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翼泛红
又称:
鼻翼发红
科室:
皮肤性病科
概述
鼻尖两侧半圆形隆起的皮肤泛红
最常见于皮肤疾病,其他疾病或非疾病因素也可引起
鼻翼泛红长期持续或伴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需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定义
鼻翼泛红是指鼻尖两侧半圆形隆起的皮肤由于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或炎症导致发红,是一种常见的症状[1-3]
鼻翼泛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着面部其他区域皮肤发红。
轻微、短暂的鼻翼泛红可以继续观察,当鼻翼泛红长时间不能缓解或伴有疼痛、溃烂、发热等症状时,建议应当及时找医生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发生机制
鼻部皮肤较薄,里面布满了丰富的血管。当鼻部皮肤被感染、受到外伤、手术后等,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血流量增加,会出现鼻翼泛红的现象[3]
表现
鼻翼泛红的持续时间有所不同。
鼻翼泛红通常还可能伴发其他症状,如脱屑、瘙痒等。
症状特征
持续时间不同
短期鼻翼泛红
鼻翼泛红可在短时间内自动消退。
常见于非疾病因素导致的鼻翼泛红,如用力擤擦鼻子,寒冷、热敷、辛辣食物等刺激,日晒等。
去除诱因后,鼻翼泛红可逐渐缓解。
长期鼻翼泛红
鼻翼泛红通常不能自动消退,可长期存在。
常见于疾病所致的鼻翼泛红,如鼻疖、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需要及时治疗[4]
伴随症状
瘙痒
局部有针刺、蚁行感等,经常会忍不住抓挠鼻翼部位。
多见于湿疹、脂溢性皮炎[5]、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等。
红斑、丘疹
鼻翼可出现对称或不对称的斑块、斑点、丘疹,部分丘疹内有脓液。
多见于鼻疖、刺激性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等。
疼痛
疼痛可伴有灼热感,触摸时疼痛可加重。
常见于鼻疖、鼻外伤等[3]
脱皮
鼻翼表面常有少许鳞屑。
常见于脂溢性皮炎、湿疹等。
原因
导致鼻翼泛红的原因很多,部分是由于寒冷、日晒、揉搓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鼻翼泛红常见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鼻疖等皮肤疾病,外伤等也可引发鼻翼泛红。
医生在诊断时,会结合鼻翼泛红的具体表现,来综合分析鼻翼泛红的原因。
疾病因素
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鼻翼泛红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常见疾病
皮肤炎性疾病
常见疾病有鼻疖、鼻部痤疮、脂溢性皮炎[6]
可能与感染细菌、毛囊虫等有关。
过敏性疾病
常见疾病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可能与接触过敏性物质有关。
其他皮肤疾病
常见疾病有刺激性接触性皮炎[7]
是接触强酸、强碱等具有强烈刺激性或毒性的物质导致鼻翼皮肤受损所致[8]
其他疾病
外部损伤
常见疾病有鼻部外伤、手术等。
损伤会破坏皮下血管,使鼻翼部看起来红肿。
非疾病因素
皮肤屏障受损
过度清洁、经常用力擤擦鼻子(如患鼻炎、感冒等),都会导致局部皮肤屏障受损,出现角质层变薄、鼻翼局部皮肤变红的情况,还可能伴随局部皮肤干燥、脱皮等。
药物相关
鼻翼部长期外用激素导致皮肤受损,停药后出现原有症状加重,如鼻翼泛红、脱屑、瘙痒等。
就医
偶发的鼻翼泛红可能无需特殊处理,常会自行消失。但持续几周或伴发其他症状,尤其是严重程度影响到正常生活了,则常常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鼻翼泛红持续时间长。
鼻翼泛红症状逐渐加重。
鼻翼泛红伴明显瘙痒、刺痛、丘疹等。
出现以下情况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鼻翼泛红伴有面部或周身大片红斑、喘憋等严重过敏症状。
鼻翼泛红伴鼻子不断流血、破损、疼痛等情况,需要紧急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诊科室
出现鼻翼泛红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皮肤科、耳鼻咽喉科。
伴发局部红斑、丘疹、瘙痒或刺痛,可能需就诊于皮肤科。
病变区域涉及到鼻内,可能需就诊于耳鼻咽喉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小儿内科。
由于导致鼻翼泛红的原因众多,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鼻翼泛红什么时候开始的?
鼻部有红斑、丘疹、脱屑吗?
自觉有刺痛感、瘙痒感吗?
鼻翼泛红持续多久了?发作频率如何?
使用某种护肤品或化妆品后会不会使鼻翼泛红加重?
