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血管堵塞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血管闭塞、血流中断的现象
表现因不同类型、部位血管堵塞表现不同,轻重不一
栓子堵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理化损伤、基础疾病都是可能的病因
根据血管堵塞部位前往相应科室就医就诊
定义
血管堵塞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内腔狭窄,使血液在血管内不能顺畅流动,最终导致血管闭塞、血流中断的现象[1]。
发生机制
血管内壁损伤后易使血小板黏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导致血栓形成造成血管堵塞。
各类型栓子,进入血管后均可直接造成血管堵塞。
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壁损伤后,血管内皮舒缩的调节作用改变,分泌扩血管物质减少,缩血管物质增加,同时内皮的抗血栓、促纤溶功能及抗炎、抗增殖、抗氧化功能紊乱[2]。
各种原因的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改变,从而导致血栓形成造成血管堵塞[3-4]。
类型
按照血管堵塞部位分类
静脉血管堵塞
血管堵塞部位为静脉血管,常见下肢静脉、肿瘤压迫侵犯周围静脉等。
动脉血管堵塞
血管堵塞部位为动脉血管,常见脑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等。
按照血管堵塞程度分类
血管栓塞
静脉栓塞,由于静脉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壁损伤、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原因,使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导致静脉血管完全或部分堵塞。
动脉栓塞,各种栓子(血栓、空气栓子、脂肪栓子、癌栓及其他异物)进入动脉腔内,造成血管堵塞[5]。
血管狭窄
静脉血管狭窄,因各种压迫(如邻近肿瘤侵犯、外伤)造成静脉血管受压,经脉血管狭窄回流障碍而导致血管堵塞。
动脉血管狭窄,由于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引起动脉血管狭窄,导致血管堵塞[6]。
表现
症状特征
静脉血管堵塞
深静脉血管堵塞
部分人群无明显症状。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血管堵塞部位疼痛、肿胀,活动时加剧。
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心动过速等。
浅静脉血管堵塞
堵塞的浅静脉有触痛感。
沿堵塞静脉常常可触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
动脉血管堵塞
动脉血管堵塞主要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苍白等,根据发病位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症状。
脑动脉血管堵塞
肢体活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说话困难等。
肺动脉血管堵塞
呼吸困难、气促最为多见,其他症状包括胸痛、烦躁不安及濒死感、咯血、咳嗽等。
下肢动脉血管堵塞
患肢疼痛,感觉异常、麻木甚至感觉消失,远端肢体冰冷感。
肠系膜上动脉动脉血管堵塞
突然发生的剧烈腹部绞痛,可以是全腹部或局限性,其后转为持续性腹痛,常伴有频繁呕吐[4]。
伴随症状
不同部位血管堵塞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心动过速等。
原因
疾病因素
栓子堵塞
各种原因造成血栓、空气栓子、脂肪栓子、癌栓及其他异物等堵塞血管。
血管壁损伤
理化刺激造成血管壁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血管堵塞。
手术及外伤
手术及外伤(如骨折、挫伤、烧伤)容易造成血管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导致血管堵塞。
基础疾病
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家族遗传性疾病等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血管堵塞。
非疾病因素
长期卧床、长时间乘车船旅行、产程过长等导致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堵塞。[6-7]
就医
就医指征
部分轻度血管堵塞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血管异常需及时前往相关科室就诊。
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单侧下肢肿胀、触痛、压痛,偏瘫、肢体无力、站立不稳等症状,需及时前往相关科室就诊。
对于一些疾病发病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如阵发性腹痛、一过性意识障碍等,就诊时可能已无明显临床症状,需告知医生详细病史。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出现胸闷、胸痛或体检发现冠状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等情况,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及时就诊。
血管外科
如果突发单侧下肢肿胀、触痛、压痛等症状,建议到血管外科及时就诊。
神经内科
若出现偏瘫、肢体无力、站立不稳等运动障碍,面部麻木、上下肢感觉障碍,说话不利索等语言障碍或反应迟钝等意识障碍,建议到神经内科及时就诊。
呼吸内科
若出现呼吸困难及气促、咳嗽、濒死感、咯血等,建议到呼吸内科及时就诊。
消化内科
若出现腹痛、腹胀、腹肌紧张等不适时,建议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急诊科
突发严重头痛、胸痛,或严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有什么不舒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多久了?
