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过敏
科室:
皮肤性病科
概述
与紫外线或日光暴露相关的一类过敏性疾病
可表现为面颈、手臂等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等,伴有灼热、瘙痒或刺痛
由紫外线或日光暴露诱发的过敏相关性炎症反应导致
避免日晒,结合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共同治疗可缓解症状
定义
紫外线过敏是在光敏性食物或光敏性药物的诱导下,或单纯暴露在紫外线或日光下,面颈部、手臂等光暴露皮肤部位发生的过敏相关性皮肤炎症反应。
紫外线过敏通常表现为面颈部、手臂等光暴露部位皮肤弥漫性红斑、水肿等,伴有灼热、瘙痒或刺痛。严重者皮肤可有水疱、大疱,还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等全身症状。
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体质人群或有过敏家族史的人群易发生紫外线过敏[1-2]
分类
紫外线过敏在临床上主要包括以下疾病类型。
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多发生于春末夏初,青年女性好发,是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多在日晒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病,秋冬季节消退,病程慢性反复,可持续多年,慢性皮损可增厚,伴有紫癜或毛细血管扩张。
慢性光化性皮炎
慢性光化学性皮炎是一组以慢性光感性为特征一组病谱性疾病,包括持久性光反应、光敏性皮炎、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等。
慢性光化性皮炎多发于男性,表现为发生于光暴露部位的慢性皮肤炎症,可以发展至周围非暴露皮肤部位。
外源性物质引起的光敏反应
光毒性反应:任何人都可以发生,是中波紫外线照射皮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包括药物诱发的光毒性反应、植物-日光性皮炎等。
光变态反应:只发生于少数过敏体质的人中。可能在发病前数小时或数天内,食用了光敏性食物,或服用了光敏性药物,是紫外线诱发的光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过敏性免疫反应。大多发生在外用物质暴露后,而不是全身性物质[1-3]
病因
致病原因
紫外线过敏与日光或紫外线暴露相关,过敏体质人群好发。根据紫外线过敏的疾病分类,致病原因包括紫外线照射局部皮肤引起的急慢性光毒性反应,或过敏性免疫反应。
诱发因素
光敏性食物或光敏性药物可能诱发紫外线过敏。
光敏性食物
蔬菜类如芹菜、灰菜、紫云英、雪菜、莴苣、茴香、苋菜、荠菜、萝卜叶、菠菜、荞麦、香菜、红花草、油菜、芥菜等;水果类如无花果、柑橘、柠檬、芒果、菠萝等。
光敏性药物
光敏性抗菌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类抗生素(尤其是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抗真菌药灰黄霉素和伏立康唑等。
其他药物:噻嗪类降压药物(如氢氯噻嗪)、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尤其是酮洛芬)、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感光剂补骨脂素等[1-3]
易患因素
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体质人群或有过敏家族史的人群易发生紫外线过敏。
症状
主要症状
紫外线过敏主要包括多形性日光疹和慢性光化性皮炎等,不同类型的症状特点如下。
多形性日光疹患者表现为头颈部、手臂、前胸部等光暴露皮肤部位,在紫外线照射后出现的红斑、水肿、丘疹、脱屑,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渗出。
慢性光化性皮炎表现为光暴露部位的皮肤暗红、增厚,边界清楚。可以发展至周围非暴露皮肤部位。急性加重时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慢性期皮损暗红、增厚,苔藓样变,边界清楚。
药物诱发的光毒性反应常在日光暴露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进展,并且仅限于暴露的皮肤,表现为过于严重的日晒伤,严重时可以出现水疱或大疱。
植物-日光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出现在日光暴露后约24小时,通常在日光暴露部位皮肤出现线状或奇异形状的红斑、水肿和大疱,可无瘙痒,可能有疼痛。皮疹消退后可出现色素过度沉着[1-3]
其他症状
光暴露部位皮肤可能伴有瘙痒、刺痛、灼热等不适感。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头颈部、手臂、前胸部等光暴露皮肤部位出现红斑、水肿、脱屑等皮损,伴有瘙痒、刺痛、灼热等不适感,建议及时皮肤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拍摄皮损严重时的照片,在就医时供医生参考。照片要清晰,可在自然光下拍摄。
避免化妆遮盖,方便医生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日晒后多久出现红斑、水肿、脱屑等皮疹?
