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英文:
Hepatitis B Vaccine
概述
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
全程需接种3针,一般分别于出生后24小时内、1月龄和6月龄接种
接受疫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留观至少30分钟
定义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可用于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该疫苗为我国免疫计划的一类疫苗[1-3]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导致的传染病。乙肝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不断地发展,可发展到肝硬化、肝癌[4]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4]
类型
根据制备工艺不同,乙肝疫苗可分为血源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两类,前者目前已停用。
血源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由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液中提纯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经甲醛灭活而成,曾作为第一代乙型肝炎疫苗在我国广泛使用,但其来源及安全性均存在问题,现已停止使用[5]
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第二代乙肝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是将编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到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后纯化而来,其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可以大量制备的优点,也是我国目前使用的疫苗[5]
另外,国外上市的疫苗中还有乙肝疫苗和其他疫苗制成的联合疫苗,如百白破-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百白破(全细胞)-乙型肝炎-b型流感杆菌联合疫苗等。
保护效果
乙肝疫苗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特异性抗体,抗体滴度超过10IU/L时,可以防止乙肝病毒感染。
研究证实乙肝疫苗对新生儿、儿童和高危成人的保护效力为95%-100%。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30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体水平监测或加强免疫。但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要注意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mIU/ml时,应再接种1针疫苗进行加强[6-7]
需要注意,慢性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接种乙肝疫苗无效。另外,本品不能保护由甲肝病毒、丙肝病毒或者其他已知能够感染肝脏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8]
价格
乙肝疫苗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即一类疫苗),适龄儿童由政府免费提供接种。
对非免疫规划的人群需自费接种,不同地区、不同厂家的疫苗价格不一,重组乙肝疫苗单支价格一般在100~200元之间。
接种人群
适宜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在任何年龄段使用,主要接种人群为儿童和高风险成人。
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为新生儿,一般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快接种;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9]
高风险成人:推荐处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接种本品,如可能接触急、慢性乙肝病感染者或血液的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1-3]
禁用人群
已知对乙肝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过敏者、以往接种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或单价乙型肝炎疫苗过敏者禁用。
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禁用。
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禁用[1-3]
孕妇禁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1]
慎用人群
过敏体质者慎用。
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慎用。
患慢性疾病者慎用。
有癫痫病史者慎用。
特殊人群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孕妇禁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其他类型的乙肝疫苗尚未获得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接种的相关研究资料,建议接种前,由专业医生评估风险与获益,判断是否需要接种。
老年人:老年人如无相关禁忌,可以接种乙肝疫苗[2]
儿童:本品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疫苗),新生儿和婴幼儿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危重症新生儿:包括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胎龄不超过28周的极早早产儿、严重出生缺陷婴儿,尤其是有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病史的婴儿,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快接种,但进行接种后存在呼吸暂停的潜在风险,可能需要进行48-72小时呼吸监测[1-3]
接种程序
接种时间
我国目前使用的重组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其中第1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1-3]
接种地点
乙肝疫苗为一类疫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地点可接种,接种前最好先通过电话或者医院的公众号进行预约,预约后请按照预约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接种。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的医院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家长应及时跟相应医院的医生或护士沟通,了解情况。
相互作用
以下为我国目前使用的重组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疫苗:乙肝疫苗可与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卡介疫苗、甲肝疫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同时接种。与以上疫苗同时接种时,应在不同部位进行接种[2]。除上述疫苗外,乙肝疫苗不能与其他疫苗混合使用。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标准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不同注射部位同时接种不会导致抗体滴度降低[2]
药物:免疫抑制剂、化疗药、抗代谢药物、烷化剂、细胞毒素类药物、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等免疫抑制药物,可能会降低机体对本品的免疫应答。正在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为避免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建议咨询医生。
补种原则
若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应尽早接种。
如不慎错过接种时间,应尽早进行补种,尽快完成全程接种。
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不小于4个月[1-3]
不良反应
表现及处理方法
以下为我国目前使用的重组乙肝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
常见注射部位反应:常见疼痛、红斑和肿胀、硬结,可用热毛巾进行干敷,以缓解疼痛。
全身不良反应:常见发热、头晕、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痛、疲劳、皮疹和瘙痒等,通常为一过性,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缓解,不必特殊处理,如情况严重或无缓解现象,需及时就医。
过敏反应:少见过敏性皮疹、休克,阿瑟反应。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接种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立即告知医生,由医生注射肾上腺素等进行抢救;阿瑟反应一般出现在接种后10天左右,局部红肿持续时长,应及时就医治疗。
如出现以上未提及的不良反应,请及时就医[1-3]
注意事项
接种前
接种疫苗之前,可向当地正规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防疫站或者疾控中心咨询何时到苗,如何预约等相关信息。
接种前做好身体清洁,穿较为宽松的衣物,便于接种部位的暴露。
如实向预防接种医生告知身体健康状况和病史(特别是既往疫苗接种史和接种后出现的不良事件),并按照实际情况认真填写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如有感冒、发热等症状,应恢复健康后进行接种或补种。
接种后
注射本品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一般不再注射第2针。对于母婴阻断的婴儿,如注射2、3针应遵照医嘱。
接种后,针眼局部保持干燥卫生,24小时内不接触水,避免挠抓,减少触碰。
接种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
目前尚无关于接种乙肝疫苗饮食限制的研究。建议接种后保持规律、清淡、营养均衡的饮食。若婴幼儿还处于母乳喂养阶段,则母亲饮食要求同上[1-3]
贮存条件
乙肝疫苗应严格于2~8℃避光保存和运输,严防冻结。
疫苗瓶开启后应立即使用[1-3]
参考文献
[1]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说明书(国药准字S20133009).
[2]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说明书(进口药品注册证号 S20080055).
[3]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说明书(国药准字S20053092).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1):3-28.
[5]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20).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3):9.
[7]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8]
李兰娟,王宇明. 感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9]
Weng M K , Doshani M , Khan M A , et al. Universal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adults aged 19–59 years: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United States, 2022.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 Surgeons, 2022(6):22.
[10]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2):13.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7 13:48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接种人群
接种程序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