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积
[shí jī]
简介
食积是一种中医病证,指饮食时无节制,导致脾胃运化失调,饮食物停积肠胃。一般以不思饮食,消化不良,腹部胀满,口有臭味,吐酸水,大便稀溏、酸臭或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症状。
食积虽是小儿常见病,但是脾胃功能较差的中青年和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也可发生食积[1-2]
主要证型
小儿食积可分为乳食内积证、食积化热证、脾虚夹积证。
成人食积可分为饮食内停证、脾胃虚弱证[1-2]
西医相关疾病
食积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有关[2]
发病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发病人群为各年龄段小儿,但以婴幼儿患病居多。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较差、人工喂养不当、体弱多病的婴幼儿更易患本病。
食积亦可见于脾胃功能较差的中青年和长期卧床的老年人[1-2]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食积的饮食调理?
食积是小儿常见病,脾胃功能较差的中青年和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也可发生食积。饮食方面应注意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
对于小儿食积,母乳喂养的情况下,乳母平时应注意规律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已经开始喂养辅食的患儿平常要少食多餐,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注意不应喂养整粒的谷物、各种粗粮、未加工的豆类、坚果等。
对于成人食积,忌生冷油腻、肥甘厚味。可食用药食同源的食疗方以健脾补气,如将山药、薏米、莲子、扁豆、芡实、大枣等熬粥,日常服用以调理脾胃。
食积和积食有什么区别?
食积是病证名,积食是一种病理状态。
食积是以饮食时无节制,导致脾胃运化失调,饮食物停积肠胃的病证。一般以不思饮食,消化不良,腹部胀满,口有臭味,吐酸水,大便稀溏、酸臭或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表现。
积食是因食物摄入过多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导致食积的原因之一。积食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食积,食积可表现为积食。
表现
综合表现
典型表现
不思饮食。
胃脘部及腹部胀满或疼痛。
大便稀溏、酸臭、夹有未消化食物或大便干结难解。
打嗝气味酸臭,呕吐物酸腐臭秽。
其他表现
患有食积的小儿还可能会哭闹难安,睡眠质量不好。
恶心呕吐。
手脚心灼热,烦躁易怒。
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神疲乏力等[1-2]
分型表现
食积按照不同人群可以分为不同证型,不同证型的表现存在差异。
小儿食积
乳食内积证
此证常兼见于感冒、泄泻等病证中,多因乳食不节导致。如哺乳过于频繁,或过量、偏食、暴饮暴食等。由于乳食内积肠胃,脾胃收纳运化的功能受损,没有充分消化而发病。伤于母乳者,为乳积;伤于饮食者,为食积。
主要表现:不想吃乳制品或是食物,打嗝味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胃脘部及腹部胀满疼痛、拒绝按压,大便酸臭,哭闹不停,夜间睡不踏实。
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象又直又长如按住琴弦,而且有圆滑流利,像珠子在盘中滚动的现象。小儿食指侧面靠近大拇指侧面的血管颜色紫滞。
一些西医疾病常表现为这一证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食积化热证
患儿为内热较盛体质,或者食积日久,在体内停聚时间过久不能及时被消化吸收,会出现生热化火的现象,进而耗伤津液、内扰心神。
主要表现:不想吃乳制品或是食物,口干,胃脘部及腹部胀满,触摸腹部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心烦易怒,夜间睡眠质量不高,小便黄,大便臭秽或便秘。
舌象脉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圆滑,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一样,每分钟脉搏90~120次。小儿食指侧面靠近大拇指侧面的血管颜色发紫。
一些西医疾病常表现为这一证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脾虚夹积证
患儿脏腑娇嫩,脾气虚弱,或患者病后脾胃功能未得到及时的恢复,或既往有服用药性猛烈的寒凉药物病史等原因,导致脾胃消化、吸收的功能下降,食量稍有增加,就会停滞在胃肠无法消化,从而形成食积。
