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骨科常用的内固定材料,用于骨折短期固定及术中临时固定
现在常用的克氏针直径为0.5~3.0mm,长度一般为20cm
克氏针临床应用广泛,最重要的作用是骨折复位后内固定,临床上也经常与其它技术联用
常见的是不锈钢和钛合金,同时镁合金也比较常用
定义
克氏针是骨科常用的内固定材料,其规格一般固定在20cm左右,直径在0.5~3.0mm之间。
可用于固定短小骨折或撕脱骨折等应力不大的骨折,也常被作为工具用在骨科手术中。
克氏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其它固定装置使用,如外固定架。
使用克氏针内固定后可以弯曲克氏针并剪去过长的尾端,方便骨折愈合后拔出[1]。
功能
克氏针在骨科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巨大,能起到固定、牵引、导针、辅助手术、支撑等作用。
固定
骨折复位后内固定
克氏针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骨折复位后内固定。单独使用克氏针常用于短小骨折或撕脱骨折等固定。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儿童骨折的固定。克氏针具有对骨骺生长影响小、操作方便、可经皮置入,适用于儿童[2-3]。
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克氏针在张力带系统的使用中也必不可少,如髌骨骨折、尺骨鹰嘴骨折等。克氏针植入后由“8”字钢丝固定,对骨折断端加压以促进骨折愈合[4]。
固定支架使用:克氏针用做动态的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近节指间关节骨折脱位[5]。
髓内固定:用于治疗较简单的手部骨折,因其规格更为细小,对周围软组织基本不产生损伤,远期效果佳[6]。
牵引
早期主要用于骨牵引术,如跟骨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股骨髁上牵引、尺骨鹰嘴牵引等[7]。
导针
克氏针也可作为导针使用,便于置入其它内固定物,如空心螺钉、Herbert螺钉等。
辅助手术
对于某些特殊部位,克氏针可用于术中显露及皮瓣保护,如跟骨骨折手术和膝关节后侧入路的显露。
克氏针还可以作为一种撬拨工具,辅助复位。如用于撬拨辅助复位跟骨骨折。
克氏针可以指导术中内植物的置入和截骨矫形。如胫骨高位开放楔形截骨术中,克氏针可起到保护作用,限制截骨深度,并有助于在截骨术的切开过程中保护外侧铰链[8]。
支撑
克氏针可用于骨水泥旷置中的支撑。为骨水泥spacer的支撑物,用于髋关节感染的清创后处理,以便二期行全髋关节置换。克氏针可以防止骨水泥移位,有效避免髋关节的挛缩,有利于二期手术中骨水泥的取出。
分类
克氏针的分类根据粗细、针头形状以及材料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粗细:最初的克氏针直径0.7~1.5mm不等,目前临床常用的克氏针直径0.5~3.0mm,长度一般5~20cm。
针头形状:最初克氏针头部是Diamond型,后改成Trocar型,两种各有利弊。Diamond型固定时温度低,但固定稳定性稍差。Trocar型固定时稳定性好,但温度高。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有带螺纹的、带限位器的、带刻度的、单头双头的。
根据材质分类: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不锈钢和钛合金材料的,两种材料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实用性。同时镁合金也比较热门,与钛合金相比,在增强骨质反应和接触面强度方面更具优势,且不引起炎症反应。
价格
克氏针的价格跨度区间较大,根据其材质不同价格不同。普通材质可能单根价格为几十元,如果是钛合金材质,价格可能有1000元左右,如果是进口材质,则为数千元。与其品牌、材质、功能等有一定关系,且不同地区的物价标准略有差异,请以当地医院为准。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克氏针如何植入?
克氏针植入的方法主要包括电钻钻入及锤入法。
克氏针通过电钻直接钻入骨块,打穿内外侧,无需预钻孔。电钻钻入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克氏针松动、移位、骨坏死等,少数情况下会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锤入法就是把克氏针敲进骨质,而不是钻进去,以减少热损伤。锤入法的初始固定效果明显好于钻孔技术,具有产热少,减少骨坏死的优点,但存在骨碎片增加的弊端[9-10]。
临床上,骨科医师通常会根据自身经验和患者病情,结合钻入和锤入两种方法,以获得满意的固定效果。
克氏针一般多久可以拔除?
一般来说,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骨折愈合,即可拔除克氏针。
以儿童骨折为例,其愈合时间大概是 4~6 周,因此术后4~6周时可复查 X 线片。若愈合良好,则使用克氏钳夹取留置的弯曲针尾,拔出克氏针。这一过程痛感通常不强烈[11],但小儿易哭闹,须谨慎操作。
克氏针拔了骨头有个洞多久能长好?
