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栓
英文:
Antipyretic Suppository
又称:
退烧栓
概述
定义
通过直肠给药发挥退热作用的栓剂称为退热栓,多用于儿童高热的辅助退热。
退热栓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肛门用药后可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起效快。
当体温略有升高(<38.5℃)时,可用物理方法降温,如冰袋冷敷、温水擦浴等降温;当体温超过38.5℃时,无法口服退热药或口服药物降温效果不理想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栓[1-2]
分类
根据其有效成分不同,退热栓可分为西药类退热栓和中西药复方制剂类退热栓。
西药类退热栓:对乙酰氨基酚栓、布洛芬栓、右旋布洛芬栓、吲哚美辛栓、双氯芬酸钠栓等。
中西药复方制剂类退热栓:如复方小儿退热栓,主要成分包括人工牛黄、南板蓝根浸膏、对乙酰氨基酚[3-8]
适用情况
退热栓仅在无法口服退热药或口服退热药效果不理想时使用,多用于儿童、有胃肠道疾病的老年人、昏迷患者等。
药理作用
正常体温的调节是由下丘脑支配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和产热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当体温升高时,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发挥解热作用,促使升高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10-11]
人工牛黄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等功效,可用于高热、惊厥、咽喉肿痛等的治疗;南板蓝根浸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等功效,可用于发热、咽痛等的治疗。
用药禁忌
各种退热栓都有相关的禁用、慎用情况,以下是各类药物的主要禁忌情况。具体药物的禁忌情况请查阅相关说明书[3-8]
禁用情况
各种退热栓都有相关的禁忌证,以下是各种退热栓的主要禁忌证,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用药。
对药物中任一成分过敏者禁用。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禁用。
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患者禁用。
慎用情况
各种退热栓都有相关的慎用情况,以下是退热栓的主要慎用范围,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用药。
过敏体质者慎用。
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禁用含有吲哚美辛的退热栓,慎用含有双氯芬酸钠的退热栓,其他退热栓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哺乳期女性:禁用含有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的退热栓,其他退热栓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儿童:含有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的退热栓不建议儿童使用,其他退热栓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用药时必须有成人监管,以防意外。
老年人:常有肝肾功能减退、胃肠道疾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的表现
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物热、胃肠道不适、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等。
罕见:哮喘、消化道出血、水肿、少尿、呼吸困难、休克等。
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3-8]
注意事项
不良相互作用
以下食品或药物可能与退热栓存在不良相互作用,使用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
酒精或含酒精的饮料:用药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可能增加胃肠道副作用,并有致溃疡的危险。
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及含有这些药物的复方药物:与退热栓合用有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出血倾向、肾毒性等危险。
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及血小板聚集抑制药:与退热栓同用时有增加出血的危险。
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使用前需检查药品的完整性,并洗手。取侧卧位,膝部弯曲,暴露肛门。戴上指套或手套,张口深呼吸,尽量放松。将栓剂插入肛门,并用食指将栓剂沿直肠壁送入6~7cm。置入栓剂后,保持侧卧位15分钟,若栓剂滑脱出肛门外,应重新用药。
给儿童使用退热栓时,可先将退热栓用温水润湿,再轻轻推入肛门,这样可以减轻肛门疼痛。此外最好在儿童睡觉时使用退热栓,以免产生便意,将药物排出体外[11]
其他
用药后应注意观察发热程度及体温变化。
退热栓不可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退热时用药时间不能超过3天,如果症状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宜穿透气、棉质衣服,避免衣服过厚影响散热,但如有寒战应保暖。
房间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维持16~18℃,湿度以55%~60%为宜。
发热期间,应保证饮水量,以防脱水。
高热患者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在饭后、睡前漱口。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喻维新,赵汉臣,张晓东. 药师手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3]
对乙酰氨基酚栓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44020919、H44023116、H31020393等).
[4]
小儿布洛芬栓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20113516、H10930049、H20133068等).
[5]
右旋布洛芬栓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20010642).
[6]
吲哚美辛栓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11021391、H44024871、H31020401等).
[7]
双氯芬酸钠栓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20065210、H20058520、H20123150等).
[8]
复方小儿退热栓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Z44023358、Z20044417、Z20063346等).
[9]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15年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11]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7 17:5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