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种可自行终止的心房颤动,持续发作小于等于7天,多48小时内终止
可无任何症状,部分可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头昏、黑矇等症状
多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肺心病等引起
采取药物治疗配合射频消融等进行综合治疗
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心房丧失规律有序的心电活动,出现快速而无序的颤动,使心房失去原有的有效收缩,是一种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阵发性房颤是指一种可在7天内(一般在48小时内)自行终止的心房颤动[1-3]。
临床上根据心房颤动的表现、持续时间及终止方式将其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5类。
发病情况
针对阵发性房颤,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针对心房颤动,发病情况如下[3]:
据最新的数据估计,全球心房颤动患者约有3360万例,其中男性约2100万例;女性约1260万例。
我国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0.74%,其中在<60岁的人群中男性患病率约为0.43%,女性患病率约为0.44%,在≥60岁的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83%和1.92%。
病因
致病原因
阵发性房颤属于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故以下可引起心房颤动的原因均可导致阵发性房颤[2-3]。
高血压
高血压在引起房颤的原因中占比为9.3%~22.6%。
与高血压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诱发房性电生理紊乱有关。
冠心病
冠心病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引起心脏电生理紊乱,从而导致房颤。
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者中约有0.6%~0.8%会发生房颤。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可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影响心电活动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房颤。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房颤的常见原因。
多见于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二尖瓣狭窄者中约有41%合并有房颤。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亦可导致心脏结构改变,从而损伤心电活动的正常传导通路,诱发房颤。
主要见于房间隔缺损。
心肌病
心肌病可导致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电生理紊乱,从而导致房颤。
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均可引起房颤,在引起房颤的原因中占比在10%~50%之间,以原发性充血性心肌病最常见,约占20%。
多发生于成人,但儿童也可发生。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者可能存在心肌的器质性损害,易发生房颤。
房颤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症状之一,可能是部分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首发症状。
发生率在15%~20%之间。
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房颤发生率在4%~5%之间,常呈阵发性。
其原因与肺内反复感染、长期缺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有关。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可导致心脏电生理紊乱,从而诱发房颤。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几率很高,发生率约为12%~18%。
其它
部分正常人亦可出现房颤。
情绪激动、外科手术、运动或过量饮酒时亦可导致房颤的发生[4]。
易患因素
除以上病因外,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心房颤动病危险因素者,为阵发性房颤的高危人群,建议定期体检,接受心电图筛查[2-3]。
老年人:房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居多。
超重或肥胖,或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
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
长期吸烟、酗酒。
发病机制
电生理机制
心房颤动的发生可能与心脏传导系统中的局灶激动、多子波折返和转子等因素相关。
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或有多个折返环参与[2-3]。
病理生理机制
心房重构
以上病因可导致心房发生重构。
早期以电生理及离子通道特征发生变化的电重构为主,晚期则是心房的纤维化、心房增大、淀粉样沉积、细胞凋亡等组织结构改变的结构重构。
这些重构可损失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引起心房颤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以上病因可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房肌组织中表达增高。
进一步促进了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导致心房颤动发生。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
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组织存在炎性细胞浸润,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心房肌组织出现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
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心电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刺激均可引发心房颤动[3]。
症状
主要症状
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不快时,多无症状,当心室率>150次/分时,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气促、乏力、头昏、黑矇等症状。
心悸
心悸是心房颤动本身最主要的症状,轻重不一,阵发性房颤常会出现较明显的心悸。
心功能不全症状
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气促等心功能不全症状,可不同程度的影响活动能力。
心绞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发闷、疼痛及紧缩感,可放射至肩背部、颈部、上颌部、上腹部等部位。
神经系统症状
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心输出量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昏、黑矇,甚至晕厥、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并发症
血栓栓塞性疾病
阵发性房颤由于血液淤滞等因素易导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栓塞肺、心、脑、肾、肠系膜、四肢等部位血管,引起相应部位的血栓栓塞性疾病。
栓塞肺动脉后可导致肺栓塞,引起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栓塞冠状动脉后可导致心肌梗死,引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栓塞肾脏动脉后可导致肾栓塞,引起腰疼、血尿、少尿、无尿等症状。
栓塞肠系膜动脉后可导致肠系膜血栓,引起腹痛、腹胀、血便等症状。
栓塞四肢动脉后可引起患肢疼痛、皮肤苍白、肿胀、麻木、冰凉、运动障碍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患肢坏死。
心力衰竭
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心输出量下降,引起心力衰竭。
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的症状。
阿斯综合征
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心输出量下降,引起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阿斯综合征。
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抽搐等表现[5-6]。
就医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若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心绞痛、头晕、黑矇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若体检发现心房颤动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若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晕厥、抽搐、偏瘫、失语、咯血、严重腹痛等症状时,提示病情危重,建议立即就诊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急救帮助。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心悸、胸闷、气促、心绞痛、头晕、黑矇等症状?
