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男性或未孕女性<5IU/L正常,女性妊娠期间与排卵期间指标会有增高
用于判断是否怀孕,辅助诊断异位妊娠及某些生殖细胞肿瘤等疾病
指标偏高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生殖细胞疾病等有关,偏低与先兆流产有关
女性结果异常需及时就诊妇科、产科等科室,男性可就诊泌尿外科
定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是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在妊娠的前几周维持卵巢黄体的分泌功能,以支持早期胚胎发育的需要[1]。
hCG是维持正常妊娠所必需的激素,一般在受孕后7天后,可在血液和尿液中升高,在8~10周达到分泌高峰,后又迅速下降,维持相对低水平直至足月分娩[2-4]。
hCG是监测早孕的重要指标,但某些疾病也可导致hCG升高,如葡萄胎、绒毛膜癌、精原细胞瘤、睾丸畸胎瘤等。
治疗后hCG水平会下降,临床上常用该指标监测疾病治疗效果。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男性或未孕女性:<5IU/L;
绝经期后妇女:<10IU/L;
妊娠期间
妊娠3周:<50 IU/L;
妊娠4周:<400 IU/L;
妊娠7周:5000~90 000 IU/L;
妊娠10周 :40 000~230 000 IU/L;
妊娠13周: 40 000~140 000 IU/L;
妊娠6个月: 8000~100 000 IU/L;
妊娠9个月: 5000~65 000 IU/L;
不同医院因仪器、试剂、检测方法不同,参考区间有所差异,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异常情况
指标偏高
血清hCG在女性非妊娠人群中异常升高,则可能为葡萄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绒毛膜瘤、肝胚细胞瘤、卵巢无性细胞瘤、未成熟畸胎瘤等疾病。
血清hCG在妊娠妇女中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胎儿患有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也可能提示有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血清hCG在男性人群中异常升高,则可能为精原细胞瘤、睾丸畸胎瘤等疾病。
此外,肠癌、肝癌、肺癌、卵巢腺癌、胰腺癌、胃癌、肝硬化也可引起血清hCG异常升高。
指标偏低
血清hCG在妊娠人群中偏低,可能为异位妊娠或有流产风险。
当血hCG间隔2~3日测定无成倍上升,可能为异位妊娠。
也可能提示胎儿患有18-三体综合征,可能会发生自发性流产。
注意事项
血hCG检查需要抽血,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血hCG检查前一般无需空腹,但抽血前一天避免饮酒、饮食过于油腻,以免影响其他指标检查结果。
如果需要同时进行血生化等其他检查,可能需要空腹,应注意禁食12小时以上,24小时内禁止饮酒。
检查中
血hCG检查一般使用静脉血。
如果静脉采血前曾经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需要告知采集人员,避开输液侧,在另一侧采集,以避免出现结果偏差。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注意不要按揉抽血部位。
血hCG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可正常生活。
相关指标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血hCG)与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尿hCG)、孕酮均可作为检测早孕的方法,有助于了解妊娠情况。
尿hCG
末次月经后约7天,妊娠妇女尿hCG则升高。
正常妊娠早、中期尿hCG可达20000~100000U/日,妊娠晚期尿hCG可降至4000~11 000U/日。
在葡萄糖、绒癌等患者中,尿hCG可异常升高。
孕酮
孕酮在不同生理阶段正常范围不同,如排卵期为0.98~4.8 nmol/L,妊娠早期为63.6~95.4 nmol/L。
血清孕酮水平升高可见于多胎妊娠,以及葡萄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糖尿病等情况。
血清孕酮水平降低可见于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兆流产、死胎、异位妊娠等情况。围绝经期孕酮水平也会下降。
此外,异位妊娠妇女血清孕酮水平较宫内妊娠妇女偏低,大约有一半的异位妊娠妇女血清孕酮<20μg/L。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可咨询医生
血清hCG指标偏高,可能提示有妊娠,也可能为葡萄胎、绒毛膜癌、乳腺癌、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
【特别提示】妊娠时期,血清hCG参考范围跨度非常大,且不同孕周之间有很大范围重叠,hCG检测水平是否异常,请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血清hCG升高可见于正常宫内妊娠女性,此外还可能是其他异常情况。
非疾病原因
既往月经规则,有性生活的女性出现停经后,血hCG高于非孕期的正常值提示怀孕可能大。
疾病原因
常见疾病:女性可见于宫外孕、葡萄胎、绒毛膜癌、卵巢无性细胞瘤;男性可见于精原细胞瘤、睾丸畸胎瘤等。
其他情况:乳腺癌、胃肠道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5-7];肝硬化、十二指肠溃疡、炎症等良性疾病。
危害
引起血清hCG升高的疾病,如女性宫外孕、葡萄胎等,可损害患者的生殖系统功能,甚至并发大出血、疾病恶变,危及生命。
恶性肿瘤如肺部肿瘤、肝母细胞瘤、肾癌、肾上腺皮质癌,在男孩引起性早熟,在成年男性引起男子乳腺发育,在成年女性有时可致不规则子宫出血。
男性可出现精原细胞瘤、睾丸畸胎瘤等,可表现为睾丸肿大、疼痛,男性乳房女性化;还可能出现肿瘤转移,表现为背痛、咯血等症状。
hCG持续高值可激活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表现为易激动、烦躁失眠、心悸、乏力等。
