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指数
英文简称:
BMI
又称:
身体质量指数、体重指数
所属项目:
体质指数检测
科室:
内分泌科、营养科
概述
我国成人体质指数的正常范围为18.5~24.0 kg/m2
体质指数偏高可能与食物摄入过多但活动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情况有关
体质指数偏低可能与挑食、慢性胃炎、恶性肿瘤等情况有关
日常生活中要保证营养均衡,适度锻炼,避免熬夜
定义
体质指数(BM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筛查个体营养状况、有无超重和肥胖的工具。
体质指数的计算方法为体重(单位:kg)除以身高(单位:m)的平方,即BMI=体重/身高2
需要注意,我国体质指数标准适用于我国成人,但不适用于孕妇、肌肉发达的个体和其他人种。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正常水平:18.5kg/m2<BMI<24.0 kg/m2
由于体质指数没有将体脂肪率计算在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异常情况
体质指数偏高主要反映超重或肥胖,可能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有关。
体质指数偏低提示体重过低,可能与能量摄入不足、胃肠道疾病、肿瘤等有关[1-4]
注意事项
体质指数的结果主要与体重和身高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有关。例如测量时未脱鞋、衣物过于厚重、读数不准确等。
检查前
建议穿着轻便的衣物进行测量。避免因穿着过多、材质过重的衣物影响数据准确性。
身高测量前需要脱掉鞋子。
尽量使用同一台测量设备,同一时间段测量,以保证结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检查中
身高测量的准确姿势:脚跟紧贴墙壁,视线平直向前看,身体保持挺直。
体重测量的准确姿势:全身重心分布均匀,两脚平行站立在体重秤上,避免晃动。
检查后
身高和体重测量结束后,即可恢复正常生活。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体质指数高于参考值上限,即BMI≥24.0 kg/m2称为指标偏高。提示超重或肥胖,可能与食物摄入过多、运动过少或一些疾病有关。
原因
非疾病原因
食物和饮料摄入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
运动时间少、久坐时间长,例如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电脑或者看手机。
睡眠习惯不好,如经常熬夜等。
疾病原因
常见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等。
危害
超重和肥胖会增加很多疾病的患病风险,例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脑梗死以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影响人体健康。
就医建议
如果体重增长过快,同时有便秘、皮肤干燥、面部圆满形似满月、背部隆起、皮肤紫纹等表现,需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体重增加患者可到营养科进行咨询。
相关检查
体质指数并没有把人体脂肪含量计算在内,只是评估营养状况的参考标准之一,医生会结合理想体重、腰围、体脂测量等综合判断。
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医生还会检查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等辅助疾病诊断。
治疗
针对体质指数偏高的患者,医生会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针对生活方式导致的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医生会指导患者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部分患者在谨慎评估后,会给予药物治疗。对于重度肥胖的患者,医生在进行全面评估后可能会行胃肠旁路手术治疗。
如果体质指数偏高由疾病所引起,医生会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治疗以补充甲状腺素为主,常用药物为甲状腺素片。
库欣综合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放射治疗等,目的为降低皮质醇水平,防治皮质醇升高造成的各种并发症。
治愈性
经过生活方式改善以及规范的治疗,多数患者的体质指数可以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日常
饮食上注意结构均衡,多吃水果和蔬菜,控制高油、高脂饮食的摄入量,少喝或不喝饮料。
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强度适合的运动方式。
保证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5-8]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体质指数低于参考值上限称为指标偏低,常常表现为消瘦、营养不良,可以出现在挑食、厌食的人群,也可以出现在合并胃肠道疾病、结核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
原因
非疾病原因
常见于长期挑食的人群。
疾病原因
可见于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全身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性疾病、结核病等。
危害
体质指数过低,可能会造成骨质疏松、免疫力低下,还会引起女性月经紊乱、生育困难等情况[5-8]
就医建议
体质指数偏低不明显时,可以先调整日常饮食,多进食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蛋,肉类,牛奶,橘子,苹果等。
体质指数过低或近期体重下降过快,建议及时就诊于内分泌科、营养科。
如果同时有腹胀、反酸、咳嗽、午后低热等,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除外慢性胃炎、结核等疾病。
相关检查
怀疑营养不良时,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包括量表评估、膳食调查、脂肪储存测量、血生化检查等。
怀疑其他疾病时,医生可能会进行胃镜、胸部CT、痰找抗酸杆菌等检查明确原因。
治疗
如果没有原发疾病,医生会帮助就诊者调整饮食习惯、补充热量和营养。若患者有慢性胃炎、结核病等疾病,则会针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不同疾病的治疗方式也会不同,以下举例说明:
慢性胃炎:对于无症状的患者,医生会嘱患者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若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医生会给予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进行治疗。
结核病:主要是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联合手术治疗。
治愈性
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规范的治疗,多数体质指数偏低者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日常
三餐规律,避免挑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都要适当摄入。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9-10]
参考文献
[1]
Overweight & Obesity Statistics National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https://www.niddk.nih.gov/health-information/health-statistics/overweight-obesity.[2023-02-09].
[2]
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等.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05):609-626.
[3]
Defining adult obesity. Centers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pdated June 7, 2021. Accessed January 29,2021.
[4]
Fryar CD, Carroll MD, Afful J.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among adults aged 20 andover: United States, 1960–1962 through 2017–2018. NCHS Health E-Stats, Centers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 Updated February 8, 2021. AccessedJanuary 29, 2021.
[5]
Fryar CD, Carroll MD, Afful J.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among children andadolescents aged 2–19 years: United States, 1963–1965 through 2017–2018. NCHSHealth E-Stat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pdated January 29,2021. Accssed April 22, 2021.
[6]
Cotter TG, Rinella M. 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 2020: the state of the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2020;158(7):1851–1864.
[7]
Hales CM, Carroll MD, Fryar CD, OgdenCL.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severe obesity among adults: United States,2017–2018.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Data Brief 360. Centers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pdated February 27, 2020. Accessed January 29,2021.
[8]
王志宏,翟凤英,葛可佑.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与血压关系的探讨[J].卫生研究,2002,31(3):193-196.
[9]
张凤梅,徐恒戬.老年人群体质指数和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1):33-37.
[10]
What causes obesity and overweight?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 Updated July 28, 2021. Accessed January 29, 2021.
[11]
Adultoverweight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pdated March 22, 2021. Accessed January 29, 2021.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9:04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