有没有刺痛、瘙痒、灼热等不适感?
身上非曝光部位有没有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
出现红斑的大小和数量如何,是否在持续加重?
皮疹持续多久了?是不是持续存在?
皮疹在避光后能否自行缓解或完全消退?
病史清单
是否经常晒太阳?一天大概在日光下暴露多久?
日常是否做防晒措施,如打伞、戴草帽、涂防晒霜等?
是否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叔伯姨舅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
是否有光敏物质接触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血生化、自身抗体检查、光实验、光斑贴试验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湿敷收敛药(外用):硼酸洗剂等
糖皮质激素(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外用):他克莫司乳膏、吡美莫司乳膏等
维生素(口服):维生素C、烟酰胺等
抗疟药物(口服):硫酸羟氯喹等
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免疫抑制剂(口服):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
其他口服药物:沙利度胺等
诊断
诊断依据
诊断紫外线过敏主要根据光暴露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光敏和光斑贴试验等实验室检查、过敏史和过敏性家族史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病史
一级亲属、二级亲属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
可能有光敏物质接触史。
可能有频繁日晒、紫外线暴露情况。
临床表现
病变主要局限于光暴露皮肤部位,出现红斑、水肿、丘疹、脱屑、水疱、渗出等皮损,伴有或不伴有瘙痒、刺痛、灼热等不适感。
实验室检查
光试验
常用的检查是最小红斑量(MED)试验,即测定在紫外线暴露后24小时引起红斑所需的传递至皮肤的最小紫外线量。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有光毒性反应的患者和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的MED较低[4]
光斑贴试验
光斑贴试验是紫外线过敏的常用检查,属于皮肤激发试验。检测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对不同光变应原的反应,可以辅助判断光变应性皮肤病。
分别在照射后的24、48、72小时判读试验结果,以观察某些变应原随时间产生的反应,同时也需鉴别刺激反应与变态反应。照射后对应的皮肤部位出现红斑、水肿、丘疹、水疱等皮疹,为光斑贴试验阳性,提示紫外线过敏[5]
鉴别诊断
紫外线过敏性疾病要与以下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皮肤型红斑狼疮、皮肤T细胞淋巴瘤等。
接触性皮炎
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如新使用的化妆品等,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而不是光暴露部位。
脂溢性皮炎
患者面部皮肤油腻,鼻翼两侧有持续性红斑,可有脱屑,散在毛细血管扩张,可伴有瘙痒或刺痛症状。脂溢性皮炎可与紫外线过敏同时存在,紫外线过敏可能加重面部已有的脂溢性皮炎症状。
特应性皮炎
患者有过敏体质,或过敏性家族史,身上非光暴露部位也可有红斑、丘疹、脱屑、苔藓样变等皮损,瘙痒通常明显,皮疹反复发作,和紫外线没有直接关系。特应性皮炎可与紫外线过敏同时存在,紫外线过敏可能加重面部已有的特应性皮炎症状。
皮肤型红斑狼疮
以红斑为典型的皮损,好发于头面部、肢体等暴露部位。
抗核抗体(ANA)定性/分型,抗核抗体谱[包括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dsDNA)、抗Ro/SSA、抗La/SSB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查对紫外线过敏的鉴别诊断重要的排除作用。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这些抗体可以出现阳性[6]
红斑狼疮可与紫外线过敏同时存在,紫外线过敏可能加重面部已有的红斑狼疮症状。
皮肤T细胞淋巴瘤
以红斑、斑片或斑块为典型的皮损,通常为慢性病程,不局限于光暴露部位,确诊需根据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结果[7]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皮肤炎症,减轻皮肤光敏感性。
治疗原则:避免日晒,轻症以一般治疗和外用药治疗为主,严重的紫外线过敏性皮炎需结合口服药、外用药治疗[1-2,8]
一般治疗
紫外线是紫外线过敏性皮炎中最强的外部诱发因素,首先应该脱离日晒环境,治疗期间尽量避免日晒[9]。同时避免接触光敏性物质。
生理盐水或矿泉水湿敷,可以缓解皮肤红肿、刺痛感,适用于轻症紫外线过敏治疗。
药物治疗
外用药治疗
湿敷
急性期红斑水肿的皮损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
外用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红斑、水肿、丘疹、水疱,伴有瘙痒或刺痛的皮损,可在短时间内(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地奈德乳膏等,减轻皮肤炎症。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皮肤变薄、萎缩等副作用。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急性期皮损消退后,可能遗留红斑、瘙痒,可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减轻皮肤炎症。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使用时可能有烧灼感,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部分会逐步耐受,可在保湿剂后叠加使用,减少药物刺激。