这些症状多久了?
这些症状发作前有无诱因?
发作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是怎样的?
病史清单
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源性心脏病、激综合征等疾病?
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等病史?
是否超重或肥胖、长期吸烟、酗酒?
发病前是否有情绪激动、外科手术、运动或过量饮酒的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BNP、心肌坏死标记物、D-二聚体、凝血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心脏彩超、X线检查、CT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凝药: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复律药物: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美托洛尔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老年人为主。
可能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源性心脏病、激综合征等病史。
可能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等病史。
发病前可能有情绪激动、外科手术、运动或过量饮酒。
临床表现
症状
部分可无任何症状。
部分可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气促、心绞痛、头昏、黑矇等症状。
体征
心脏听诊可出现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
心室率快时可出现脉搏短绌。
心电检查
心电图
心电图为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检查,是诊断阵发性房颤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主要心电图表现如下。
P波消失,出现小而不规则、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变化不定的f波。
频率为350~600次/分。
心室率极不规则,RR间期绝对不整。
QRS波形态大多正常,但若心室率过快,可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此时QRS波增宽变形。
在7天内(通常在48小时内)可自行终止。
动态心电图
部分一过性发作的人群在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可能不会出现异常,此时需要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追踪。
检查时应避免剧烈运动、洗澡,以免电极脱落,发生不适症状时请记录时间和频次。
实验室检查
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
用于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
出现心力衰竭时BNP和NT-proBNP常升高。
心肌坏死标记物
包括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等。
若为心肌炎、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因素所致时可出现明显升高。
D-二聚体
可用于评估患者血栓风险。
若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时常升高。
凝血功能
了解凝血功能情况,为制定抗凝计划及抗凝过程中的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接受抗凝治疗期间应严密检测凝血功能变化,将INR(国际标准化比值)保持在2~3之间。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功能,同时可发现瓣膜附壁血栓。
是判断导致阵发性房颤的原发疾病的重要检查。
CT冠脉成像(CTA)或冠脉造影(CAG)
可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部位并评估狭窄程度。
对冠心病所致的阵发性房颤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胸部影像学检查
胸片:可出现肺气肿、心影增大等表现,对寻找导致房颤的病因有一定作用。
胸部CT:可了解心脏形态、肺血管形态、肺组织情况等有无异常,帮助寻找病因。
心脏电生理检查
可以明确起源部位。
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手术或导管消融提供重要依据。
分级
症状分级
欧洲心律学会将心房颤动发作时的症状进行了以下分级[1-3]:
分级 | 程度 | 症状 |
---|
Ⅰ | 无 | 心房颤动未产生任何症状 |
Ⅱa | 轻 | 心房颤动的症状不影响日常活动 |
Ⅱb | 中 | 有明显不适,但不影响日常活动 |
Ⅲ | 重 | 心房颤动的症状影响日常活动 |
Ⅳ | 严重 | 不能进行任何日常活动 |
危险分层
可采用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非瓣膜疾病所致的阵发性房颤引起血栓栓塞的危险进行分层,临床上多采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
危险因素 | CHA2DS2-VASc(分) |
---|
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 | 1 |
高血压 | 1 |
年龄≥75岁 | 2 |
糖尿病 | 1 |
脑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 | 2 |
血管疾病 | 1 |
年龄65~74岁 | 1 |
性别(女性) | 1 |
鉴别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点:均可导致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心电图均可能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
不同点
阵发性房颤的心电图特点主要为P波消失,出现小而不规则、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变化不定的f波,心率350~600次/分,RR间期绝对不整。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为QRS波在V1导联呈单向或双向型,在V6导联呈QS或 rS型;有固定的联律间期;QRS波畸形,起始向量与正常下传者不同。
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点:均可导致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心电图均可能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
不同点
阵发性房颤的节律大多绝对不规则,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为节律基本规则或绝对规则。
阵发性房颤qRS时限多为0.12~0.14秒,易变性大,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限可>0.14秒,且易变性小,如QRS时限>0.16秒,肯定为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颤无室性融合波,室性心动过速可出现室性融合波。
治疗
治疗目的:及时转复窦性心律,避免出现并发症。
治疗原则: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积极预防血栓形成,及时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2-3]。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待心律恢复正常后再站立或活动。
吸氧
胸闷、气促明显者可予吸氧,维持氧供。
心电监测
发作时应予心电监测,监测心电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
抗凝治疗
适应证
所有急性房颤患者,应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高、或拟复律的患者均应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绝对禁忌证除外,如严重活动性出血、血小板<50x109、新近颅内出血等)。
常用药物
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注意事项
抗凝治疗前应评估出血风险,临床上常用HAS-BLED评分系统,HAS-BLED评分≥3分为出血高风险,但不应视为抗凝治疗的禁忌证,应积极纠正可逆的出血因素后抗凝治疗。
临床特征 | HAS-BLED评分 |
---|
高血压 | 1 |
肝、肾功能异常(各1分) | 1或2 |
脑卒中 | 1 |
出血 | 1 |
INR值易波动 | 1 |
老年(年龄>65岁) | 1 |
药物或嗜酒(各1分) | 1或2 |
最高值 | 9 |