妊娠妇女血清hCG和甲胎蛋白(AFP)同时升高,提示胎儿有唐氏儿风险。
就医建议
非妊娠女性,若偶然检查发现血清hCG偏高,应就诊妇科明确诊断。
男性若偶然检查发现血清hCG远高于正常值,建议及时就诊泌尿外科,排除生殖细胞肿瘤。
儿童如果伴有性早熟表现,建议及时就诊小儿内科或小儿内分泌科。
如果为妊娠妇女,发现血清hCG高于正常值,应就诊产科,排除滋养细胞疾病或生殖细胞肿瘤。
相关检查
hCG偏高与多种原因有关,为具体明确原因,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孕激素检查
孕酮测定,可帮助明确妊娠状态,是否存在异位妊娠或辅助葡萄胎的诊断。
肿瘤标志物
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CA19-9、CA125等血清标志物检查,用于评估是否有肿瘤危险因素。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妇科超声:可用于明确是否为宫内妊娠,排除宫外孕、葡萄胎等病变。
肝胆超声:超声检查对肝脏病变的检查比较灵敏,用于观察是否有肝硬化、肝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
肾脏超声:对于肾癌、肾上腺皮质癌等有较明确的诊断。
乳腺超声:用于初步判断是否有乳腺病变。
CT、MRI检查
可用于了解机体肿瘤的病变情况及转移情况。
宫腔镜检查
用于排除宫内疾病,如葡萄糖、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等。
宫腔镜还可进行清宫治疗。对于葡萄胎患者来说,清宫后复查血hCG可下降,如果持续不下降或者下降不明显,可能为滋养细胞肿瘤。
病理学检查
可明确葡萄胎、肾上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诊断,有助于确诊疾病,评估肿瘤的分期。
无创DNA检测
适用于妊娠妇女怀疑胎儿为唐氏儿时进行的产前检测。
在高风险人群中,应用这一技术对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的检出率可高达98%。
对于检测结果阳性者,需进行遗传咨询及入侵性产前诊断以明确。
治疗
出现hCG偏高,首先需明确具体原因。若与妊娠相关,确认为宫内妊娠,应按照医生要求完善血型、肝肾功能等一系列检查,并按时产检。
如hCG偏高,且伴有其他指标异常,或有异常临床表现,应寻求医生的帮助。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治疗措施。
葡萄胎
若诊断为葡萄胎,应及时清宫,清宫后遵医嘱定期监测血清hCG。
对于年龄超过40岁,或hCG升高超过50 0000IU/L,可酌情进行化疗,以单药方案为宜,可选用甲氨蝶呤(MTX)、氟尿嘧啶(5-FU)、放线菌素D(AMD)等单一药物。
宫外孕
一般根据病情缓急,选择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病情稳定,且hCG持续下降时,可不采取干预措施,定期复查待其自然吸收。
必要时可进行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氟尿嘧啶等使胚胎脱落排出。
如果宫外孕破裂导致内出血,或者怀疑有破裂风险的情况下,一般需手术干预,常规做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或清除妊娠产物,保留输卵管。
滋养细胞肿瘤
采用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式,规范治疗有效时,血清hCG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
化疗:是治疗滋养细胞肿瘤的首选方法。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复发的滋养细胞肿瘤,会考虑手术切除。如果患者已经完成生育,可以选择全子宫切除。如果患者还希望生育,则可进行肿瘤局部切除。
放射治疗:主要用于其他部位转移灶的治疗,可缩小病灶。
睾丸精原细胞瘤
早期和中期细胞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睾丸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等。
辅助放化疗治疗,可降低其复发率。
晚期治疗主要为化疗,常用药物有顺铂、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环磷酰胺等
治愈性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异常偏高可能有宫外孕、葡萄糖、滋养细胞肿瘤等疾病,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及治疗情况。
经规范治疗后,大部分HCG异常偏高者均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肝母细胞瘤、肾癌、绒毛膜癌等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很难治愈,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因此hCG值难以完全恢复到合适水平。
日常
血hCG异常偏高者,除了对因治疗,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饮食
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促进恢复。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应戒酒,避免吃生冷、刺激、腌制、油煎、油炸食物。
生活管理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日常生活中需要适当运动,如慢走或进行太极拳、气功、呼吸操等运动。
戒烟。
血hCG降至正常水平、阴道出血停止前禁止性生活。
避免高度紧张及精神刺激,保持乐观的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可咨询医生
非妊娠人群的正常指标为0~5IU/L,不会出现指标偏低的情况。
妊娠人群,如果血清hCG倍增时间延长,甚至逐渐下降,有可能是流产、宫外孕或死胎。如果血清hCG降低至<600 IU/L,难免流产可能大。
