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被海蜇触手上的刺丝囊小管刺入人体并释放多种毒素,引起中毒、过敏反应等
皮肤局部红肿、瘙痒、刺痛,严重者可出现头晕、恶性、呕吐,甚至休克、死亡
海蜇触手释放多种毒素,致使人体发生中毒、过敏反应等
局部处置、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等
定义
海蜇的触手上有刺丝囊小管,刺入人体时会释放多种毒素,造成感染、中毒、过敏反应等。
海蜇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由半球形的伞部和口腕部组成,通体透明或半透明。其口腕部的丝状触手上有密集的刺丝囊,能分泌毒液。
发病情况
海蜇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沿岸水域均有分布。
我国沿海地区经常发生海蜇蜇伤事件,其中以秦皇岛市、威海市、大连市及三亚市报告病例居多。
每年6~9 月为海蜇蜇伤的高发期,男性略多于女性[1-2]。
病因
海蜇通体透明或半透明,不易被人发现,一旦接种人体,其触手上的刺丝囊小管刺入人体并释放多种毒素。海蜇毒素主要有类蛋白毒素、多肽和酶类、强麻醉剂、四氨铬物、组胺、5-羟色胺等。
类蛋白毒素、弹性蛋白酶、羧肽酶等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造成心肌细胞溶解,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严重受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跳骤停。
激肽样成分可使局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充血水肿、疼痛、发痒、水疱、糜烂、出血等。
磷脂酶、皂素等溶血毒素,具有直接溶血作用。
毒素还可造成肺水肿、肾功能损害、精神或神经症状。若大量毒素进入体内,可使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扩张,通透性急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导致患者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或休克。
症状
主要症状
轻型蜇伤仅出现局部皮损表现,中、重型蜇伤可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休克,甚至死亡。
海蜇蜇伤的临床表现与海蜇种类、患者年龄、健康情况、皮损面积、受伤部位、就诊时间、个体敏感程度等有关。
患者皮损面积越大、皮损部位越接近躯干、就诊时间越晚,则病情越重,越容易出现并发症[1~4]。
局部症状
蜇伤部位可有触电样刺痛、麻木,瘙痒及烧灼感。
局部可有线状红斑、丘疹或风团样损害。
典型损害为鞭痕状皮损,皮损走行多与触手接触方向一致,可伴有水疱、瘀斑,甚至表皮坏死等。
全身过敏反应
海蜇毒素进入人体后,可以影响各个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2~5,7]。
皮肤黏膜改变
皮肤出现潮红、发紧、瘙痒、荨麻疹及水肿,多发生于口唇、眼周及耳部。
呼吸系统
可能出现咳嗽、气短、胸闷、呼吸困难,以及咳出大量泡沫样痰等。
循环系统
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低血压甚至休克,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水肿、头痛、头晕、意识丧失等。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吞咽困难、唾液增多等。
运动系统
可出现弥漫性肌痛、关节痛、肢体肿胀、肌肉痉挛抽搐等。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
血液系统
凝血功能异常、溶血,表现为皮肤淤点、瘀斑,呕血、黑便、血尿等。
其他
发热、寒战。
眼结膜炎:患眼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分泌物增多,当病变累及角膜时可出现畏光、流泪及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等。
过敏性休克
过敏表现: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伴有一些过敏相关的症状:如畏寒,皮肤潮红或苍白、荨麻疹;眼、口唇、咽喉黏膜发生水肿,咽喉堵塞感;胸闷、喘鸣、憋气、发绀;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出汗等。
休克表现:血压下降至休克水平,伴出冷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四肢湿冷、发绀、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如发生海蜇蛰伤事件,应立即开始院前急救,尽快转运患者至有动物伤害救治经验的急诊科或急诊外科,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医师进行规范处置。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保护伤处,避免抓挠伤处,避免污染。
家属应陪同就医,以防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局部出现皮疹?
是否出现伤口红肿痛?
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
是否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是否出现了发热、头晕、头痛?
是否出现恶心、呕吐?
是否出现抽搐及昏迷?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其他动物致伤病史?
是否有过敏史?
是否有过破生风感染病史?
