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苯苄唑喷雾剂
[lián běn biàn zuò pēn wù jì]
英文:
Bifonazole Spray
类型:
西药非医保处方药非精麻类药品无成瘾性
禁忌:
过敏禁用,糜烂慎用,渗液慎用
功效作用
联苯苄唑喷雾剂是一种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真菌(酵母菌、丝状菌、毛癣菌、表皮癣菌、白念珠菌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真菌病。
适应证
主要用于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等。
药理作用
联苯苄唑喷雾剂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破坏其结构及功能来杀灭真菌,临床主要用于酵母菌、丝状菌、毛癣菌等引起的真菌皮肤病。
药物联用
目前该药物的药物联用尚无权威资料,如果在使用该药物期间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听从其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法。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联苯苄唑喷雾剂是激素药吗?
联苯苄唑喷雾剂不是激素药。
联苯苄唑喷雾剂的主要成分是联苯苄唑,是一种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不属于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真菌感染,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发挥它的抗真菌效果。
常说的激素类药物狭义上是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包括糖皮质激素类和盐皮质激素类,广义上还包括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用前必读
禁用于对联苯苄唑喷雾剂过敏和有咪唑类药物过敏史者,患处有糜烂、渗液和皲裂时要谨慎。
禁用情况
对联苯苄唑喷雾剂过敏者禁用。
有咪唑类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慎用情况
患处有糜烂、渗液和皲裂时慎用。
特殊人群
孕妇
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联苯苄唑可影响动物生育,孕妇未咨询医生前请勿使用,特别是怀孕前三个月。
哺乳期女性
有研究显示,联苯苄唑或其代谢物可以进入到动物乳汁中,因此建议在联苯苄唑喷雾剂治疗期间,应慎用本品,如确需使用应停止母乳喂养。
儿童
儿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以及成人监护下使用。
老人
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必要时需酌情减少给药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相互作用
联苯苄唑喷雾剂与华法林合用,可能会增加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联苯苄唑喷雾剂与华法林合用。如必须合用,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用法用量
联苯苄唑喷雾剂为处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包括用法、用量及用药时间,不建议自行用药。
剂型规格
本品为喷雾剂,每瓶10ml含联苯苄唑0.1g(每瓶95揿,每揿含联苯苄唑1.0526mg)。
具体用法
用法
揿动阀门,使药液呈雾粒喷出,喷敷患处。
用量
体癣、股癣、花斑癣、皮肤念珠菌病:一日1次,用药2~3周。
手癣、足癣:一日1次,用药3~4周,以免复发。
用后必读
使用本品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红斑、烧灼感、刺痛感等不良反应,可停药并洗净,严重时需要就医处理。
起效时间
本品为外用药,在涂抹后直接作用于局部的真菌,很快就会发挥抑菌作用,但具体多久起效目前尚无明确的数据,与患者的病情及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患者应按医嘱用药。
维持时间
关于该药的药物维持时间尚不明确,每日用药一次可维持有效的局部药物浓度。
不良反应
表现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局部红斑、烧灼感、刺痛感等。少见不良反应有皮肤局部龟裂、接触性皮炎等。
处理方法
若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停止用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
如果不良反应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应及时就医。
药物漏用
如果忘记用药,当天想起可以随时补用,次日用药时间相应推迟即可;如果第二天才想起则不需要补用,继续正常用药即可。
药物过量
用药过量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即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烧灼感或刺痛感。
处理措施:马上停止使用,同时清洗局部药物,避免药物过度渗入到皮肤当中;如果不适症状没有缓解或出现加重应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用药过程中,用药部位出现局部皮肤过敏、瘙痒、红肿等症状加重的情况,应停止用药。同时用清水清洗局部药物,前往医院就诊,咨询医生如何处理。
用药1周后症状未缓解,需暂停使用并咨询医生。
另外,使用本品治疗达到使用疗程,且疾病康复,可遵医嘱停药。
注意事项
本品应遮光、密闭,在阴凉干燥处(不超过20℃)保存。在使用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切勿将联苯苄唑喷雾剂置于近火及高温处并严禁剧烈碰撞,使用时勿近明火。
注意避免接触眼、口、鼻等黏膜组织。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联苯苄唑喷雾剂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H20051988).
[4]
杨宝学,张兰. 实用临床药物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
喻维新,赵汉臣,张晓东.药师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6]
张学军,涂平. 皮肤性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7]
方洪元,邢卫斌,等.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8]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9]
Falotico JM, Lapides R, Lipner SR. Combination Therapy Should Be Reserved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Onychomycosis Clinical Trials. J Fungi (Basel). 2022;8(3):279. Published 2022 Mar 9. doi:10.3390/jof8030279.
[10]
Foley K, Gupta AK, Versteeg S, Mays R, Villanueva E, John D. Topical and device-based treatments for fungal infections of the toenail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1(1):CD012093. Published 2020 Jan 16. doi:10.1002/14651858.CD012093.pub2.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5 15:5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