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黄草
[gǎn huánɡ cǎo]
又称:
水泽兰、水滓蓝、水杨柳、红柳信
功效:
利水除湿,活血散瘀,止血,解毒
简介
具有利水除湿、活血散瘀、止血、解毒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中成药中
对赶黄草过敏者禁用
中药介绍
赶黄草(Herba Penthort​​)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植物扯根菜的全草。
用于治疗水湿等邪气导致的水肿,小便不顺畅,黄疸,带下,痢疾等,治疗瘀血导致的闭经,跌打损伤等病症,也可用于尿血,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等出血性病症[1-2]
主要药性
味苦、微辛,性寒。归肝经[2-3]
产地选材
主产于华北、华东、中南及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夏、秋二季采收,洗净、扎把晒干或者鲜用[1,4-5]
性状特征
本品为不规则的段,茎、叶、花、果实混合。茎呈圆形,直径2~8毫米;表面黄红色或绿色,较光滑,叶痕两侧有2条微隆起向下延伸的纵向褐色条纹;切面黄白色,中空。
单叶互生。常卷曲易碎,完整叶片展开后呈披针形;两面无毛,上表面黄红色或暗绿色,下表面红黄色或灰绿色。
花黄色。荫果黄红色,直径约6毫米,种子细小。气微,味微苦[6]
储存方法
放置在干燥处或密封,防霉[7]
古籍记载
《天宝本草》:“(赶黄草)破气滞,代治劳伤。”“通经活血。(治)跌打损伤,妇女崩带,风火瘰疬。[1]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利水除湿,活血散瘀,止血,解毒[1]
主治病证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黄疸,带下,痢疾,闭经,跌打损伤,尿血,崩漏,疮痈肿毒,毒蛇咬伤[1]
作用分析
利水除湿
赶黄草味苦、微辛,性寒,能利水除湿,适用于水湿等邪气导致的水肿,小便不顺畅,黄疸,带下,痢疾等疾病。
活血散瘀
赶黄草味苦、微辛,性寒,入血分,入肝经,能活血散瘀,适用于瘀血导致的闭经,跌打损伤等病症。
止血
赶黄草味苦、微辛,性寒,入血分,入肝经,能止血,可以治疗尿血,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净等出血性病症。
解毒
赶黄草味苦、微辛,性寒,能解毒疗疮,治疗皮肤的疮痈肿毒,常见红、肿、热、痛等症状,也可治疗毒蛇咬伤[1]
临床应用
皮肤深部脓肿
治疗毒邪内侵引起的皮肤深部脓肿,常与银花、甘草等同用​[1]​。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赶黄草具有保肝、利胆等药理作用[1]
使用方法
赶黄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赶黄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鲜品加倍。
赶黄草外用时适量,煎水洗或鲜品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1,8]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淋水湿润,切断,干燥;或者除去杂质,洗干净,干燥,粉碎成粗粉[7]
制成中成药
痛肿灵
药物组成:汉桃叶、豆叶九里香、四方木皮、山乌龟、黑吹风、苏木、过岗龙、大驳骨、千斤拔、桂枝、小驳骨、大头陈、牛大力、九里香、竹叶花椒、防己、大风艾、骨碎补、小风艾、木香、白芷、姜黄、朱砂根、当归藤、地瓜藤、走马风、猪牙皂、香附、水泽兰、猪肚木皮、鸡血藤、冰片、樟脑、薄荷脑。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9]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赶黄草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赶黄草暂无配伍禁忌,对赶黄草过敏者禁用。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赶黄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M]. 第二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重庆市中药材质量标准(2022年版)[S]. 重庆,2022.
[3]
国家中药管理局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S]. 天津: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9.
[5]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 第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6]
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7]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5年版)[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8]
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9]
彭成,黄正明.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下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9 16:28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