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
龙血竭是一种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中成药中
孕妇忌用
中药介绍
龙血竭(Dragon’s Blood)取自百合科植物剑叶龙血树的含脂木材经提取得到的树脂。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妇女气血凝滞等疾病[1-2]。
主要药性
味甘、辛、咸,性温,归肺、脾、肾经[2]。
产地选材
主产于云南、广西[2]。
性状特征
本品为不规则块片,红棕色至黑棕色,有光泽,有的附有少量红棕色的粉末。质脆,有空隙,气特异,微有清香,味淡微涩。嚼之有炭粒感并微粘齿[2]。
储存方法
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2]。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2]。
主治病证
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妇女气血凝滞,外伤出血,脓疮久不收口[2]。
作用分析
活血散瘀
龙血竭味甘、辛、咸,性温,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瘀血闭阻引起的跌打损伤,妇女气血凝滞等疾病。
定痛止血
龙血竭具有定痛止血的作用,可治疗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还可以治疗外伤出血。
敛疮生肌
龙血竭可以促进伤口愈合,敛疮生肌,治疗脓疮久不收口[2]。
临床应用
胸痹
龙血竭治疗心血瘀阻引起的胸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时,常与冰片、三七等中药同用。
跌打损伤,腰腿关节肿痛
龙血竭治疗瘀血阻络所致的跌打损伤,腰腿关节肿痛时,常与冰片、乳香、没药等中药同用。
继发性痛经,月经不调
龙血竭治疗痰瘀互结及气滞所致的继发性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常与薏苡仁、浙贝母等中药同用。
创伤性出血,崩漏
龙血竭治疗创伤性出血以及妇女月经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时,常与茜草、三七、大黄、黄连等中药同用。
脓疮久不收口,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咽炎
龙血竭治疗脓疮久不收口,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等,可单用[3-4]。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龙血竭具有抗炎抑菌、保护心血管、抗肝纤维化、抗肺纤维化、活血止血等作用[5]。
使用方法
龙血竭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龙血竭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6克。
龙血竭还可以外用适量。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2]。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打成碎粒或研成细末[2]。
制成中成药
复方龙血竭胶囊
药物组成:龙血竭,三七,冰片。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用于稳定性劳力性冠心病心绞痛I、Ⅱ级,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症见胸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
龙血竭片(胶囊、散、含片、肠溶胶囊)
药物组成:龙血竭。
功能与主治: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妇女气血凝滞,外伤出血,脓疮久不收口,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咽炎。
复方金凤搽剂
药物组成:水金凤(鲜)、红花、天然冰片、龙血竭、乳香、没药。
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跌打损伤,腰腿关节肿痛。
散结镇痛胶囊
药物组成:龙血竭、三七、浙贝母、薏苡仁。
功能与主治:软坚散结,化瘀定痛。用于痰瘀互结及气滞所致的继发性痛经、月经不调、盆腔包块、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见上述证候者。
致康胶囊
药物组成:茜草、三七、大黄、黄连、海螵蛸、龙骨(煅)、白及、阿胶、龙血竭、珍珠、没药(制)、白芷、冰片。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止血,化瘀生肌定痛。用于创伤性出血,妇女月经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呕血及便血[3-4]。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龙血竭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龙血竭暂无配伍禁忌,使用应遵医嘱,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本品孕妇忌服。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2]。
用药禁忌
如果有龙血竭过敏史,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参考文献
[1]
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 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201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5]
林忆龙,文亦磊,黄洪,黎芳,邓堉琳,奉建芳.龙血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06):50-5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9 11:58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