有无发热、乏力、胸痛、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症状?
疼痛的具体位置在哪?
病史清单
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等?
是否受到过外伤?
有无相关家族遗传病史?
有无到其他医院或诊所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服用了什么药物,病情有无好转?
检查清单
化验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血脂、凝血功能等)
心电图
各个部位血管彩超(如颈动脉、下肢动静脉等)
CT血管造影(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用药清单
抗凝药: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扩血管药: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降脂药: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等。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检查患者血糖、血脂水平,有助于发现致病危险因素。
凝血功能,检查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评估患者抗凝治疗效果。
功能影像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判断是否有血管堵塞的首选方法,具有比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临床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筛查和监测。
放射性核素检查,用于诊断血管堵塞部位,对于腓肠肌肉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高,对于近端深静脉血栓的诊断的特异性比较差。
CT静脉成像(CTV),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管堵塞诊断,准确性高。
静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具有准确率高的特点,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
CT血管造影(CTA),广泛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血栓形成、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属于有创检查,可提示动脉血管栓塞的部位及大小等。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饮食。
可以多吃绿色蔬菜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竹笋、各类绿叶蔬菜;多食用新鲜水果和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萝等。
蛋白质摄入应以鸡肉、鱼肉、牛肉为主,少吃肥肉、动物内脏。
不宜饱食,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糖类摄入,不宜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油炸类食物。
生活习惯管理
戒烟、戒酒。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静脉血管堵塞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按摩患侧肢体,防止血栓脱落。
下肢静脉血管堵塞患者日常生活中要辅助使用弹力袜,避免久坐、久立。
血管堵塞患者如长时间卧床,应定期翻身,抬高下肢,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脑血管堵塞遗留后遗症患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家庭护理或康复锻炼。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张弛有度。
特殊管理
出血是抗凝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大便隐血,如有相关不适,如便血、黑便等,应立即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专业治疗
药物治疗
抗凝药物
降低机体凝血能力、抑制血栓形成、防止血栓进展、促进血管再通的作用。
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溶栓药物
溶栓药物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而溶解血栓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和尿激酶等。
抗血小板治疗
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
扩血管药
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周围血管而增加血流。
常用药物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硝苯地平、酚妥拉明等。
降脂药
调整异常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常用药物有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贝特类,如非诺贝特等;烟酸类,如阿昔莫司等;胆酸螯合剂,如考来烯胺、考来替泊等;其他,如普罗布考、依折麦布等。
介入治疗
对于血栓阻塞的血管,可进行介入后机械吸栓、导管吸栓或置管溶栓。
若为慢性动脉血管堵塞,可能需在介入下进行穿刺、球囊扩张,根据情况再用药涂球囊,用支架植入或减容术或激光消融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股静脉切开取栓
清除血栓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此方法可以迅速解除静脉梗阻,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也可以用挤压取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8]。
此方法多用于深静脉血栓已并发严重情况者,如股青肿。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取患者本身的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到达远端血管,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9-10]。
此方法多用于冠状动脉血管堵塞。
参考文献
[1]
林果为,王吉耀,等. 实用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Bandyopadhyay G, Roy S B, Haldar S, et al. Deep vein thrombosis.[J]. Lancet, 2010, 365(12):866-867.
[3]
步宏,李一雷. 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张竹. 中国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患病现状及易感基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
[5]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56-260.
[6]
胡品津,谢灿茂.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7]
刘德铭. 心血管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
赵玉沛.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9]
Weber C, Noels H. Atherosclerosis: Current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options[J]. Nature medicine, 2011, 17(11):1410-1422.
[10]
Al N F, Sven M, Antonios M, et al. BLOOD VESSEL OBSTRUCTION DIAGNOSIS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3592242A1[P]. 2020.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1 14:4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