主要表现:面色萎黄,体型比较瘦弱,精神稍差,不思饮食,稍微多食一点出现腹部饱胀感,对触摸腹痛疼痛部位的动作不反抗拒绝,大便酸腥稀不成形,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象脉象:舌质淡,苔白腻。脉象圆滑流利,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且脉象如细线。小儿食指侧面靠近大拇指侧面的血管颜色淡。
一些西医疾病常表现为这一证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
成人食积
饮食内停证
多因为患者饮食不节制,纵享冷饮生鲜,贪吃肥甘厚味等,脾胃运化不过来,使吃进去的食物积在胃肠,日久生成了痰湿,因此气机被阻,形成食积。
主要表现:胃脘部及腹部胀满,进食尤甚,打嗝味道臭秽,嘴里反酸水,恶食呕吐,或大便异常,经常放屁,屁的味道臭如败卵。
舌象脉象:舌苔厚腻;脉象充实有力又很圆滑,像珠子在盘中滚动一样。
西医中常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
脾胃虚弱证
多因为患者素体脾胃气虚,或者病后养护不当,导致气虚运化无力,饮食不消,滞于中焦,就会形成食积。
主要表现:胃脘部及腹部胀满,时轻时重,胃脘部及腹部喜温喜按,没有什么食欲,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
舌象脉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需要重按才能摸到,像细线一样且软弱无力。
西医中常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2]
病因
常见原因
饮食不节
患者脏腑娇嫩,此时脾胃运化功能受到损害,饮食过多、冷热不适宜、过于偏食、暴饮暴食,以及生冷、油腻、煎炸、坚硬、难消化的食物都会加重脾胃负担,造成消化不良,形成食积。
脾胃虚弱
患者本身体质虚弱、病后护养不当、服用寒凉药物或食物,都会导致脾胃虚寒,难以运化胃内容物,很容易形成食积。
发病机理
食积多涉及脾、胃,主要发病机理为饮食停聚中焦脾胃,积而不运化。
一般为虚实夹杂证居多,初病多实,积久易热、易虚。
就医
就诊科室
有食积表现或疑似食积的患者,可以西医院的中医科或消化内科以及中医院的内科、脾胃科就诊。
若患者为小孩子可至中医院或西医院的儿科就诊。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一般是运用“望”“闻”“问”“切”这四种手段,根据四诊得到的信息来综合分析,然后进行辨证,对患者的证型做出判断,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望诊
望诊包括望患者的神态、体型、面色、五官、舌苔、毛发、指纹情况[3]
食积患儿需要注意神态是否平和安详,是否易于哭闹,以及了解体质强弱。
3岁以内的患儿多关注指纹情况,伤食患儿舌苔多白垢厚腻不净,指纹为紫滞;食积发热患儿舌多发红且苔黄腻不净,指纹紫;脾虚夹积患儿舌质淡,苔白腻不净,指纹淡滞。
成人食积需要看患者的面色,注意患者的神态。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声音包括是否急躁、易怒,小儿哭闹声音洪亮与否,可以反映患者自身有没有热象,以便于对症下药。
闻气味可以闻患者口腔有无异味,臭秽一般为热象,腥臭一般多为脾虚有寒,可以反映患者郁而化火的情况等。
问诊
问诊主要询问年龄,主要症状出现的时间、发病诱因,有无诊治、是否服用药物等。
还要询问患者大便是质地粪便稀不成形还是干结,气味酸臭为饮食内停,臭秽或干结难解为有热象等。
切诊
对3岁以内婴幼儿,可以用“一指定三关”的方式切脉。10岁以上的患儿可以采用成人诊脉的方法。小儿正常的平和脉象较成人软而快。食积一般呈现滑脉,热象呈现数脉。
切诊还包括按诊,就是用手触摸、按压或叩击患者体表某些位置,根据患者反应(喜欢、抗拒)来判断病情虚实。如按揉食积患者的腹部,脾虚夹积者喜欢按揉。
现代辅助检查
对于食积的诊断,要把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与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相结合以明确诊断。
可以进行尿常规、血常规、便常规、体温测量等检查。
也可通过腹部彩超探查消化系统实质性脏器、腹腔内的病变,CT或MRI了解胃肠等病变情况[4]
辨证治疗
本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如病程短,来势急,腹部胀满疼痛,多偏于实证。
反之,若病程长,来势徐缓,不思饮食,或伴有倦怠乏力等症状,多属于虚证。
临床上常用中药治疗食积,多分虚实论治。这些方法并非只针对其症状进行简单实则泻之虚者补之,而是结合病因与病机,调理脾胃功能,正确养护,以此治疗食积,正所谓治病求本。
比如,虚证予以调理脾胃的药物,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实证针对不同病因消食化滞,让邪有出路,但食积以虚实错杂多见,应该根据病情缓急轻重,适当兼顾。同时食积皆有便秘的病理特征,酌情使用通大便的方法。
此外,食积也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耳穴等中医外治法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食积,是根据医生辨证之后,确立不同证型来组成中药方剂。每个证型,都有其主方,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相关的症状表现,增加或减少某些药味,来适应患者个人的病情,这即是中药方剂的“加减化裁”[1,5]
