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百分比
英文简称:
Mon%,Mono%
又称:
单核细胞百分数、单核细胞比率
所属项目:
血常规
科室:
检验科
概述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8%,儿童的正常值通常比成年人高
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的占比
常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免疫病等
疾病痊愈后,指标一般会恢复正常
定义
单核细胞百分比指血液中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的占比,是血常规中的一个指标。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保护我们不受到细菌、病毒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它体积较大,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和防御能力,可有效杀灭细菌、真菌及病毒等。
因此,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的占比能反映出机体的状态,常用于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等[1-3]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成年人
3%~8%
儿童
28天~6月
静脉血:3%~16%
末梢血:3%~18%
6月~2岁
静脉血:2%~13%
末梢血:2%~14%
2岁~18岁
静脉血:2%~11%
末梢血:2%~11%
【特别提示】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仪器的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参考范围为准。
异常情况
单核细胞百分比的异常情况为指标不在正常范围内。
指标偏高,可能是怀孕、生产,剧烈运动、抑郁状态及药物等影响,也可能是感染、血液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所致。
指标偏低,可见于MonoMAC 综合征,或由于白细胞中其他细胞绝对值升高导致的单核细胞百分比相对偏低。
注意事项
该检查需进行抽血,其结果易受运动、情绪、药物等因素影响,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检查前尽量平稳情绪,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对检查结果的干扰。
如果正在使用任何药物,建议在检查前告知医生,因为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等。
该检查前一般无需空腹,按照要求的时间到医院抽血即可。
检查中
该检查一般使用静脉血,儿童可能会使用手指或脚趾的末梢血。如果静脉采血前曾经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需要告知采集人员,避开输液侧,在另一侧采集,以避免出现结果偏低的情况。
如果晕针,最好有家人陪护,并应提前告知抽血的医护人员。如出现头晕、眼花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注意不要按揉抽血部位。
该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可正常生活运动。
相关指标
单核细胞绝对值与单核细胞百分比都是血常规中的指标,且都可反映单核细胞的含量,但二者也有不同。
单核细胞百分比:在白细胞总数中,单核细胞占的比例。
单核细胞绝对值:指的是每升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数量。
由此可看出,单核细胞百分比不仅受到单核细胞绝对值的影响,还会受到白细胞中其他类型细胞数量的影响,两个指标配合更有助于感染性疾病、血液疾病等情况的诊断。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对于成年人而言,偏高是单核细胞百分比高于8%
对于儿童而言,偏高是指单核细胞百分比高于每个年龄段正常值的上限,如10岁儿童的单核细胞百分比高于11%。
指标偏高可能是怀孕、生产,剧烈运动、抑郁状态及药物等影响,也可能是感染、血液病、免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所致。
需要说明的是,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多见于单核细胞绝对值偏高,主要原因如上。此外,还存在单核细胞绝对值正常、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这是由于白细胞中的其他细胞绝对降低,使得单核细胞百分比相对偏高。
具体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等词条。
原因
非疾病原因
女性怀孕或生产时,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调整状态,有可能出现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
剧烈运动、抑郁状态等,可能会使单核细胞百分比轻度偏高。
四氯乙烷中毒、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导致该指标偏高。
疾病原因
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肺结核、EB病毒感染、疟疾等。
血液疾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酒精性肝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结肠炎和口炎性腹泻等[4-6]
危害
单核细胞百分偏高一般说明人的免疫功能处于高应答状态,其常见的疾病原因包括感染、血液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部分消化系统疾病等。
疾病导致发热、乏力、消瘦、疼痛、腹泻等不适表现,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疾病,有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就医建议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本指标明显偏高,可根据伴随症状如发热、乏力、疼痛、腹泻等,及时就诊于感染科、血液科、消化内科等相关科室。
对于住院及手术前进行筛查的患者,一般主治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决定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如不伴有明显异常症状,且指标偏高不明显,也无其他指标异常,建议就诊于全科医学科咨询医生。
相关检查
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与多种原因有关,为具体明确发生原因,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完善检查,以下列举常见情况。
炎症指标相关检查:包括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有助于判断感染的性质及严重程度等。
病原体检测: 对于怀疑感染的患者,可以做相应的病原体检测,有助于明确感染类型。
骨髓检查: 骨髓活检或骨髓抽吸,可以发现骨髓中异常细胞的存在,以及对骨髓功能状态的进一步了解。这对于诊断血液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特别重要。
免疫学检查:如抗核抗体、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抗DNA抗体等,用以评估风湿免疫疾病的情况。
内镜检查:如结肠镜检查等,用于了解肠内情况,明确肠道疾病的病因。
病理学检查:如果怀疑是恶性肿瘤,需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如X光、核磁共振(MRI)、超声、CT等,可以帮助检查身体是否存在结构性问题,如结核病会出现肺空洞,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产生关节破坏。
治疗
一般待感染消除或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后,单核细胞百分比可恢复正常。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7-10]
感染:常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等,清除病原体。
血液疾病:常需要进行药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
风湿免疫性疾病:一般需要使用抗风湿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以控制疾病活动。
消化系统疾病:常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
治愈性
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提示身体出现问题的一个标志,但它本身不能反映具体的疾病种类。因此其恢复情况,主要取决于病因和其治疗情况。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单核细胞百分比可恢复到正常值。
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由于其本身很难治愈,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单核细胞百分比可能会有波动,难以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日常
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习惯会对单核细胞百分比降低至正常水平有一定帮助,以下列举常见情况。
饮食
避免饮酒,少吃盐腌、烟熏、火烤、烤糊、变质食物以及辛辣、油腻的食物,减少对消化系统的不良刺激。
均衡饮食,保证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特别是高蛋白以及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可有助于免疫系统正常运行。
生活习惯
确保每晚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有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和恢复。
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骑车、瑜伽等,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或者寻求心理咨询等,心态平和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平衡。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6个月~18岁的人群,单核细胞百分比小于2%,其他人群单核细胞百分比小于3%,属于指标偏低。
但在实际临床中,偏低的情况非常少见,最典型的可见于MonoMAC 综合征(也称为 GATA2 缺乏症),该病常表现为单核细胞绝对值极低,多数为0。目前认为,抗生素治疗、骨髓移植是其可用的治疗方法,许多关于本病的研究尚在进行中[11-12]
需要说明的是,单核细胞百分比偏低一般见于单核细胞绝对值偏低,但也存在单核细胞绝对值正常、单核细胞百分比偏低的情况,这是由于白细胞中的其他细胞绝对升高,使得单核细胞百分比相对偏低。
具体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等词条。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 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前,王建中.临床检验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郑铁生, 倪培华, 等. 临床检验医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4]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血液病学: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下册[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6]
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7]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8]
阮长耿.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2.
[9]
陈琪.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病理生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3.
[10]
Osuka A, Ishihara T, Shimizu K, et al. Natural kinetics of blood cells following major burn: Impact of early decreases in white blood cells and platelets as prognostic markers of mortality[J]. Burns,2019,45(8):1901-1907.
[11]
Katherine R Calvo, Dennis D Hickstein. The spectrum of GATA2 deficiency syndrome. Blood. 2023 Mar 30;141(13):1524-1532.
[12]
Petra Belohlavkova,Katerina Hrochova. MonoMAC syndrome with GATA2 novel mutation: A case report. Leuk Res Rep. 2022 Aug 29:18:100346.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3 15:57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