【特别提示】妊娠时期,血清hCG参考范围跨度非常大,且不同孕周之间有很大范围重叠,hCG检测水平是否正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原因
引起hCG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病理性的,常见疾病有异位妊娠、先兆流产、死胎[8-10]。
血清hCG在妊娠人群中偏低,可能为异位妊娠、流产、死胎风险。
当血hCG间隔2~3日测定无成倍上升,可能为异位妊娠,或胎儿未成活,有流产风险。
也可能提示胎儿患有18-三体综合征,可能会发生自发性流产。
危害
宫内妊娠者,hCG低可导致黄体退化,引发流产。
异位妊娠(宫外孕)时,hCG倍增时间延长,或指标降低,可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
如果异位妊娠未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急性剧烈腹痛、腹腔内出血,及时处理可挽救产妇生命,未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就医建议
怀孕女性出现血hCG偏低,应及时到产科就诊。
若出现阴道流血、腹痛、胎动减少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处理。
相关检查
hCG偏低与多种原因有关,为具体明确原因,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孕激素检查
孕酮测定,可帮助明确妊娠状态,是否存在异位妊娠。
妇科超声
可用于明确是否为宫内妊娠,了解胎儿生长情况及羊水情况,排除宫外孕、胎儿异常的情况。
无创DNA检测
适用于妊娠妇女怀疑胎儿为唐氏儿时进行的产前检测。
在高风险人群中,应用这一技术对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的检出率可高达98%。
对于检测结果阳性者,需进行遗传咨询及入侵性产前诊断以明确。
治疗
对于妊娠期妇女,hCG偏低,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宫外孕
一般根据病情缓急,选择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病情稳定,且hCG持续下降时,可不采取干预措施,定期复查待其自然吸收。
必要时可进行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氟尿嘧啶等使胚胎脱落排出。
如果宫外孕破裂导致内出血,或者怀疑有破裂风险的情况下,一般需手术干预,常规做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或清除妊娠产物,保留输卵管。
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者可根据情况选择保胎治疗。
治疗过程中,血清hCG逐渐上升,表明保胎有效。血清hCG继续下降,则提示保胎无效。
治愈性
hCG偏低,需要积极治疗。
如果为异位妊娠,妊娠发生在输卵管壶腹部,可能会自然流产或吸收。
如果异位妊娠未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急性腹痛、输卵管破裂或腹腔内出血,及时处理可挽救生命,未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为先兆流产,经休息及治疗,症状消失者,可继续妊娠;如症状加重,则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日常
妊娠妇女血hCG偏低时,除了对因治疗,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饮食
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补充机体所需的维生素,促进恢复。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应戒酒,避免吃生冷、刺激、腌制、油煎、油炸食物。
生活管理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必要时需要卧床休息。
戒烟。
血hCG恢复正常水平、阴道出血停止前禁止性生活。
避免高度紧张及精神刺激,保持乐观的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
参考文献
[1]
谢幸,孔北华. 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2023-02-25](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articles/22489-human-chorionic-gonadotropin)
[3]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徐丛剑,华克勤. 实用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menopause/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3401.(2023-02-25)
[6]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molar-pregnancy/symptoms-causes/syc-20375175.(2023-02-25)
[7]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 输卵管妊娠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7):780-787.
[8]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9]
沈铿,马丁.妇产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0]
刘爱萍. 血清β-hCG联合PROG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探讨. 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7):116-1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4 11:1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