是否有破伤风疫苗接种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生化(肝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D-二聚体增高等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动脉血气分析等。
心电图检查。
胸部X线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破伤风疫被动免疫制剂
诊断
诊断依据
患者具有明确的海蜇接触与蜇伤史,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当海蜇蜇伤史不详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通过显微镜下检查,皮肤内可见海蜇的刺丝囊,可帮助确诊。
海蜇接触与蜇伤史
海水中游玩、作业时,接触到海蜇。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发红、水肿,皮疹,出血局部瘙痒、刺痛、麻木等。
出血咳嗽、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
了解血细胞水平,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
凝血功能检查
当医生怀疑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需要做此项检查。
肾功能检查
出现少尿、无尿、血尿时,需要检查肾功能,了解肾损伤及代谢情况。
心肌酶、心电图检查
了解心肌是否发生损伤,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等。
颅脑CT、肺CT
当出现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时,需要做颅脑CT,了解是否存在颅脑损伤。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时,肺CT检查有助于明确肺损伤情况。
超声检查
严重的患者,需要做腹部、盆腔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内脏出血、器官损伤等情况。
动脉血气分析
当医生怀疑存在酸碱失衡时,需要做此检查。
皮肤表面刮除物镜检
从疑似海蜇蛰伤处皮肤刮除下的微屑放于显微镜下检查,如发现海蜇的刺丝囊,可帮助确诊。
诊断标准
轻型
仅有局部皮损,无明显全身表现。
中型
有局部皮损,同时还伴有轻微全身表现(畏寒、 发热、肌肉疼痛、乏力、咳嗽、胸闷、腹痛、腹泻、精神和食 欲欠佳等),但不伴有脏器功能明显受损表现。轻型患者中出现 下列情况的,如过敏体质、年龄>65岁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者,按中型病例处理。
重型
有局部皮损和严重的全身表现(如持续高热、肢 体严重肿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外,伴有休克、急性肺水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表现时,即可诊断为重型。
鉴别诊断
如果有明确的海蜇蛰伤史,一般不需要鉴别。海蜇接触史不明确时,需要与海水中其他原因造成的损伤进行鉴别。
珊瑚刺伤
珊瑚刺伤的最初反应是疼痛、红斑和瘙痒。依珊瑚种类和刺伤大小而异,人体的前臂、肘和膝是易受损伤部位,刺伤伤口周围在几分钟内可能出现红斑,1~2小时消失。极少数病例会发生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滑囊膜炎及局部溃疡和坏死等。
海蛇咬伤
海蛇咬伤可出现瞬时疼痛,后伴麻木感,伤口一般不红、不肿、不痛,被咬部位常有一对短浅如针头大小的毒牙痕,有时难以辨认。
咬伤3~6小时后,可见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筋骨疼痛,张口、吞咽、言语困难,眼睑下垂,视物模糊。中毒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不能自主呼吸,多数因窒息死亡。
海胆刺伤
海胆刺伤急性期表现为刺伤部位红肿、疼痛,随后引发皮炎出现紫红斑,毒刺数量过多时可致全身毒性反应,如皮肤感觉异常、放射状疼痛、低血压、心悸、肌无力、呼吸困难、失语、耳聋、面瘫、休克等临床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慢性期表现为患处肉芽肿、创伤性关节炎、滑膜炎、腱鞘炎、创伤性神经瘤、持续性神经病变,乃至骨质破坏及迟发性超敏反应。
治疗
现场急救
被海蜇蜇伤后,要立即上岸,尽快脱离蜇伤环境。取下蛰伤部位附近佩戴的手表或饰物等,以组织肿胀后造成卡压。
用海水反复冲洗蜇伤部位,尽量清除局部毒液。但切勿用淡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避免因渗透压过低刺丝囊破裂引起毒素的大量释放而加重病情。
戴手套用塑料硬卡片(如银行卡)、镊子等工具清除残留在皮肤中的海蜇触手及刺丝囊。禁止用手直接接触、禁止用力摩擦蜇伤部位。
去除触手和刺丝囊后用热水浸泡蜇伤部位,水温为40~50℃,持续20分钟。
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应立即医院救治。
院内救治
根据过敏反应程度及其他器官受损情况进行病情分级,按级别进行相应处理。
轻型
用5%~10%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蜇伤部位,并用碳酸氢钠溶液纱布湿敷。也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涂或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局部涂擦。
医院留观6~12小时,口服抗过敏药物治疗。
中型
收住院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行血尿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行胸部X 片或胸部CT 检查。
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给予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或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
重型
收重症监护病房;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酶检查、肌钙蛋白以及心电图、胸部CT 等检查。
给予抗组胺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治疗。
出现休克,积极抗休克治疗。
仰卧位或休克体位。
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出现喉梗阻,行紧急环甲膜穿刺术,如严重呼吸困难,应尽早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
立即肌内注射肾上腺素。
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 激素(如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
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等)
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器官功能[5~7]。
对症治疗
疼痛
