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
[hán shī]
又称:
寒湿证
简介
寒湿是一种中医证型,多表现为肌肉酸痛、关节筋骨痉挛冷痛、畏寒肢冷、腹痛、大便不成形、浮肿等症状[1-2]
西医相关疾病
寒湿的某些症状与西医疾病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纤维织炎、急性肠胃炎、克罗恩病、肾病综合征等相关[3]
发病特点
本病证全年均可见,但夏、冬两季常发。常见于素体虚弱、喜食生冷、贪凉露宿的人群。
表现
典型表现
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暖。
手脚心发凉、四肢不温。
肌肉酸痛、头部和身体困重。
腹胀、腹痛、食欲不佳。
其他表现
不同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一些表现:
鼻塞流清涕、咳嗽、口黏腻。
身体水肿、皮肤湿疹。
大便不成形且黏腻、小便混浊[3]
病因
常见原因
感受外邪
因为长年居住于潮湿的环境,或多次淋雨,或在水中工作,或多次露宿于外,或在冰雪严寒处停留过久,或穿衣单薄等,导致外感寒湿邪气。或者本身阳气亏虚,寒湿邪气会趁虚入侵于人体。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制,喜欢吃寒凉生冷的食物,如冷饮、冰棍等,导致了寒气内聚,久则损伤脾胃,使脾脏运化水液功能受损,水湿逐渐堆积,最终导致寒湿在体内混杂成邪[2]
过度劳累
长期的重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可耗伤机体阳气,阳虚后无力温煦以及运化水液,时间长了,寒湿邪气在身体内产生,引起寒湿。
禀赋不足,病后体虚
禀赋不足指的是先天个人体内的阳气、正气并不充足,属于阳虚的体质,在饮食、劳累等因素影响下,更容易导致人体无法被阳气温煦,也无法运化水液,从而造成寒湿邪气内生。或者大病久病之后,体内阳气耗伤,出现阳气虚弱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也易引起寒湿邪气内生,发为疾病。
发病机理
寒湿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外感寒湿,或饮食内伤、阳气不足等导致寒湿邪气内生,以脾、肾为主,也会涉及心、肺等脏腑及肢体、关节、经络。
其他脏腑,如胃腑受寒邪侵袭,或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气的运动失常,气不能运行水液,导致水湿内生等,皆会使寒湿内聚,再加上饮食过冷、过度劳累,会耗伤阳气,无法温煦与运化寒湿,最终导致寒湿积聚,发为疾病。
就医
就诊科室
有寒湿表现的人,可以到西医院中医科或中医院中医内科等就诊,若肢体关节不适较重,可选择中医骨伤科。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一般是运用“望”“闻”“问”“切”这四种手段,根据四诊得到的信息来综合分析,然后进行辨证,对患者的证型做出判断,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望诊
望诊包括望患者的神态是否疲倦、体型是否消瘦或虚胖、面色是否青白或发暗、是否出汗等情况。如果有条件可以观察大便是否成形或是否黏腻。[2]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听声音包括是否咳嗽、咳痰,说话是否声低气弱,闻气味可以闻患者身上是否有异味等。
问诊
问诊主要询问年龄,主要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有无诊治、服用药物,有无四肢寒冷、腰膝酸软、疲倦无力、怕冷、腹泻、腹胀、湿疹等症状,是否有食欲,是否感觉身体困重、肌肉酸楚,大小便是否正常,女性还要问月经情况,男性问有无遗精、阳痿、早泄等。
切诊
切诊最主要的就是脉诊,主要是对手腕处的寸关尺脉进行切脉,如脉象又直又长像按住琴弦一样,或紧绷弹指,或像细线一样等。切诊还包括按诊,如触摸手脚心是否发凉、双下肢是否水肿等。
现代辅助检查
寒湿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中医的望闻问切,但是有寒湿表现的一些西医疾病可以进行辅助检查,明确病情,避免误诊与误治。
如可以进行关节液检查,鉴别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的关节病变;检查骨密度、X线片观察关节疼痛是否由病理改变引起;CT检查、腹部超声,可显示肠壁增厚、腹腔或盆腔脓肿、包块等;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生化、血常规等,查看是否有肝肾功能障碍[3]
辨证治疗
寒湿以寒湿邪气入侵身体,或阳气虚弱,寒湿内生为主要病机。临床上治疗寒湿,一方面要祛寒除湿,另一方面也需要温补阳气[4]
外感寒湿常用祛寒除湿、通痹止痛的药物,可通过温通经络、祛邪止痛达到舒缓关节酸麻冷痛的效果;内生寒湿常用温补肾阳、脾阳的药物,补充机体阳气,阳气充足则温煦和运化的能力提高,可有效排出寒邪和水湿邪气。
此外,寒湿也可以使用针刺、耳穴、拔火罐、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寒湿一般是医生辨证之后选择一个主方,然后针对每个人寒湿的特点及临床表现增加或减少某些药味,使得开具的药物更符合患者病情,这就是中药方剂的“加减”。
经过加减化裁的方剂,组方精妙,也常被制成中成药,免去了中药煎煮的过程,具有便于携带、便于服用等优势,部分非处方药可以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
常用方剂有薏苡仁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等[5]
薏苡仁汤
方剂药物组成: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常用中成药:风湿寒痛片。
苓桂术甘汤
方剂药物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常用中成药:苓桂咳喘宁胶囊[3]
