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外翻
又称:
肋骨外翻
科室:
胸外科
概述
下缘的肋骨超出身体外缘的现象
可为先天性的,腹肌无力、膈肌损伤和骨盆前倾也会引起
可通过增强腹式呼吸改善
大多数患者不需要治疗,如果影响呼吸,可采用康复治疗、手术治疗及病因治疗
定义
肋骨外翻,是指第7~10根肋骨向外突出,包括向前、向左、向下或者整体突起,超过身体的外缘。肋骨外翻不是病理状态,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1]。婴儿时期肋骨外翻是常见的生理现象。
人体肋骨12对,左右对称,肋骨在脊柱的稳定性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有前后两端,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第1~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
发生机制
瘦弱的身体可能因肌肉、脂肪较少,导致肋骨下缘较为明显,突出于身体外缘。
腹壁肌群薄弱,脊柱不在中立位,骨盆前倾,错误的呼吸模式,肩背过紧等也会产生肋骨外翻的现象。
婴儿时期膈肌尚未发育隆起,胸腹腔脏器顶出胸廓、单纯的肋骨发育畸形、婴幼儿肋骨发育不均衡等可导致肋骨外翻。
分类
功能性肋骨外翻:后天的,可能因腹壁肌群薄弱,脊柱不在中立位,骨盆前倾,错误的呼吸模式,肩背过紧等引起,部分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
结构性肋骨外翻:先天性的,出生时就有。
表现
症状特征
肋骨外翻表现为双侧肋骨下缘超出身体外缘。
伴随症状
伴有其他畸形:如脊柱侧弯等。
伴有呼吸困难:部分严重肋骨外翻可能导致胸廓运动异常,导致呼吸困难。
伴有腰痛:提示可能合并骨盆前倾。
伴有肩部疼痛:可能合并肩背部紧张。
原因
疾病因素
腹肌无力
腹横肌和腹直肌都起于肋骨上,能把肋骨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上。 一旦腹肌无力,则肋骨无法固定,从而就造成肋骨外翻,常见于外伤或手术后。
膈肌损伤
膈肌损伤导致胸廓呼吸运动异常,呼吸长期处于吸气状态,呼吸浅快,肋骨持续向外、向上打开,造成肋骨外翻。外伤、肺部感染、手术相关膈神经损伤均可导致膈肌损伤。
骨盆前倾
膈肌与骨盆形成一个圆柱形,整个腹腔内脏形成一个“均质柱状体”,直接架在髂窝与坐骨、耻骨支所形成的骨盆之上,其压力直接施加于骨盆入口。骨盆前倾会导致腰椎前突增加,最终产生肋骨外翻。
外伤
严重胸廓外伤可能导致单侧或双侧胸廓异常,出现肋骨外翻。
非疾病因素
错误的呼吸模式
当呼吸方式(胸式呼吸)错误时,肋骨打开的方式是向胸前顶出,而没有向两侧及后侧展开,同时颈部肌肉会帮助抬起肋骨,导致腹部呼吸肌功能减弱,出现肋骨翘起。
肩背过紧
肩关节越紧的人,肋骨越容易外翻,因为肩带和上背部位于胸腔的顶端,而肋骨下延位于整个胸腔的底端,如果顶端紧张僵硬,那么底端的肋骨会像喇叭一样打开,造成肋骨两侧外翻。由于肩关节紧导致肩活动受限,会用肋骨外翻代偿。所以在训练前要适当放松和伸展肩关节。
发育及养护因素
婴儿时期膈肌及胸腹腔脏器尚未发育出胸廓、单纯的肋骨发育畸形、婴幼儿肋骨发育不均衡等可导致肋骨外翻。
养护方法不当致胸廓局部受压:如宝宝穿的衣服过紧,裤腰带太高,长期固定姿势抱孩子等也会导致肋骨外翻。
就医
大部分肋骨外翻可能不需要就医,若突然出现肋骨外翻,或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则需要就诊。
就医指征
肋骨外翻不属于病理状态,一般无需关注。
当由其他疾病引起,且出现呼吸困难、腰部疼痛、颈肩疼痛时,则需要就医。
就诊科室
可首先就诊于全科医学科或胸外科,根据医生建议再转诊其他科室。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肋骨外翻?
是否伴有呼吸困难?
是否有腰痛?
是否伴有发热、咳嗽?
是否有颈肩痛?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伏案工作?
是否久坐久站?
是否有外伤或手术病史?
相关检查
身体检查
一般情况:体温、血压、呼吸、心率。
视诊:胸廓外观、是否有畸形,脊柱是否有畸形。
触诊:双侧胸廓活动度,语音震颤,脊柱是否有压痛、叩痛。
听诊:呼吸音,胸膜摩擦音等。
常规检查
血常规:若伴有发热,需要完善血常规评估是否存在炎症。
X线:肋骨正侧位可评估肋骨的形态,是否存在骨折等;脊柱X线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脊柱畸形。
胸部CT:评估胸廓形态,肺部是否感染等。
缓解与治疗
先天性肋骨外翻可能无法完全改善,后天性肋骨外翻大多通过健身操、手法改善,若存在呼吸困难等,需要对因治疗。
缓解措施
肋骨外翻可通过加强腹式呼吸来改善。
在呼吸的时候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在呼气的时候轻轻地收缩腹肌,做更大的呼吸,同时保持肋骨内收。
专业治疗
对因治疗
外伤:合并其他胸廓损伤,需要固定或手术治疗。
多发畸形:合并脊柱或胸廓畸形,需要手术治疗。
肺部感染:需要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对症治疗
若合并腰痛、颈肩疼痛: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热敷治疗。
物理治疗:康复师可通过膈肌手法松解、腹横肌强化、纠正骨盆前倾、臀大肌强化等来改善肋骨外翻。
手术治疗:如果肋骨外翻比较严重,并且影响到了心肺等身体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可以考虑采取手术治疗,既达到矫形目的,同时改善身体其他脏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National Guideline Alliance (UK). Physical interventions for people with complex rehabilitations needs after traumatic injury: Rehabilitation after traumatic injury: Evidence review B.1. Lond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2022 Jan. (NICE Guideline, No. 21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79685/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0 21:36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