障碍的病例。
近期有压力、创伤、药物滥用等可能诱发精神障碍的因素。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如思维紊乱、幻觉、妄想等),情感障碍(如情绪波动、躁狂、抑郁等),行为异常以及生活质量受影响的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
相关检查
心理评估:临床观察及量表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如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表现。异常表现包括思维紊乱、情感波动、行为异常等。
生化检查:血液、尿液等生化指标检查,目的是排除内分泌、代谢和器质性疾病。异常表现可能包括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等。
脑部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检查大脑结构是否有异常。异常表现可能包括脑部萎缩、脑室扩大、感觉/运动皮层改变等。
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EEG)等,观察神经活动是否异常。异常表现可能包括脑电波慢化、异常放电等。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医生将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作出精神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些检查有助于找出潜在的病因或诱发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鉴别诊断
脑器质性疾病
例如脑外伤、肿瘤、脑萎缩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异常等与精神障碍相似的症状。鉴别时可依靠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CT)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如EEG)来发现脑器质性改变。
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这些疾病可以引发类似精神障碍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鉴别时可通过生化检查来评估血液激素水平和代谢参数。
轻度精神障碍
如轻度焦虑症、恐惧症等。这类精神障碍在症状上可能与严重精神障碍交叉,但通常在病程、严重程度和生活功能受损方面较轻。鉴别时需关注症状持续时间、表现形式和病程特点等方面。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症状、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个体化长期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维持稳定和预防复发。
抗精神病药
如氯氮平、奥氮平等,主要用于控制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抗抑郁药
如氟西汀、西酞普兰等,主要用于改善抑郁症状。
镇静催眠及抗焦虑药
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主要用于减轻焦虑、紧张和失眠等症状。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技巧训练,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自我认知和社交技巧。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家庭治疗
提高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改善家庭环境和关系。
社会技能训练
培养患者的人际沟通和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恢复社会功能。
康复治疗
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8-10]
预后
通常难以治愈。
治愈情况
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的预后因疾病类型、病程、治疗方式等多种因素而异。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通常难以治愈,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和症状可能得到控制并有所缓解,但难以治愈。
危害性
个人健康
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可能与大脑结构、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这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健康受影响,如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疲惫等症状。
精神障碍可能导致患者无法照顾好自己,如忽视基本卫生和个人安全。
社会功能受损
就业困难:由于精神障碍导致人际沟通、职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下降,患者可能面临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
家庭关系紧张:患者的情绪波动、行为异常和认知能力下降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和谐。
孤立与歧视: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在社交场合遭遇排斥和歧视,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社交孤立和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问题
自杀和自伤风险增加: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自杀倾向和自伤行为。
情绪障碍:重度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日常
日常以稳定情绪避免受到刺激复发为主。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维持营养平衡,合理摄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长时间禁食。
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糖分和油脂等刺激性食物。
配合药物治疗,注意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必要时请教医生。
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有助于身心健康。
尽量避免酒精和毒品的摄入,以免加重精神症状或影响药物疗效。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关注身体状况和药物副作用。
康复训练
参加心理康复课程,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等。
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如个人卫生、饮食、休息等方面。
增强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信心。
心理支持
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交活动。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避免过度自责和消极思维。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护理注意
家属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提供安全、稳定和温馨的生活环境。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
防范患者自伤和自杀风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作息、规律的饮食、适量的锻炼,以及避免吸毒和过量饮酒等。
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会情绪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社交互动: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
密切关注精神症状:如有精神症状或心理问题,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加强家庭关注:家庭成员应关注高风险人群的心理状况,提供情感支持。
及时干预:专业心理干预可帮助高风险人群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健康教育:了解精神障碍的知识和风险因素,有助于高风险人群识别早期症状,降低发病概率。
定期检查:高风险人群可考虑定期进行精神病学评估,尽早发现异常表现。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陆林. 精神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
郝伟,陆林. 精神病学[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赵靖平,施慎逊.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M]. 2版.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4]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 5版. 张道龙,刘春宇,童慧琦,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6]
McGlashan TH. The profiles of clinical deterioration in schizophrenia. J Psychiatr Res. 1998;32(3-4):133-141.
[7]
G.P. Amminger, J. Edwards,et al.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and cognitive deterioration in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02, 54(3):223-230.
[8]
Bighelli I, Rodolico A, García-Mieres H, et al. Psycho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relapse prevention in schizophr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Lancet Psychiatry. 2021;8(11):969-980.
[9]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精神医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 精神医学名词. 科学出版社, 2019.
[10]
王吉耀,葛均波,邹和建. 实用内科学[M]. 1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15:18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