保湿剂
可使用尿囊素维生素E乳膏等保湿剂辅助治疗。
口服药治疗
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可减轻紫外线过敏的皮肤症状,尤其适用于瘙痒感明显的患者。可用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伊巴斯汀、咪唑斯汀、氮卓斯汀等抗组胺药[10]
维生素
口服维生素C、烟酰胺等,有助于改善光敏感性[11]
其他口服药
羟氯喹使用于严重的紫外线过敏或慢性病程患者。病情严重,使用外用药和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选用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口服免疫抑制剂[12]
预后
治愈情况
紫外线过敏按致病原因分为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两大类,不同病因的预后不同。
急性光毒性反应与紫外线暴露相关,可以治愈,避免紫外线暴露可以预防。
光变态反应与遗传性过敏体质相关,无法根治,避免紫外线暴露可减轻、减少紫外线过敏的发生。
危害性
紫外线过敏发生在面部等光暴露部位,影响美观。
紫外线过敏患者需加强防晒,可能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或减少食用光敏感性食物如芹菜、菠菜、荠菜等,谨慎使用光敏性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等。服用光敏性药物后需要格外注意防晒。
生活管理
避免晒日光浴,外出时注意防晒,可以打伞、戴帽子、防晒衣等物理防晒,也可以涂防晒霜[13]
谨慎选择护肤品和化妆品,以温和的产品为主,避免皮肤受到刺激。
随诊复查
紫外线过敏患者病情缓解、稳定后,一般不需要常规随诊复查。
病情严重口服羟氯喹、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的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复查时检查的项目可能包括眼底检查、肝肾功能、抗核抗体谱、血常规、血沉等实验室检查。
预防
紫外线过敏的主要预防措施是做好防晒保护,避免紫外线暴露。日常也需要注意控制光敏性食物的摄入。遵医嘱使用光敏性药物并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光敏性疾病(光感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2023-2-2](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photosensitivity-disorders-photodermatoses-clinical-manifestations-diagnosis-and-treatment)
[3]
严郁, 唐尧, 徐廷,等. 药物致光敏性皮肤病[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8(5):388-390.
[4]
皮肤光敏性概述:光生物学、患者评估及光防护.[2023-2-2](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overview-of-cutaneous-photosensitivity-photobiology-patient-evaluation-and-photoprotection)
[5]
顾恒, 李邻峰. 光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5.
[6]
朱学骏, 郭英年. 皮肤T细胞淋巴瘤[J].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1986年12卷4期, 193-197页, ISTIC,2020.
[7]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 052(003):149-155.
[8]
Lugović L, Situm M, Ozanić-Bulić S, Sjerobabski-Masnec I. Phototoxic and photoallergic skinreactions[J]. ColAntropol. 2007;31 Supp1:63-67.
[9]
Wilm A,Berneburg M. Photoallergy[J]. J Dtsch DermatoGes. 2015;13(1):7-13.
[10]
Sánchez-Borges M, Ansotegui IJ. Secondgeneration antihistamines: an update[J].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19;19(4):358-364.
[11]
Wohlrab J,Kreft D. Niacinamide -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its topicause indermatology[J]. Skin PharmacoPhysiol. 2014;27(6):311-315.
[12]
邱洋洋, 余红. 羟氯喹在皮肤疾病中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9, 25(19):6.
[13]
吴欣娟.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护理学(二)[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7 15:1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