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脱失
科室:
皮肤性病科
概述
一种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缺失
可观察到局限或泛发性的皮肤白斑
由遗传、环境、精神、药物、免疫、内分泌等因素引发
皮肤出现白斑并持续扩大建议及时就诊
定义
色素脱失是一种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缺失的临床表现。
患处的皮肤颜色常与正常健康肤色有一定的差异,呈现白色、乳白色、灰白色等改变[1-2]
发生机制
色素脱失是由于皮肤或黏膜组织因黑色素细胞损伤或其功能出现异常、酪氨酸酶的功能减退或丧失,继而使黑色素生成减少、消失,而引发的一种皮肤症状。色素脱失可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引发。
先天性色素脱失:患者可因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无色素痣、白化病、斑驳病)或在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因外界化学刺激影响,在出生后显示出皮肤脱色情况。
后天性色素脱失:因日晒(紫外线损伤)、化妆品刺激、创伤或烧伤、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化学药物腐蚀等原因,引发皮肤基底层黑色素细胞死亡、黑素合成障碍等,诱发色素脱失[1-5]
表现
症状特征
色素脱失区域可呈现乳白色、灰白色或瓷白色,形状不一,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可为局限性或泛发性。
色素脱失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患处颜色会呈现明显变浅的趋势,并且脱色部位形状不规则,常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
色素脱失的表现可因病因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先天性色素脱失
可在出生后即可表现出皮肤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的色块,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不随年龄增长而改善,一般难以自愈。
无色素痣:患者出生不久后皮损处可出现局部黑素细胞数目减少,开始逐渐出现白斑,引发色素脱失。
白化病:患者全身出现色素脱失,表现为皮肤、毛发及眼部发白。
斑驳病:出生时即有,于额部出现片状白斑,合并有白发,白斑常呈三角形或菱形。
后天性色素脱失
常在不良生活方式(熬夜、精神压力大)、疾病因素(白癜风)、环境因素(空气化学污染、紫外线照射)接触后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斑片,且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表现不一[1,3-10]
伴随症状
伴随发色异常:部分色素脱失患者可出现白发、淡黄发,如白癜风、斑驳病、白化病等。
伴随全身症状:出现畏光、视力低下、眼球震颤,部分患者可能有智力低下,可见于白化病等。伴随贫血、消瘦等,可见于营养不良。
伴随精神症状:色素脱失对患者的社交、精神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患者常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
原因
具有家族聚集性的遗传因素可导致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黑素细胞减少或黑色素合成障碍,导致患者出生后出现局部或全身性白斑,常见疾病有斑驳病、无色素痣、白化病等。
存在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接触过有害的环境、化妆品、化学药物等因素均可导致皮肤基底层黑色素细胞损伤引发色素脱失的发生,常见于白癜风[1,3-9]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举部分常见引起色素脱失的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某种病,如有不适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无色素痣:病因不清,有人认为与体细胞突变有关,引发色素脱失。
白化病:白化病可因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减退导致皮肤及其他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碍,引发患者全身或局部出现色素脱失。
白癜风:具体病因不明,多认为是免疫功能、神经精神、内分泌及代谢功能等各方面的紊乱导致黑素生成障碍或直接破坏黑素细胞,最终使皮肤色素脱失。可累及全身引发皮肤出现色素脱失斑。
外伤、烫伤:患者存在外伤或重度烧等情况以后,伤口愈合部位可出现瘢痕性色素脱失。
营养不良:患者长期挑食、偏食、禁食导致营养物质缺乏,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可不同程度影响黑色素生成导致色素脱失。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水源中的各类化学成分(重金属、挥发性物质)会对人体的皮肤代谢造成一定影响,引发皮肤黑色素合成减少,诱发色素脱失。
农业污染:残留在蔬菜、肉类中的各类化学药品、农药等成分会通过消化道途径被人体吸收,影响黑色素的生成,诱发色素脱失。
日常生活环境污染:例如家庭装修污染,装修材料中含有一定的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物,会不同程度对人体造成影响,长期接触可诱发皮肤色素脱失。漂染头发用的药水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易导致皮肤出现白斑。
使用过的药物
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有诱发白癜风风险。
医美产品:美白祛斑产品、外用去角质层等化妆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皮肤基底层,导致基底层黑素细胞受损,影响黑色素形成,导致色素脱失。
精神心理因素
工作、学习、日常生活压力过大,可不同程度导致患者情绪波动,引发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引发色素脱失。
生活方式
患者长期熬夜、睡眠不足影响免疫力,导致皮肤功能失调存在诱发色素脱失的可能[1-10]。长期室外工作,曝晒,导致皮肤黑色细胞破坏。
就医
色素脱失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免疫因素等复杂因素引发,出现色素脱失的情况应到皮肤科就诊。
就诊过程中可梳理近期生活工作学习的状态、用药、既往史等情况,以辅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色素脱失诊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基因检测、一般常规等检查,需要患者积极配合。
就医指征
先天性原因:婴儿在出生后不久或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的白斑或白斑扩散、皮肤颜色变浅等皮肤改变可到医疗机构就诊。
后天性因素:若出现不痛不痒、皮肤颜色逐渐变浅的症状时应怀疑色素脱失,建议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若局部或全身皮肤出现任何颜色变浅或不同程度白斑等症状应前往皮肤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皮肤异常什么时候开始的?
