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眼病
主要表现为眼睛发红、瘙痒、烧灼感、分泌物增多
常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
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联合全身治疗
定义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流行性眼病,传染性强,蔓延快。有时可引起暴发流行。
临床特点是明显结膜充血,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有自发痊愈趋势。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
分类
根据致病菌,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结膜炎
多伴有睑缘炎,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晨起有黏液脓性分泌物糊住眼睛。一般较少引起角膜发生病变。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结膜炎少见。
肺炎双球菌性结膜炎
有自限性,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潜伏期大约2天,结膜充血、黏液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在2~3天后达到顶点。部分患者有上呼吸道症状,但很少引起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性结膜炎
是儿童细菌性结膜炎的最常见类型。潜伏期约24小时,临床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球结膜下出血,脓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症状3~4天达到高峰。
其他
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膜性或假膜性结膜炎。最初眼睑红、肿、热、痛,可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角膜溃疡少见。一旦累及角膜,可导致其穿孔。传染性强。
发病情况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季和秋季多发。可散发感染,也可流行于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生活场所。
在发达国家,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占全科诊所就诊人数的1%~4%。
一项针对深圳西丽地区急性细菌结膜炎患者的调查资料显示,20~3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性别差异不明显。职业分布中,农民工发病率最高,学生发病率最低。
病因
致病原因
致病细菌
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原体可随季节变化。还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但是20世纪初开始用白喉杆菌类毒素后发病率明显下降。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一般通过接触传播。多以手帕、毛巾、手、水等为媒介。在不注意卫生的集体单位、家庭之间最易蔓延。
飞沫传播
在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期间,鼻腔分泌物中也可能含有结膜炎致病菌,借助咳嗽、喷嚏传播。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存留在结膜囊肿的微生物可通过瞬目、泪液排泄等机械作用排出。另外,正常结膜囊内可存在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大多是非致病的。
当致病细菌毒力较强,或者眼表防御能力下降时,这些致病细菌就有可能侵入结膜,引发感染。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一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高危人群:
在集体中生活。
患有干眼。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
不注意用眼卫生。
症状
主要症状
眼睛红肿
发病初期和轻型者,眼睑轻度充血、发红。球结膜轻度周边充血。
较重者眼睑水肿、充血明显,眼睑和穹隆结膜一片赤红。
分泌物增多
由早至晚逐渐加重,晚间尤甚。
晨起有黏脓性分泌物糊住眼睛而睁不开眼。
未累及角膜时一般对视力无影响。如将分泌物除去,视力立即恢复。
眼异物感
感觉有异物进入眼睛,可因此频繁眨眼。
其他症状
眼痒。可能因眼痒经常揉眼睛。
眼部灼热感、眼痛。
眼睑沉重、畏光、流泪。
并发症
角膜炎
致病菌累及角膜时,可能并发角膜炎。
可表现为视物模糊、疼痛、畏光和流泪等刺激症状及明显的视力减退。
角膜溃疡
由于细菌的感染,导致眼部充血水肿,可刺激角膜,发生角膜溃疡。
常出现眼部明显的刺激症状,如畏光、流泪、眼痛、角膜上出现灰白色小点或片状浸润;严重时上述症状更加明显,有剧烈眼痛、视力减退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可能继发角膜穿孔甚至失明。
泡性结膜炎
多见于女性儿童和青少年,主要是机体对内源性微生物蛋白及毒素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患者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及睑痉挛。结膜或结膜角膜缘上,有单个或多个稍隆起的粟粒状的灰黄色小泡,其周围的球结膜有局限性放射状充血。
就医
就医科室
眼科
眼部出现充血、烧灼感、异物感、疼痛、分泌物增多等,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不要戴隐形眼镜。
如果有眼部外伤,注意保护好损伤部位。
避免自行用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眼部不适的?
是否有眼部充血、疼痛、烧灼感?
是否有眼部分泌物增多?分泌物是水样、黏液样还是脓性的?
是否感觉到视力减退?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改善?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
病史清单
周围是否有相似症状的人?
是否曾用脏水洗手或洗脸?
是否近期在消毒不严格的泳池或池塘、河流、湖泊中游泳过?
是否曾经做过眼部手术?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
是否有眼外伤史?