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同时注意有无皮下淤血、牙龈出血、痰中带血、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使用华法林抗凝时应将INR(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之间。
禁忌证
存在严重凝血功能紊乱者。
存在活动性出血者。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复律治疗
药物复律
成功率在60%左右。
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等。
有诱发其它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故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私自用药。
直流电复律
适应证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合并预激综合征,心室率控制欠佳,甚至诱发室颤时。
禁忌证
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脏扩大。
有栓塞史或心房内血栓。
导管消融治疗
适应证
有Ⅱb以上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时。
伴有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年龄大于75岁者,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前或之后。
禁忌证
存在左心房血栓。
凝血功能障碍。
手术部位存在感染。
存在其他不能耐受手术的情况。
维持窦性心律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并干预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手术治疗
多采用导管消融或外科迷宫手术治疗。
药物维持
目前预防房颤复发最有效的药物仍是胺碘酮,其它的药物有决奈达隆、普罗帕酮等。
控制心室率
对无心力衰竭或低血压,不伴有预激的心房颤动患者,宜选择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草),对有心脏收缩功能不良的患者,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急性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的患者,可选择胺碘酮或洋地黄类药物如去乙酰毛花苷。
不伴有预激综合征的危重心房颤动患者,可选择静脉注射胺碘酮控制心室率,同时给予抗凝治疗。
无症状并且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建议将静息心室率控制到<110次/分。
症状明显或出现心动过速心肌病时,应将静息心室率控制到<80次/分,同时将中等运动时心室率控制到<110次/分。
达到严格心室率控制目标后,应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估心动过缓和心脏停搏情况。
若动态心电图中记录到长RR间期,在除外药物影响,有明显黑矇、晕厥等症状,或RR间期超过5s时需考虑植入起搏器[7-10]。
预后
治愈情况
阵发性房颤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是否存在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及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等相关。
对于无严重心血管器质性病变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来说,可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明显缓解,甚至治愈,预后尚可。
对于存在严重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原发疾病严重、未及时接受治疗等情况时,阵发性房颤可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影响心功能,同时增加患肺栓塞、心肌梗死、脑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预后较差。
部分正常人出现的阵发性房颤或因情绪激动、运动等引起的阵发性房颤有自行终止的可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小于5g,减少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高盐分、高脂肪的食物摄入。
宜多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新鲜果蔬,保持营养均衡。
每餐不宜过饱。
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运动管理
无器质性心血管病变者在房颤终止后可适当增加快走、慢跑、太极拳等中低强度有氧运动。
有器质性心血管病变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
不宜长时间、高强度运动。
生活管理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及熬夜。
严格戒烟,包括避免被动吸烟,尽量戒酒。
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宽慰患者,消除其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监测
学会如何正确测量脉搏推测心率,测量部位多采用桡动脉(手腕外侧搏动处),测量方法为以示指、中指、无名指3指并拢,指腹轻轻按压桡动脉搏动处,以能清楚触到脉搏为宜。
每日早晚及出现不适时测量并记录心率,若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心率每分钟小于60,并有头晕或黑矇。
心率每分钟持续高于100,并有心悸、胸闷。
脉搏节律不齐,每分钟间歇达5次以上。
注意有无心悸、胸闷或头晕、黑朦,若出现这些症状,要及时靠墙坐下或卧床休息,以免导致症状加重或出现晕厥。
有高血压的应定期监测并记录血压变化。
接受抗凝治疗的要密切注意有无皮下淤血、牙龈出血、痰中带血、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若出现这些情况后要立即停药及返院复诊。
随诊复查
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般需半个至一月复查一次,具体复查时间需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
主要复查项目有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凝血功能、BNP、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脏彩超等。
预防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能会导致阵发性房颤的基础疾病时要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并定期复查。
定期体检。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嗜好。
规律作息,劳逸结合。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下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心房颤动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06):465-473.
[4]
谭琛.《2020 ECS/EACTS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02):129-132.
[5]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 of the ESC, European Heart Journal, ehaa612
[6]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2,26(1):15-88.
[7]
KimD, YangPS, KimTH,et al.Ideal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18,72(11):1233-1245.
[8]
MiddeldorpME, AriyaratnamJ, LauD,et al.Lifestyle modif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2020,106(5):325-332.
[9]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1,25(1):10-36.
[1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2):1000-103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2 18:2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