克氏针拔了骨头有个洞,恢复时间一般为6周左右,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以及洞的直径大小的不同,恢复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年纪相对较小的患者,骨头上的洞恢复速度也会相对较快,恢复的时间可能在三周左右。年纪相对较大的患者,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恢复的速度也会变慢,时间可能延长到一个半月左右。
当患者骨头上的洞直径小于或等于2.0mm时,恢复的速度相对较快,时间一般在3~4周左右。当患者骨头上的洞直径大于2.0mm时,恢复的时间也会有所增长,时间可能在4~6周左右。
当患者伤口发生感染后,伤口恢复速度也会有所延长,但具体的时间需要根据患者恢复程度进行判断。
对比选择
型号
临床常用的克氏针直径0.5~3.0mm,长度一般5~20cm。
材质
不锈钢,比较常见,价格相对便宜,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实用性。
钛合金材料,价格相对较贵,也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实用性。
镁合金也比较热门,价格相对较贵,与钛合金相比,在增强骨质反应和接触面强度方面更具优势,且不引起炎症反应。
适用情况
适用范围
克氏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骨折复位后内固定,是由医生操作的医疗器械。医生会根据患者骨折部位不同,选择合适粗细的克氏针进行固定。
克氏针也经常与其它技术联合使用,在治疗中起到如固定、导向、牵引和撬拨等作用。
禁用情况
少数对不锈钢或钛合金过敏者不适合用克氏针固定。
特殊人群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人没有明显禁忌,具体适用情况由医生决定。
使用方法
操作说明
骨科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使用克氏针的规格和数量以及是否联合其它内固定,还需确定植入方向、植入部位和植入方法。使用多枚克氏针时,还应注意克氏针分布构型。
植入方向:植入方向分为顺行和逆行,顺行即以骨折近端为植入点,连接远端,而逆行是从远端穿向近端。选择合适的植入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分布构型:在确定了植入方向后,需要确定植入部位。使用多枚克氏针固定时,合适的分布能使固定效果更佳。
植入方法:植入方法的选取同样重要。传统的电钻钻入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包括感染、克氏针松动、移位、骨坏死等,少数情况下会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锤入法植入时间更短,与骨面摩擦产热更少,可以减少骨坏死的发生,但是会产生更多的骨碎片。
维修保养
每根克氏针只能使用一次,不可重复使用。
使用效果
克氏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骨折复位后内固定。
在治疗较简单的手部及足部骨折时,可单纯使用克氏针固定,或将克氏针可作为髓内固定。其规格细小,对周围软组织基本不产生损伤,远期效果佳,并且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预后良好。
克氏针,在术中可起到保护作用、导向、牵引、辅助骨折复位及撬拨等作用,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减少手术时间,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12]。
注意事项
使用建议
使用时选择合适粗细的克氏针,不宜过粗或过细[7]。
克氏针一般一次性使用。不可重复循环使用。
使用过程中需仔细操作,避免反复穿刺,避免重要神经、血管损伤。
克氏针固定后需加强护理,避免钉道感染、松动、退针、骨折再移位等常见并发症。
使用风险
骨折固定不牢固出现骨折再移位、松动、退针等常见并发症。
损伤重要神经、血管。
贮存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包装:可进行无菌操作(如洁净开启),能提供可接受的微生物阻隔性能,灭菌前后能对产品进行保护并且灭菌后能在一定期限内(标注的有效期)维持系统内部无菌环境的包装系统。
无纺布(非织布),常用于器械中间包装。以便于传递至手术台上。
参考文献
[1]
Franssen BB. One century of kirschner wires andkirschner wire insertion techniques: a historical review. Acta Orthop Belg,2010, 76(1):1-6.
[2]
Hussein Al-Algawy AA. Open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andk-wire fixation for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 inchildren. 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9.
[3]
王兴东, 何军慧. 克氏针在手足骨折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4]
Chen QY. K-wire and tension band wire fixation in treatingstern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Chin J Traumatol, 2011.
[5]
Facca S, Ramdhian R, et al. Fifth metacarpal neck fracture fixation: locking plate versus K-wire?. 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 Surgery & Research, 2010, 96(5): 506-512.
[6]
牛晓锋. 微型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部复杂关节内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7]
姜海. 术中肘关节造影辅助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7.
[8]
Dessyn E. Adding a protective k-wire during opening high tibial osteotomy increases lateral hinge resistance to fracture. Knee Surg SportsTraumatol Arthrosc, 2020.
[9]
Franssen B B, Schuurman A H, et al. One century of Kirschner wires and Kirschner wire insertion techniques: a historical review. Acta Orthop Belg, 2010, 76(1): 1-6.
[10]
Tai B L, Nonoyama F, et al. Enhancement of Kirschner wire for bone drilling//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2014, 45813: V002T02A030.
[11]
Sorenson SM. Pain during office removal of k-wires from the elbow in children. J Pediatr Orthop, 2015.
[12]
林舒婷. 克氏针的发展简史与临床应用.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2.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6 17:51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