是否有发热等其他伴随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度清洁皮肤、反复擤擦鼻子等?
近期是否有外伤、鼻手术史?
是否长期外用激素?
家里其他成员有没有出现鼻翼泛红?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如非疾病状态通常无需进一步检查即可确诊,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
如难以诊断者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医生会观察鼻部区域有无红斑、丘疹、皮屑、脱皮,以及面部其他区域、周身有无皮肤异常,必要时可能会观察鼻腔内部有无异常。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感受发红皮肤有无皮温升高、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抽血检查血常规,用于判断是否有感染发生。
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提示变应性疾病。
细菌及真菌镜检及培养
留取皮损内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用于了解有无病原体感染。
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后,可根据感染的种类指导治疗。
变应原皮试和血清IgE检查
用于诊断变应性(过敏性)疾病,可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过敏情况。
变应原皮试阳性和血清IgE上升提示存在过敏。
斑贴试验
适用于确定过敏的物质。
将可以过敏的物质制成试剂,放入斑试器内,贴在患者背部或前臂屈侧的正常皮肤上,做好标记。
根据瘙痒、红肿等不适反应的反应类型确定过敏物质[1]
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于判断部分疾病的性质,能观察鼻部异常组织内的细胞病理改变,确定病因。
其他常见检查
鼻镜检查可观察鼻腔内部,尤其鼻腔前庭部分的详细情况,判断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等。
缓解与治疗
轻微、短暂的鼻翼泛红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仅需注意清洁皮肤、避免诱因即可。
如鼻翼泛红持续时间长,或逐渐加重,则应引起注意,特别是对老人、孩子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更为谨慎,及时向医生求助获取专业建议。
在不明确发生原因的情况下,暂缓自行使用药物治疗。如果期望根治鼻翼泛红,务必及时就医明确导致鼻翼泛红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对因治疗,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缓解措施
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直接接触容易诱发过敏的因素,如不食用明确过敏的药物或食物,避免接触强酸、强碱等物品。
规律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维持身体免疫力平衡。
平时不要用手挤压病变皮肤,也要避免经常触摸、刺激患处。
注意饮食
饮食应保持营养均衡,各类食物搭配摄入。多食粗粮、蛋白质高、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避免过多进食高脂肪食品,如肥肉、香肠、奶油蛋糕等易使皮肤皮脂分泌增多。
限制高糖类食品的摄入,如糖果、点心、巧克力等,以防止过多糖类转化为脂肪经皮肤排出,使皮肤糖代谢紊乱,细菌生长加快。
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戒烟戒酒[9]
适度清洁与皮肤保湿
注意个人卫生,用温水洗脸,做好面部的清洁工作,尽量不要化妆,亦不可过度清洁。
睡前应彻底清除当天的化妆品。
对于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应注意皮肤保湿,避免进一步加重。
注意防晒
外出时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日光照射,以免加重症状。
心理状态
保持愉快的心情,减少心理负面情绪,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
专业治疗
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鼻翼泛红伴有红肿、疼痛时,可以冷敷来缓解症状。
清水清洗去除导致过敏或刺激性物质,可以缓解症状。
药物的使用需遵医嘱根据病因来选择,切勿自行用药,尤其是含有激素的药物。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以下疾病为例。
脂溢性皮炎
外用药物包括酮康唑、环吡酮等抗真菌药物,克莫司乳膏、吡美莫司乳膏等免疫调节剂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还可口服B族维生素,瘙痒明显时加用抗组胺药物改善症状。
糖皮质激素通常在症状消退后即可停止使用,不建议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毛细血管扩张、多毛症、继发感染、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10]
鼻疖
鼻疖已成熟者,可待其自行穿破或在无菌操作下用小探针挑破脓头,促其破溃排脓,也可用吸引器吸出脓液。
如鼻疖出现溃破,应注意局部清洁、消毒,促进引流。破口处了涂以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既可保护伤口不致结痂,也可达到消炎、促进愈合的目的[2]
接触性皮炎
急性期渗液明显时可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有感染时可外用抗生素,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同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1,7]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孙虹,张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5]
面部脂溢性皮炎[2022-11-24].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seborrheic-dermatitis/multimedia/seborrheic-dermatitis-on-the-face/img-20007906)
[6]
黄选兆,汪吉宝.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7]
Bains SN, Nash P, Fonacier L.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J].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19, 56(1): 99-109
[8]
杨宝峰,陈建国. 药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M]. 6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10]
蒋文静,祝行行,朱威. 面部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治疗效果的定量观察[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8,17(3):213-215.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9 21:2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