疼痛较轻者,可口服曲马多、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疼痛剧烈时可皮下注射吗啡或肌内注射哌替啶等。
肌痉挛者,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地西泮等治疗。
低血压
容量不足者需要快速补液。积极补充容量后仍为顽固性低血压者,可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药。
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
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沙丁胺醇、 特布他林等。
若发生急性喉头水肿,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治疗,尽早气管插管,若插管困难可考虑环甲膜穿刺术或气管切开术 后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以缓解症状。
并发症治疗
急性肺水肿
半坐位或坐位,减少回心血量。
立即吸氧,必要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应用利尿药、血管扩张药,减轻肺水肿。
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水肿消退。
根据病情适当给予强心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
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心律失常
注意寻找诱发心律失常的原因,根据患者病理生理改变进行针对性治疗。
尤其应注意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心跳骤停者,需要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
预防和治疗感染
轻型患者一般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若蜇伤严重、皮损有污染者可应用抗菌药物,常用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
预防破伤风
海蜇蛰伤有罹患破伤风的风险,应按照《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的要求,预防破伤风[8~10]。
预后
治愈情况
比较轻微海蜇蛰伤,仅有局部临床表现者,预后通常良好。
如并发破伤风等并发症,预后不佳。
对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有较高的死亡风险。
预后因素
预后与海蜇种类、受伤部位、受伤面积、患者个体情况,救治是否及时,以及是否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并发症有关[1,11]。
危害性
当人体被海蜇蜇伤后,毒液会引起皮肤局部损害,重者可导致全身过敏反应、休克,甚至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适当增加营养,增加自身免疫力。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避免进食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规律生活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保持心理健康
对于海蜇蛰伤后出现心理创伤的患者,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病情监测
应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神志和精神状态。
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按时伤口换药处理。
如有必要,可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随诊复查
根据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医生会制定复查时间。遵医嘱按时复查。
预防
学习海蜇蜇伤及急救相关知识。
不要在海蜇密集区域、海蜇蜇伤高发区域游泳。
下雨时海蜇会向海边靠近,应避免雨后去海里游泳。
有下海游泳要做好防护,穿防蜇伤的泳衣。
遇到海蜇,包括已死亡的海蜇,不要靠近或用手抓取,防止被蜇伤。
不要用手触摸漂上海滩的海蜇碎片。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8/07/5630006/files/56d5a6d60dc94b33bbe66beba007d201.pdf.
[2]
张重阳,吕喆,吴金辉,等. 2017至2019年秦皇岛市沿海浴场海蜇蛰伤事件报告[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5):593-595.
[3]
霍书花, 刘纪强, 杨洪超, 等. 822例海蜇蛰伤临床分析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 (12): 1471-147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2.034
[4]
康新,路小光,范治伟.海蜇蜇伤致过敏、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一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5):552-55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09.05.036.
[5]
韩涛,王东霞. 海蜇蛰伤35例诊治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07,8(5):304-306.
[6]
康新. 海蜇蜇伤的规范化诊治[C]. //2021中国动物致伤诊治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1:38-38.
[7]
王兵,徐建生,姜志高.海蜇蜇伤108例[J]. 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2):1457-1458.
[8]
王传林,刘斯,邵祝军, 等.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67-172.
[9]
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1911/8a3d3034bb674b18a049cdbea4ad3fe8/files/adcbe0fd2a1848858976bccc5d812ab0.pdf
[10]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中华外科杂志2018, 56(3): 161-167.
[11]
霍书花, 徐曙光, 苏小云, 等.海蜇蜇伤研究进展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 (2): 249-250.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2.037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30 20:44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