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胆红素
英文简称:
IBIL,IDBIL,UCB,IB
又称:
未结合胆红素
所属项目:
肝功能检查,胆红素三项,血生化检查
科室:
消化内科、肝胆外科
概述
成人正常范围为1.7~10.2μmol/L
血清中没有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属于胆红素三项中的一项指标
用于评估肝脏功能、鉴别黄疸类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指标升高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等
定义
胆红素是人体内的红细胞不断衰老、破坏之后形成的物质。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IBIL)是没有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又称为未结合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是肝功能检查里的一项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鉴别黄疸类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一般情况下通过抽血查血清测定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二者之差即为间接胆红素[1-4]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正常水平:1.7~10.2μmol/L。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异常情况
新生儿间接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两周以上,可能为病理性黄疸,建议立即就诊新生儿科。
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溶血、肝炎、肝硬化、肝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败血症等疾病;绝食、强烈运动、饮酒,或摄入雌激素、避孕药,注射胆管造影剂也会引起升高[5-6]
间接胆红素偏低可能与总胆红素偏低及直接胆红素偏高异常有关,本身降低无特殊临床意义。
注意事项
胆红素检查需进行抽血,其结果易受运动、精神状态、饮食等因素影响,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充分休息,放松心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过度劳累。
检查前一天建议清淡饮食,忌酒。
检查前需要空腹,采血前一天晚餐后(晚8点以后)至第二天上午采血前禁食。早晨抽血后再喝水、吃药。
检查中
胆红素检查一般使用静脉血。
如果静脉采血前曾经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需要告知采集人员,避开输液侧,在另一侧采集,以避免出现结果偏差。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注意不要按揉抽血部位。
胆红素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可正常生活。
相关指标
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共同组成胆红素三项,对于医生了解肝脏功能、鉴别黄疸的类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作用[7-8]
其正常范围如下:
指标名称简称正常范围
总胆红素STB新生儿( 0~1天):34~103μmol/L
新生儿(1~2天):103~171μmol/L
新生儿(3~5天):68~137μmol/L
成人:3.4~17.1μmol/L
直接胆红素CB0~6.8μmol/L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一般来讲,间接胆红素>10.2μmol/L为指标偏高,可能为生理性黄疸、疲劳、服用药物导致,也可能与肝炎、肝硬化、肝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等有关。
原因
间接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可以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非疾病原因
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间接胆红素可轻微升高,一般为生理性黄疸,一周之内自行消退。
长期的熬夜、过度疲劳、绝食、饮酒、剧烈运动等可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
服用雌激素、避孕药,或注射胆管造影剂,也可能造成间接胆红素升高。
疾病原因
常见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等。
其他情况:药物性肝损伤、溶血、烧伤、败血症等也会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
危害
间接胆红素在人体中不溶于水且有毒。升高的间接胆红素本身会对中枢神经系统、肝细胞、肾脏功能造成损害。
胆红素沉积在皮肤上时,会引起皮肤瘙痒、皮肤巩膜黄染。
间接胆红素升高还可由各种疾病导致,如溶血性黄疸、急性病毒性肝炎等,可引发贫血、尿毒症、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如果是新生儿,其智力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就医建议
新生儿间接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两周以上,可能为病理性黄疸,建议立即就诊新生儿科。
成人间接胆红素高于10.2μmol/L,需及时就诊消化内科或肝胆外科。
如不伴有明显异常症状,且指标变化不明显,建议密切观察,可暂不就医。
相关检查
间接胆红素偏高与多种病理因素有关,为具体明确发生原因,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偏高可提示存在感染。
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存在贫血情况。
免疫学检测
感染指标:血浆TNFa、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的水平有助于判断炎症强度。对于感染的评估十分重要。
血清肿瘤标志物:如AFP(甲胎蛋白)、CA19-9、CA125等血清标志物检查,用于评估是否有肿瘤危险因素。
肝功能检查
如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清蛋白/球蛋白(A/G)比值等,如果指标异常,可提示肝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查,出现阳性可能患过病毒性肝炎,或曾接种相关疫苗[9]
影像学检查
可进行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肝胆部位的梗阻及病变。
治疗
如果是生活方式、饮食不当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异常,通常在去除诱因后可缓解,如无明显不适,通常可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即可。
如果间接胆红素偏高情况较重,且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表现,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治疗措施。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间接胆红素持续升高,提示可能有新生儿溶血,应立即就诊于新生儿科,必要时行光疗、换血疗法等治疗措施。
肝炎
肝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其病因和类型。对于病毒引起的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主导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丙型肝炎可通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10]
对于药物或酒精引发的肝炎,应戒酒停药。
还可服用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内酯、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肝硬化
肝硬化的治疗需要针对其原发疾病。一般包括戒酒、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并通过饮食和运动的调整,改善肝脏功能。
严重的肝硬化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11]
溶血
溶血症的治疗要针对其原因进行。例如,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则需要立即停药;如果是自身免疫性溶血,可能需要免疫抑制疗法,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进行换血疗法。
败血症
败血症是一种生命威胁的急症,需要积极控制感染,可联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如进行吸氧、保暖、纠正电解质紊乱、止吐、止咳化痰等治疗。
对有局限性感染灶,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需要手术清除病灶,如脓肿切开引流、皮肤清创、感染灶切除等。
治愈性
间接胆红素偏高提示肝功异常,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和其治疗情况。
大部分患者在通过病因治疗、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后,间接胆红素可恢复到正常值。
溶血、肝炎、肝硬化等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很难治愈,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间接胆红素水平可能会有波动,难以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日常
除病因治疗外,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间接胆红素水平的恢复,具体如下:
饮食
避免油腻、高糖食物,多吃蔬菜,严禁摄入霉变食物。
避免饮酒。
新生儿如果出现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
生活管理
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可咨询医生
一般来讲,间接胆红素<1.7μmol/L,为指标偏低(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12]
导致间接胆红素降低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总胆红素偏低、直接胆红素偏高有关,可能由贫血、肝炎恢复期、胆道梗阻等导致。
出现间接胆红素偏低,还应关注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指标,如均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林果为,王吉耀,等. 实用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3]
张之南,郝玉书,等. 血液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王前,王建中. 临床检验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
丛玉隆.实用检验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
韩仕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胆红素特点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7):61-62.
[8]
http://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8/05/20180523145826563.pdf.(2022-09-30)
[9]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 Defining,establishing,and verifying reference intervals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Approved Guideline—Third Edition. CLSI document C28-A3c. CLSI,Wayne,PA,USA,2010.
[10]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search.( 2022-09-30)
[11]
潘国宗.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消化病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12]
张秀明,黄宪章,曾方银,等. 临床生化检验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4 09:4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