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中成药中
孕妇慎用
中药介绍
地胆头取自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干燥全草。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热毒壅盛引起的感冒高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眼睛发红、痈肿疮毒,以及湿热黄疸、水肿等[1]。
主要药性
味苦、性寒。归肺、肝、肾经[1]。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等地。
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1-2]。
性状特征
地胆头
地胆头全长15~40厘米。根茎长2~5厘米,直径0.5~1厘米;具环节,密被紧贴的灰白色茸毛,着生多数须根。
叶多基生,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匙形或倒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4.5厘米;黄绿色或暗绿色,多有腺点,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稍具钝齿;两面均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幼叶尤甚,叶柄短,稍呈鞘状,抱茎。
茎圆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茎生叶少而小。气微,味苦[1]。
储存方法
放在干燥的地方[1]。
古籍记载
《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疥疮肿毒。”
《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解毒,去疲,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
《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2]”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1]。
主治病证
感冒高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目赤,痢疾,痈疮肿痛[1]。
作用分析
清热解毒
地胆头味苦性寒,可以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毒壅盛引起的感冒高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眼睛红肿、痈疮肿痛。
地胆头既可以清热除湿,又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利尿消肿
地胆头入肺、肾经,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既可以上宣肺气、发汗解表,使肌肤的水湿从毛孔外散,又可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下助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水肿[1]。
临床应用
咽喉肿痛
治热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肿痛,可与解毒利咽的药物如升麻、马勃等同用,或与黄芩、桔梗、甘草等同用。
湿热黄疸
治湿热黄疸,常与利湿退黄药如茵陈蒿、栀子、大黄等同用[1]。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地胆头具有抑菌、抗炎、保肝等药理作用[1]。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地胆头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搭配使用,或应用于中成药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3-5]。
用法用量
地胆头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外用时捣敷,或煎水熏洗。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1-3,6]。
炮制方法
地胆头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6]。
制成中成药
三金感冒片
药物组成:三叉苦、玉叶金花、金盏银盘、大头陈、金沙藤、倒扣草、薄荷油、地胆头。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感冒,常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干[7]。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地胆头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
孕妇慎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孕妇慎用。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
用药禁忌
有地胆头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8]。
参考文献
[1]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2]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M]. 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钟赣生,杨柏灿. 中药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4]
钟凌云. 中药炮制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5]
周祯祥,唐德才.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6]
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M]. 2012年版.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8]
施洪飞,方泓. 中医食疗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8 16:26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