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以疲劳为主,可能伴有头痛、焦虑、失眠等症状
采用心理治疗、生活调节、以及药物治疗
通常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
定义
神经衰弱的定义经历了多次变革。在上世纪时,神经衰弱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医学诊断,当时主流观点将神经衰弱与生活压力挂钩,除常见的疲惫表现外,各种躯体不适体验、不良情绪都可归为神经衰弱。
随着精神心理学的发展,各类精神障碍诊断分界线进一步明确,神经衰弱诊断开始逐渐减少,部分国家地区已经不再使用这一名词作为诊断结果。
目前,神经衰弱仍是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的CCMD-3的一项诊断项目,但使用很少。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1及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DSM-V中已经不再使用。
本文中描述的神经衰弱是一种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系统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状态而引起的症状,常表现为疲劳,即常有疲惫、精疲力尽的感觉[1-2]。
部分患者还会伴随诸如肌肉疼痛、紧张性头痛、睡眠紊乱、焦虑不安和易怒等症状或体征。
发生机制
目前对于神经衰弱的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以大脑皮层抑制、兴奋失衡为病理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神经衰弱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内抑制过程弱化。内抑制过程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高,从而使神经细胞的能量大量消耗,使患者表现为容易兴奋,又易于疲劳。
另一方面,大脑皮层功能弱化,其调节和控制皮层下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也减弱,从而出现各种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2-3]。
表现
症状特征
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和疲劳[4]。
具体神经衰弱类型会有下列症状。
精神兴奋症状
伴有易兴奋、易疲劳,不能控制自己的回想以及联想,尤其是在入睡前会出现此类症状的加重。
精神疲劳症状
伴有易疲劳、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下、轻微活动就会感觉疲倦,并且需要休息。
情绪症状
伴有紧张、烦躁、易激惹、做事冲动等表现。
睡眠障碍
伴有入睡困难、易醒、多梦、醒来后不能再次入睡,睡眠质量不佳等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
伴有头晕、头痛、肌肉紧张性酸痛等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
伴有焦虑症时,患者可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虑、紧张状态。
伴有抑郁症时,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悲伤,意识及行为迟缓,严重者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原因
神经衰弱的具体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个人性格有关。
疾病因素
导致神经衰弱的精神心理疾病较多,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可能导致神经衰弱。
非疾病因素
发病原因常常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凡是能引起持续紧张情绪和长期内心冲突的因素,如学习、工作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佳、家庭不和、亲人亡故、长期思想矛盾等,都可诱发神经衰弱。
此外,此病还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患者往往具有内向、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自制力弱等特点,这些精神因素与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就容易使大脑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而发病。
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患者表现为感到疲乏、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等症状,无法自我调整缓解。
患者表现为精神易兴奋,不自主的回忆和联想增多,言语和运动不增多,怕光、怕吵等,在入睡前和夜间兴奋症状加重,影响睡眠等症状。
患者表现为遇事容易激动、烦躁、易怒,常后悔,可能伴有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该状态持续时间不长。患者还可能存在紧张不安、担心多虑、愁眉苦脸等症状。
患者出现头痛,四肢、腰背疼痛,可能伴有头昏、头胀等症状。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患者近期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虑、肌肉疼痛等症状,建议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其他科室
如果存在其他躯体疾病,需前往对应科室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是否伴有疲乏、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是否伴有精神易兴奋,不自主的回忆和联想增多,言语和运动不增多,怕光、怕吵等?
是否伴有容易激动、烦躁、易怒,常后悔等?
出现以上症状时有无诱因(如工作学习压力增大、生活处于困境)?
此类症状开始出现的时间?持续多久了?多久能缓解?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失眠、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中?
近期生活中是否出现的突发事件及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等?
是否具有内向、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自制力弱等特点?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通常主要为了判断患者身体基础情况,是否有明显改变;
一般检查:检查患者体温、呼吸、血压、脉搏、语言、意识状态、营养状态、呼吸有无异常。
视诊: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异常;心尖搏动有无异常;有无杵状指;皮肤黏膜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紫绀、苍白,有无皮损;精神状态是否良好。
触诊:触诊脉率是否正常,心尖有无抬举样搏动;触诊甲状腺大小是否正常,有无结节及肿块。
叩诊:叩诊患者心界是否变大。
听诊:听诊患者呼吸音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干湿啰音;听诊心率、心脏节律有无异常;有无额外心音、有无心脏杂音,甲状腺有无血管杂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情况。
可以排除其他疾病[5]。
血生化
检测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液中离子水平、血脂水平、心肌酶、同型半胱氨酸等。
可以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尿常规
检测尿中蛋白、葡萄糖、沉渣等。
可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和/或头部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是否存在脑血管、脑的病变[6]。
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心电图
可以检查心脏电信号[7]。
检查是否存在心律失常,排除因心脏疾病导致的相关症状。
脑电图
对于怀疑可能有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可做脑电图检查。
排除包括癫痫在内的脑部其他疾患。
心理测评
是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障碍的辅助诊断和病情严重度评判工具,通过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及抑郁量表[8]、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问卷、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或生活事件量表等。
能够帮助医生确诊并确定疾病严重程度,以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缓解与治疗
神经衰弱患者主要以心理治疗、生活调节、以及药物对症治疗为主。
应配合医生,坚持治疗,调整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稳定性。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家属及朋友应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并且密切关注患者精神状态,及时开解。
保障睡眠充足、作息规律、禁止熬夜,多运动、增强体质。
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实生活。
戒烟戒酒。
心理治疗
患者可在心理医生专业支持下,正确认识疾病的实质,消除顾虑。
专业治疗
临床上并没有特效抗神经衰弱药物,目前常用缓解临床症状药物及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谷维素
谷维素可保持神经稳定性,能改善睡眠,缓解神经衰弱症状。
对因治疗
焦虑症
主要是以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予抗焦虑药物、苯二氮䓬类、5-HT受体激动剂治疗[9]。
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以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电休克治疗)以及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10-11]。
强迫症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在药物治疗中,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的首选治疗药物,用于初始阶段的治疗。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也是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案,对改善强迫症带来的影响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需要定期观察随访。
参考文献
[1]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精神医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精神医学名词201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
戴云飞,肖泽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06):426-427.
[3]
沈渔邨.精神病学[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08.
[4]
肖旭曼,梁卫峰,雷素珍.综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08):166-167.
[5]
钟琼瑶.神经衰弱防与治[J].健康世界,2021,28(10):52-54.
[6]
张秀明、黄宪章、曾方银、刘忠民.临床生化检验诊断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8]
刘德铭. 心血管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
Adachi Y, Aleksic B, Nobata R, et al. Combination use of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two-question case -finding instrument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depression in the workplace. BMJ Open, 2012, 2(3): e000596
[10]
Gorman JM, Kent JM, Sullivan GM, Coplan JD. Neuroanatomical hypothesis of panic disorder, revised. Am J Psychiatry. 2000 Apr;157(4):493-505.
[11]
瞿伟,谷珊珊.抑郁症治疗研究新进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1):1113-11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3 16:38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