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定义
退烧药是指具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可使发热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但不影响正常人体温的一类药物。
常见的退烧药为解热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这类退烧药不仅能够解热退烧,还能够镇痛,部分药物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
除解热镇痛药之外,糖皮质激素以及一些清热解表的中成药如正柴胡饮、银翘散、感冒清热颗粒等也具有退热作用[1-3]。
分类
常见退烧药的分类
常见的退烧药有解热镇痛药、糖皮质激素以及清热解表的中成药,分类如下[1-4]。
解热镇痛药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精氨酸盐、赖氨匹林、二氟尼柳等。
乙酸类:吲哚美辛、吲哚布芬、双氯芬酸、舒林酸、醋氯芬酸、依托芬那酯等。
丙酸类:布洛芬、芬布芬、酮洛芬、萘普生、洛索洛芬、氟比洛芬等。
芬那酸类:甲芬那酸、氯芬那酸、氟芬那酸、托芬那酸等。
吡唑酮类:安乃近、异丙安替比林、保泰松、羟基布他酮等。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丙帕他莫、贝诺酯等。
萘酰碱酮类:萘丁美酮、尼美舒利等。
昔布类:塞来昔布、帕瑞昔布等。
吡罗昔康、美洛昔康等。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
中成药
正柴胡饮、银翘散、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颗粒、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感冒清热颗粒等
适用情况
退烧药适用于各种原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肿瘤及其他原因(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溶血发作、隐匿性血肿、周期热、伪装热等)引起的发热治疗[5]。
解热镇痛药常与组胺拮抗剂、中枢镇静药、镇咳药、抗病毒药等组成复方制剂,用于感冒的对症治疗[2]。
解热镇痛药还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性钝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及月经痛等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痛和内脏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几乎无效[6]。
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合成减少,可使发热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但不影响正常人体温。
目前认为,前列腺素E2(PGE2)致热作用最强,人体发热可能是由于在内热原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及释放增加[1-2]。
糖皮质激素
可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释放(TNF-α、IL-6等),使内源性致热原减少,抑制下丘脑致热原反应,从而具有退烧和抗炎的作用。
中成药
多由清热解表药如柴胡、石膏、板蓝根、菊花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1-3]。
应用原则
退烧药有以下应用原则:
低热不要急于应用退烧药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时,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多,有利于炎症的修复,因此若非高热(大于38℃),一般不主张用退烧药。
确诊病症后对症用药
对于病因不明的发热不能乱用退烧药,尤其在发热初期,避免因用药干扰了疾病的诊断,确诊病症后方可使用退烧药。
解热镇痛药应用广泛,应用时必须选好适应证,对于复方制剂时,更应了解其组成成分。
必须应用药物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详细询问用药史后,选择毒性低、副作用少的药物,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一般老年人应适当减量,用药后多饮水并及时补充电解质。
不要随便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用药最多不超过5天。
若用药后几天没有好转,务必要去正规医院诊治。
掌握用药时间
解热镇痛药应避免空腹服用,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注意复方制剂成分,不重复用药
含有解热镇痛药物的复方制剂很多,服用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成分,尽量避免重复用药,最好选用单一药物,避免产生严重的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
绝对禁酒
服用退烧药时,不要饮酒,因乙醇在肝脏代谢,可加重药物的肝肾毒性,即使是常规剂量也可引起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可诱发药源性肝炎。
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
原则上不主张在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中使用激素,尤其不应作为常规退热药物使用。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必须使用激素,应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应用最低的剂量。
儿童用退烧药应慎重
儿童用药应遵循5R原则,即合适的病人(right patient)、合适的药物(right drug)、合适的剂量(right dose)、合适的给药时间(right time)和合适的给药途径(right route)。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药,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避免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
避免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
哮喘患儿应在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使用退烧药。
肝功能异常伴发热时可选用布洛芬;肾功能损伤中度及以上异常或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时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不用于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儿的解热镇痛治疗,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出血性疾病患儿伴发热时,需权衡利弊,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肯尼迪病(KD)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抗炎治疗,无需使用其他解热镇痛药。
在疫苗接种后应避免预防性使用退烧药。
恶性肿瘤患儿解热镇痛药的使用需权衡利弊[1,6-10]。
药物联用
需要联合用药的情况
发热患者服用退烧药只是针对发热症状的治疗,需联合其他药物进行病因治疗或针对其他症状联合用药治疗。
联合用药方案
复方制剂
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复方氨酚葡锌片、复方氨酚烷胺片、氨酚伪麻美芬片、酚咖片、小儿复方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敏口服液、复方小儿退热栓等。
含有双氯芬酸钠的复方制剂:氯芬黄敏片。
含有布洛芬的复方制剂:布洛芬伪麻那敏片。
用药禁忌
每种类型的退烧药都包含了多种药物,每种药物都有相关的禁用、慎用情况,以下是各类药物的主要禁忌情况。具体药物的禁忌情况请查阅相关药品说明书。
禁用情况
每种类型的退烧药包含了多种药物,每种药物都有相关的禁忌证,以下是各类药物的主要禁忌证。
解热镇痛药
过敏禁用。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造血功能不全引起的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患者禁用。
部分阿司匹林儿童禁用,防止Reye综合征(急性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的发生[6],用药前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哺乳期妇女、鼻息肉综合征、血管性水肿患者禁用布洛芬[2]。
妊娠的后3个月、哺乳期妇女、活动性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及病史、癫痫、帕金森病、精神病患者禁用吲哚美辛。
糖皮质激素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
溃疡病、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肺结核、肠吻合手术后患者禁用。