色素脱失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伴有红肿胀痛等炎症反应?
皮肤白斑有没有什么变化?
皮肤白斑有没有加重或者缓解因素?
病史清单
是否有外伤、烫伤、暴晒、皮肤疾病等既往疾病史?
是否使用或服用过干扰素、美白祛斑产品、外用去角质层等化妆品?
是否存在营养缺乏?
家族中有无类似病史?
是否有甲状腺疾病史?
相关检查
查体
明确皮损处的特征,判断白斑脱色程度、面积大小、分布范围,并查看有无其他体征如眼球震颤等辅助判断合并疾病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
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营养缺乏、免疫力改变、内分泌异常等情况,帮助色素脱失诊断。Wood灯、皮肤CT可用于辅助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
利用色素脱失皮损处的皮肤进行相关病理学检查,明确是皮肤基底层黑素细胞的数量、炎症细胞浸润等以辅助诊断。
基因检测
色素脱失可在一定程度上由家族遗传性疾病引发,为了明确病因患者可根据需要选择基因检测[1-7]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调整饮食
色素脱失患者建议避免烟酒刺激、注意膳食平衡,可补充奶类、蛋类等优质蛋白质,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等元素。
调整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学习、娱乐时间。
注意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参加体育运动提升身体免疫力。
避免长期室外作业。
日常防护
色素脱失患者需要注意防晒,避免皮肤过多接触紫外线引发皮肤老化、色素继续脱失,不利于病情恢复。避免各种外伤,以防加重病情[8-12]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皮肤移植术:皮肤移植术是一种可改善皮肤局部色素脱失功能与外观的方法,将供区正常的皮肤组织移植到患处,以改善局部皮肤色素脱失。但供区皮肤厚度不宜太厚,否则会引发皮肤挛缩,影响患者预后。
刺激黑素细胞再生:对于局部皮肤组织黑素细胞功能异常者,可以使用紫外线、激光等手段,刺激囊黑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改善色素脱失情况。
对因治疗
无色素痣
无色素痣无法治愈,可采用自体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
白化病
白化病因无法治愈,可在常接触太阳光的皮肤表面涂抹防晒霜,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白癜风
激素治疗:外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以促进毛囊黑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改善色素脱失情况,进展期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光疗及光化学疗法:可使用中波紫外线、光敏感剂联合长波紫外线等刺激皮肤,以促进毛囊中黑素细胞生长,促进患处康复。
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使用吡美莫司或他克莫司等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治疗,以缓解色素脱失的进展。
手术治疗:可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治疗,将自体黑素细胞移植到脱色区,以达到恢复色素的目的[1,3-9]​。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ItoM. A singular case of naevus depigmentosus systematicus bilateralis[J]. Jpn J Dermatol, 1951,61:31-32.
[3]
卢晓燕,杨必成,胡向文,等. 新生儿白化病一例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27(11):1356.
[4]
李士银,金梦祝,殷文浩. 银屑病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5):132-135.
[5]
雷杰豪,洪为松,许爱娥. 节段型白癜风与无色素痣3例的鉴别诊断[J].皮肤科学通报,2022,39(04):354-358.
[6]
于志媛,娄彦妮,贾立群,等. 信迪利单抗致白癜风样色素脱失1例及文献复习[J]. 中南药学,2022,20(09):2204-2207.
[7]
肖媛媛,邢嬛. 儿童色素减退性皮肤病的诊断[J]. 皮肤科学通报,2022,39(02):126-134+5.
[8]
关心怡,赵春梅. 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9):35-38.
[9]
汤庄力,王晓鹏.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J]. 皮肤科学通报,2020,37(01):60-65+6.
[10]
Zhou Q,Zhang L,Zhang Y,et al.Two novel ADAR1 gene mutations in two patients with 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l hereditariafrom birth[J].Mol Med Rep,2017,15( 6) : 3715-3718.
[11]
丁淑贞,戴红. 皮肤科临床护理[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
[12]
王蕾,蒋红. 实用皮肤病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6 23:19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