真武汤
方剂药物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常用中成药是:济生肾气丸。
实脾散
方剂药物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茯苓、干姜、炙甘草[5]
常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其他治疗
针刺
常用穴位:可以选择关元、中脘、内庭、足三里、阴陵泉、肾俞、脾俞等穴位[6]
根据证型配穴:有心脾两虚配心俞;脾胃虚弱配神阙、天枢等。
根据症状配穴:兼有腰痛配腰阳关;腿痛配命门;泄泻配水分、大肠俞;腰膝酸软疼痛加委中;头痛怕冷配风门、列缺。
耳穴
选择大肠、胃、脾、肾等,进行耳穴压豆,贴好后可以自己按压进行刺激。
拔火罐
可选择腰阳关、肾俞、脾俞等穴位,皮肤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
艾灸
可选关元、阴陵泉、足三里、肾俞、脾俞、大肠俞等穴位进行艾灸操作[6]
治疗注意事项
需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切忌随意停用药物、更换药物组成、加大或减小药物剂量。如果服药期间出现了腹泻、恶心、过敏等不良反应就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中药汤剂建议温服,不可以放凉服用。
服用药物时,不宜再服用其他滋补药物,避免影响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戒烟戒酒,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避免影响药物效果。
针刺、耳穴、拔火罐、艾灸均属于专业的医疗操作,不可以自行随意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治疗效果
寒湿轻症或者没有基础疾病的,一般经过药物或者针刺等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并治愈。但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时间一般较长,且难以根除,仅可以帮助缓解症状。
寒湿较久病情严重的,治疗不及时的,会导致脾肾阳气持续受损,脏腑功能逐渐衰弱,重则危及生命。
调养方法
饮食调理
食疗推荐
若是由于阳虚造成寒湿邪气内生,可以适当食用补阳类的食物,如核桃仁、黑枣、韭菜等,提升机体的温煦能力,散除寒邪,还可以适量食用有祛湿功效的药食同源之物,如赤小豆、茯苓、芡实等,祛除湿邪。
若是外感寒湿邪气,可以适量食用辛温之物,如生姜、辣椒、花椒等,散寒除湿。
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蛋羹、蛋花汤、小米粥等,可减轻肠胃负担,保护脾胃功能,以免脾胃的运化能力受损,加重湿邪[7]
吃热食,避免饭菜放凉食用,避免加重寒湿堆积。
饮食禁忌
忌食冰糕、冰激凌、冰块和冷饮等寒凉之物,避免加重寒湿内聚[7]
忌食性寒的水果,比如:火龙果、梨、柚子、西瓜等,以免加重病情。
不吃高热量、高脂肪以及油腻的食物,如炸鸡、奶油制品、奶茶等,这些食物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影响治疗。
生活管理
作息需要规律,避免熬夜损伤肾阳,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
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
日常尽量喝热水、温水,有利于缓解不适,避免寒湿加重。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运动量需要适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体育运动。
建议多晒太阳,补充身体阳气。
日常生活切勿贪凉,换季及时增减衣物,睡觉尽量不开窗或不对窗,不长时间在地上休息。
心理护理
寒湿患者可能精神萎靡、提不起劲,家人应该多劝说进行户外运动,调节身体阳气,逐渐恢复身体生机。
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对于病情比较轻的,需要给予患者监督与鼓励,帮助其尽快恢复。
对于病情较复杂特别是伴随关节不适的患者,生活上多有不便,容易造成消极甚至极端情绪,家人及医生应积极帮助治疗,生活中给予更多帮助[8]
参考文献
[1]
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 中医大辞典[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
郑洪新. 中医基础理论[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
张伯礼,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4]
陈志强,杨关林.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 3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
李冀,连建伟. 方剂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6]
梁繁荣,王华. 针灸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施洪飞,方泓. 中医食疗学[M]. 1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8]
刘红宁,申寻兵. 中医心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19 10:19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简介
表现
病因
就医
辨证治疗
调养方法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