是否患有肿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视力检查
眼压检查
裂隙灯检查
结膜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滴眼液或眼膏:妥布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
全身抗感染药物:青霉素、头孢曲松钠、诺氟沙星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曾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生活物品,或者接触过脏水。
周围有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
有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史。
临床表现
眼部充血、水肿。
眼部有疼痛、瘙痒、烧灼感、异物感、畏光等不适。
眼部分泌物增多,分泌物为脓性、黏液性或白色泡沫样。
裂隙灯检查
可以观察球结膜和睑结膜是否存在乳头、滤泡、水肿、结节、溃疡等病变。
检查时需将下颌(下巴)放入下颌托,头顶住上额托,根据医生指示转动眼球。
检查结束后不可用力揉眼。
实验室检查
结膜刮片和分泌物涂片
本方法可明确是否有感染,以及病原体的种类。
通过Gram和Giemsa染色,可在显微镜下发现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和细菌。
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适用于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者、结膜炎严重的儿童和婴儿及治疗无效者。
有助于明确具体的致病细菌,并能指导治疗。
血培养
有全身症状者还需进行血培养,以明确有无脓毒血症及所感染的病原体。
鉴别诊断
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结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接触致敏物质后迅速出现眼部瘙痒、眼睑水肿和肿胀、结膜充血和水肿。也可有异物感、流泪、黏液性分泌物等。
根据有较明显过敏原接触史,脱离接触后症状迅速消退,结膜囊分泌物涂片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可以确诊。
病毒性结膜炎
腺病毒性流行性结膜炎起病急、症状。主要症状有眼红、疼痛、畏光,伴有水样分泌物。常一眼先发病,数天后对侧眼也受累。
通过结膜刮片、病毒培养等方法可确诊。
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不与他人共用手帕、纸巾、毛巾、化妆品、床单或餐具等。
保持眼部开放,严禁包扎患眼,以免因分泌物难以流出而加重病情。
可用冷敷减轻眼部不适。
白天外出时可戴太阳镜,减少光线刺激。
药物治疗
药物的应用须严格遵医嘱,不得擅自使用。
在等待实验室结果的同时,局部使用广谱抗生素,确定致病菌属后给予敏感抗生素。
局部药物治疗
冲洗结膜囊
主要用于除去患眼的分泌物。
适用于眼部分泌物较多的患者。
常使用无刺激性的冲洗剂,如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冲洗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冲洗液流入健眼,造成交叉感染。
使用滴眼液或眼膏
在冲洗结膜囊后,使用滴眼液或眼膏。刚开始需要频繁用药,随后遵医嘱酌情降低使用频率或减量。
氨基糖苷类药物:最常用的是0.3%妥布霉素。
喹诺酮类药物:包括0.3%氧氟沙星、0.3%加替沙星、0.3%~0.5%左氧氟沙星、0.5%莫西沙星等。
多肽类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常使用5mg/ml万古霉素滴眼液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萄葡球菌感染引起的结膜炎。
其他药物:0.3%阿奇霉素、0.5%红霉素、0.25%硫酸锌滴眼液。
全身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如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结膜炎,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
常用药物为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大观霉素或氯霉素替代。
还可联合口服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如果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痊愈后不会遗留并发症和后遗症,很少发生视力损害。
危害性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并发角膜炎、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损害视力,严重者失明。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传染性强,如果没有做好隔离,可能传染给他人,甚至造成流行性传播。
由于眼部不适,会给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和影响。
日常
日常管理
居家隔离
暂停集体生活或学习,居家隔离,直至眼部不再有异常分泌物。
不与同住者共用手帕、纸巾、毛巾、化妆品、床单或餐具等。
患者用过的盥洗用具须单独管理、消毒。
注意用眼卫生
暂停佩戴隐形眼镜和化眼妆。
常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避免用手揉眼睛。
避免长时间看电子产品或看书。
生活管理
外出戴遮阳帽和太阳镜。
作息规律,注意休息。
饮食清淡,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眼部红肿、畏光等症状是否缓解。
观察分泌物是否增多、分泌物性状是否有变化。
预防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勤洗手,不用手或衣袖擦眼。避免用脏水洗脸、洗手。
不和他人共用毛巾、脸盆、手帕等个人用品。
发现校内、家内有患者后,应立即对其接触过的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并予以隔离。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流行期间,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不去游泳池和公共浴室。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范先群. 眼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刘家琦,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
刘瑄,李娅杰.对合理设计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临床试验的思考[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01):86-89.
[4]
唐琪. 急性炎性眼表疾病的临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22):4645-4646.
[5]
杨成明,蓝吉吉,曾庆国. 深圳市西丽地区2006~2010年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1,1(15):161-162.
[6]
卢素芬,左雅静,张海容,等.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7):161.
[7]
Pippin MM, Le JK. Bacterial Conjunctivitis[J]. 2021 Jul 2.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8]
Azari AA, Arabi A. Conjunctivitis: A Systematic Review[J]. J Ophthalmic Vis Res. 2020 Aug 6;15(3):372-395.
[9]
陈晓莲,刘杏,钟兴武,等.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和药物敏感性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03):319-322. DOI:10.3760/cma.j.issn.1006-4443.2005.03.033
[10]
Leung AKC, Hon KL, Wong AHC, et al. Bacterial Conjunctivitis in Childhood: Et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Recent Pat Inflamm Allergy Drug Discov. 2018;12(2):120-127. doi: 10.2174/1872213X12666180129165718. PMID: 29380707.
[11]
Pippin MM, Le JK. Bacterial Conjunctivitis. 2022 Jun 27.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PMID: 31536289.
[12]
Azari AA, Arabi A. Conjunctiv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J Ophthalmic Vis Res. 2020 Aug 6;15(3):372-395. doi: 10.18502/jovr.v15i3.7456. PMID: 32864068; PMCID: PMC74317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3 17:33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