经过加减化裁的方剂,组方精妙,也常被制成中成药,免去了中药煎煮的过程,具有便于携带、便于服用等优势,部分非处方药可以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服用。
食积治疗期间需要适当节制饮食。
小儿食积
乳食内积证
常用的方剂:消乳丸或保和丸。
消乳丸方药组成:香附、甘草、陈皮、缩砂仁、神曲等。
保和丸方药组成:六神曲、山楂、半夏、陈皮、连翘、茯苓、莱菔子、麦芽等。
常用的中成药:保和丸、四磨汤口服液、化积口服液。
食积化热证
常用的方剂:枳实导滞丸。
方药组成: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等。
常用的中成药:枳实导滞丸、清热化滞颗粒。
脾虚夹积证
常用的方剂:健脾丸。
方药组成:白术、木香、麦芽、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山楂、山药、肉豆蔻等。
常用的中成药:健脾丸、小儿香橘丸、香砂六君子丸。
成人食积
饮食内积证
常用的方剂:保和丸。
方药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常用的中成药:保和丸。
脾胃虚弱证
常用的方剂:补中益气汤。
方药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常用的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其他治疗
推拿(小儿)
乳食内积: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按中脘、足三里,分推腹阴阳,摩腹。
食积化热:取饮食内积穴加清天河水、清大肠。
脾虚夹积:补脾经,运内八卦,清补大肠,揉按足三里。
以上各证均可配合捏脊法[6]
刺四缝疗法(小儿)
皮肤局部消毒,用三棱针针刺患儿食、中、无名指及小指近端指关节的中央,直刺,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黏液[6]
针刺(成人)
饮食内停:多选足阳明胃经、任脉的穴位,主穴为下脘、梁门、天枢、曲池。
脾胃虚弱:多选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的穴位,主穴为中脘、天枢、足三里[7]
耳穴(成人)
使用王不留行籽左右交替,取胃、大肠、神门、交感、脾。每日按压3~4次。
治疗注意事项
食积可发生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
若小儿服药困难,推荐小儿推拿疗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患儿空腹或餐后1小时内暂不进行推拿。
针灸、耳穴等中医外治疗法,均应由专业医生操作,不能自己操作。
口服药物需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服用,不可以自己随意加减用量。
治疗效果
食积实证者如及时治疗一般可在短期内治愈。
脾虚或久病者一般病程较长,需细心养护,一般预后也较好。
调养方法
饮食调理
食疗推荐
应多吃营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小儿乳食内积、成人饮食内停的患者可适量多吃山楂、麦芽、萝卜、荞麦。食疗方可选择萝卜汁、山楂粥、消食导滞老人小孩健脾良方。
食积化热患者可适量多吃白萝卜、荸荠、刺梨、山楂。食疗方可选择雪羹汤、玉蜀黍饭、蜜饯山楂。
脾虚导致食积的患者可适量多吃薏苡仁、陈皮、山楂、山药、麦芽。食疗方可选择小米怀山药粥、焦米粥、醋菜[8]
饮食禁忌
忌粗糙、多纤维饮食,比如整粒的谷物、各种粗粮、未加工的豆类、坚果等。
避免吃巧克力、油煎炸食品,不利于消化。
不应过食生冷食物,如冰激凌、雪糕等,容易损伤脾胃。
建立合理的饮食、起居节律,不吃零食,纠正挑食的习惯,少吃甜食,更不要乱服滋补品。
生活管理
患者呕吐时可暂时禁食3~6小时,或给予生姜汁数滴,加少许糖水饮服。
腹胀者可以揉摩腹部。
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心理护理
幼儿食积者,家长给予关怀和安慰。
成人食积者,指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赵霞,李新民. 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2]
张伯礼,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3]
李灿东. 中医诊断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
陈志强,杨关林.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
李冀,连建伟. 方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6]
刘明军,王金贵. 小儿推拿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
孙国杰. 针灸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8]
施洪飞,方泓. 中医食疗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3 23:54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