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
又称:
圆虫
相关疾病:
肠蛔虫病、蛲虫病、鞭虫病、铁线虫病、结膜吸吮线虫病
相关症状:
腹痛、呕吐、皮肤瘙痒、咳嗽、头痛
概述
成虫虫体呈圆柱形故而得名,有部分种类可寄生于人体并导致疾病
线虫的幼虫、成虫均对身体健康危害较大,可引起腹痛、发热、营养不良等症状
药物驱虫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定义
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因成虫虫体呈圆柱形故而得名,其种类繁多,目前已记录25000多种[1]
线虫可见于水和土壤中,绝大多数不需要寄生于宿主存活,仅有极少部分线虫寄生于人体并导致疾病,如蛔虫、鞭虫、蛲虫、钩虫、旋毛虫和粪类圆线虫等[2]
分类
根据线虫生活史过程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分为以下2类。
直接发育型:简称直接型,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等。
间接发育型:简称间接型,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包括丝虫、美丽筒线虫等[1]
结构
线虫成虫多呈圆柱形,体不分节。
寄生于人体的线虫大小因种而异,长的可达1米以上,小的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大多数寄生线虫在1~15厘米。
危害
线虫的基本发育分为虫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其成虫和幼虫可引起不同的危害。
成虫在寄生部位因摄取营养、机械性损害和化学性刺激等可导致宿主营养不良、组织损伤、出血、炎症等病变[1]
幼虫(除蛲虫和鞭虫)进入人体后,会在皮肤、肺部、肌肉、大脑等部位移动,可导致皮肤瘙痒、呼吸困难、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致病原因
机制
传染源
成虫产生的虫卵和幼虫感染人体后可引起线虫病。
幼虫和能排出虫卵的宿主为线虫病的传染源,常见的保虫宿主包括人、鼠、蛇及猪、牛、羊、狗、猫、狐狸等牲畜和青蛙等。
感染途径
粪口途径:生饮被幼虫、虫卵污染的水源,生食被污染的食物或生食寄生的中间宿主。
皮肤黏膜接触感染:如被犬类、猫、鼠等叮咬、抓伤。
呼吸道感染:吸入被虫卵污染的空气。
易感染群
人群普遍易感,其中以农村田间作业者、畜牧工作人员和学龄期儿童发病更高。
对机体的损害
线虫可对人体造成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
直接损害:消化道内线虫虫体增殖后可致消化道阻塞,如胆道蛔虫病等;移动至淋巴管可致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管炎等;部分线虫幼虫移动至肺部可致肺炎等。
间接损害:主要指线虫虫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包括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相应部位皮肤黏膜皮疹、皮肤瘙痒等。
疾病相关
常见疾病
线虫可引起的疾病较多,临床表现各异,下面仅列举部分常见疾病,更多内容详见相关词条。
肠蛔虫病:可出现为腹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大便中可排出蛔虫。严重感染者,可有营养不良、智力和发育障碍[3-4]
蛲虫病:主要表现为肛周和会阴部瘙痒,夜间更为严重,会导致儿童入睡困难、睡觉磨牙或者烦躁,搔抓后可出现破皮、出血、疼痛等[5]
鞭虫病:轻度感染一般无症状,只在粪便检查时发现虫卵。重度感染时,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头晕等症状。
结膜吸吮线虫病:感染轻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眼部异物感、痒感、流泪、畏光、分泌物增多、疼痛等,一般无视力障碍。婴幼儿惧怕睁眼,有手抓眼的动作。家长可发现患儿眼球有白色细小的虫体爬行。
铁线虫病: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6]
检查检验
如果出现腹痛、厌食、恶心、呕吐或大便排出白虫,可就诊于感染内科和消化内科。
如果出现眼部异物感、畏光、分泌物增多、眼球有白色细小的虫体爬行等情况,建议就诊于眼科。
医生可能会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可能会在粪便中寻找虫卵,必要时还会进一步进行眼科检查、腹部X线、超声、CT、磁共振等检查帮助判断线虫寄生情况[7-8]
治疗方法
驱虫治疗
目前广泛使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双羟萘酚噻嘧啶、三苯双脒等,口服用药,可杀死成虫和虫卵。
为提高疗效,一般联合用药,常需多次反复给药。
结膜吸吮线虫病可用可卡因或丁卡因溶液滴眼,虫体受刺激可从眼角爬出,或用镊子取出。
对症治疗
发热、呕吐严重时,需要进行补液、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及全身支持疗法。
贫血者应进食富有铁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补充营养。严重者可少量输血治疗。
手术治疗
线虫感染如导致肠梗阻、胆道出血、阑尾炎、肠穿孔等,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9]
生活建议
讲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生熟食分开切割、烹饪,饭前便后洗手。
不进食生或未煮熟的肉类,不生食未洗净的水果、蔬菜,不饮生水。
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不吸吮手指,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
衣被、玩具、食具应定期清洗、消毒。
消灭苍蝇和蟑螂也是防止线虫虫卵污染食物和水源的重要措施。
家中犬、猫等宠物应定期驱虫、清洁。
不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粪作为肥料,农村田间作业者不光脚下地工作,减少感染的机会[10]
参考文献
[1]
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李兰娟,黄祖瑚. 感染病学[M].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2021.
[3]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王天有,申昆玲,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 儿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
杨增茹,满永宏,张驰,等. 消化道感染铁线虫1例报告[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30(2):1.
[7]
郑梦凝,叶贤伟.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寄生虫感染[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12):1007-1011.
[8]
Ayelign B, Akalu Y, Teferi B, et al. Helminth induced immunoregulation and novel therapeutic avenue of allergy[J]. J Asthma Allergy, 2020, 13: 439-451.
[9]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2 11:26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