中成药
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1-3]。
慎用情况
解热镇痛药:肝、肾功能不全、有消化道溃疡史患者慎用;病毒感染者慎用阿司匹林。
糖皮质激素:病毒性感染应慎用。
中成药:应根据中医辨证慎重选择药物种类;过敏体质者慎用[1-3]。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部分退烧药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吲哚美辛等易透过胎盘,诱发畸胎,故孕妇禁用,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孕妇在发烧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慎重选择药物。
哺乳期妇女:部分退烧药可分泌至乳汁,如果需要服用,应中断哺乳。
儿童:部分退烧药在18岁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疗效尚未确定,需谨慎使用,儿童推荐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老年人:因老年人体质较弱,大多患有基础疾病或存在肝、肾功能不佳,建议遵医嘱谨慎使用,同时应防止因大量出汗、体温急剧下降导致虚脱[1-3,11]。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的表现
解热镇痛药
主要为消化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少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道溃疡和出血。
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肝、肾功能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延长出血时间。
发生过敏反应,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导致过度换气、酸碱平衡失调、高热、精神错乱、昏迷等症状。
糖皮质激素
易造成大量出汗而导致虚脱。
大剂量长期应用会出现致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减弱机体抵抗力、阻碍组织修复、延缓组织愈合、抑制儿童生长发育等的不良反应[1-2]。
中成药
部分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请遵医嘱使用。
注意事项
不良相互作用
以下食物或药物与退烧药合用可能引起不良相互作用,使用前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
解热镇痛药
饮酒时服用退烧药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有诱发溃疡和出血的危险。
两种解热药同时服用可能会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或增加肝肾功能损伤的风险。
解热镇痛药与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可增加胃肠道溃疡或出血的危险。
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致肝损害;对乙酰氨基酚与氯霉素同服,可增强氯霉素的毒性。
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增强抗凝药的抗凝作用。
布洛芬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及血小板抑制剂同用时增加出血风险。
布洛芬可增强降糖药(包括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布洛芬和丙磺舒合用会增加布洛芬的毒性。
吲哚美辛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时可使洋地黄血药浓度升高,需调整洋地黄剂量;与肝素、口服抗凝药及溶栓药合用时,使抗凝作用加强;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合用,可加强降糖效应,需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使血糖升高,减弱口服降血糖药或胰岛素的作用。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肝药酶诱导剂可加快糖皮质激素代谢,故糖皮质激素需适当增加剂量。
糖皮质激素与噻嗪类利尿剂或两性霉素B均能促使排钾,合用时注意补钾。
糖皮质激素可使口服抗凝药效果降低,两药合用时抗凝药的剂量应适当增加。
中成药
服用清热解表的中成药时,不宜同时服用滋补性的中成药。
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布洛芬最大限量为2.4g/天,每24小时用药不超过4次。
双氯芬酸钠24小时用药不超过150mg。
使用复方非处方感冒药时,一定要注意其成分是否含有解热镇痛药物,避免叠加使用,以免加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肝肾毒性。
退烧药有不同程度的肝、肾毒性和对造血系统的损害,应尽量避免长期、大量服用。
使用退烧药时,要注意掌握适应证,不可滥用和盲目应用,如必须使用,应注意既往用药史,防止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种类很多,剂型也很多,很多感冒药里面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使用退烧药时应引起注意,避免超剂量使用
在使用清热解表的中成药时,应在专业的中医师辨证分型后使用,不可自行盲目用药[1-3,6,11]。
其他
发热时应注意饮食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发热时应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和过度疲劳,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
一般而言,体温在38.5℃以上时,请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儿童病情发展迅速,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高烧,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建议可以在38.5℃时开始服用。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体温≤39℃时,在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基础上,无需处理发热;对于体温在39~40℃的不明原因发热,应积极使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物使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同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体温大于40℃时,或可能有脑组织损伤或感染性休克风险的患者,可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用冷水或冰水擦拭皮肤或擦拭皮肤后使用风扇、冰毯和冰袋增加水分的蒸发[6-7]。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2-238,723-733.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15年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62-994.
[3]
李飞. 方剂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57.
[4]
杨宝峰,陈建国. 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8-181.
[5]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68-277.
[6]
喻维新, 赵汉臣, 张晓东. 药师手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
[7]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7,35(11):641-655.
[8]
胡芳.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206-207.
[9]
Yoon YK, Park CS, Kim JW, et al. Cuidelines for the antibiotic use in adults with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J]. Infect Chemother. 2017, 49(4): 326-352. DOI: 10.3947 /ic.2017.49.4.326.
[10]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3):161-169.
[11]
刘桂范,王桂芝,赵琪,等. 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9):2147-214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0 15:05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