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十项
又称:
肝功能十项检查、肝功能十项检验、肝功项
所属项目:
肝功能生化检查
相关疾病: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酒精性肝病、慢性胆汁淤积等
概述
肝脏(liver)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是维持生命和内环境稳定的器官。具有合成和存储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物质;分泌胆汁调节胆固醇水平并促进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参与生物活性物质、代谢终末产物、毒物的氧化、水解等;参与激素灭活等功能。肝脏在糖、脂类、脂蛋白和胆酸等物质的代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物质代谢中枢”。
肝功能项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DBil)。
适宜人群
用于患者的肝胆疾病诊断、临床药物筛查。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是。
检查前,白天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检查后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注意不要揉。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相关指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DBil)。
临床意义
肝功能试验可以了解肝脏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对肝功能状态进行动态监控;术前准备和用药监控及用于健康普查。
血清酶检查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血清蛋白质反映肝脏储备能力;胆红素反映肝脏排泄功能指标。
具体情况如下:
ALT和AST
ALT和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及损伤程度的灵敏指标,临床上通常将ALT与AST联合进行疾病诊断。
ALT和AST升高
肝脏疾病,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酒精性肝病等。
其他疾病,如胆道梗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骨骼肌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胰梗死、休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等。
AST/ALT比值
AST/ALT比值对急慢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肝炎的转化有很好的价值。正常值约为1.15。
AST/ALT比值<1,表明轻度肝损害和些炎症性病变,如急性肝炎。
AST/ALT比值>1,见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慢性肝炎活动期等。
AST/ALT比值>2,见于肝硬化。
AST/ALT比值≥3,提示肝癌。
GGT
GGT是反应胆道疾病的灵敏指标。
GGT升高多见于以下情况:
胆道梗阻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等。
肝脏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
其他疾病,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GGT亦可轻度升高。
TP、ALB、Glb、A/G
慢性肝实质损伤,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TP降低,ALB降低,Glb升高,A/G比值正常或降低。
急性肝脏疾病,如急性肝炎,早期血清TP变化不明显,γ-球蛋白过性升高。
TP、ALB降低可见于外科手术和创伤、严重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
ALP
ALP是肝外胆道梗阻、肝内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指标。
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肝胆疾病,如慢性黄疸型肝炎、阻塞性黄疸、胆道结石症、胆管癌、肝癌、肝硬化等。
肿瘤,如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胆道癌等。
其他,如佝偻病、软骨症、骨肿瘤、骨折、肢端肥大症等ALP亦可升高。
TC
升高
T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TC升高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评估,降脂治疗效果监测。
原发性升高,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Apo B缺陷症、多元性高胆固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等。
继发性升高,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梗阻性黄疸、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等。
降低
原发性降低,见于家族性无或低β脂蛋白血症、家族性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缺乏症等。
继发性降低,见于肝硬化、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巨细胞贫血、营养不良、艾迪生病等。
TBil、DBil和IDBil
血中胆红素项的测定在肝炎、胆道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黄疸的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
TBil浓度为17.1~34.2μmol/L,肉眼不可察觉。
TBil浓度大于34.2μmol/L,肉眼可观察到皮肤、巩膜、黏膜等黄染。浓度34.2~171μmol/L提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提示中度黄疸;342μmol/L以上提示重度黄疸。
判断黄疸类型。
肝前性黄疸,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如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溶血、新生儿黄疸、烧伤、疟疾等。
肝细胞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间接胆红素升高,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细菌性与寄生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肝后性黄疸,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胆道疾病等。
降低
见于急性黄疸肝炎恢复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小贴士
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必须由临床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全面综合分析判断。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实用检验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王前,王建中.临床检验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府伟灵.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尚红.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0 21:05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相关指标
临床意义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