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
科室:
普外科、小儿外科
概述
肠的一段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称为肠套叠
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腹部肿块
发病可能与食物、器质性病变等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有关
根据病情选择灌肠疗法或手术治疗等
定义
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段套入与之相连的管腔内。
肠套叠是导致婴儿肠梗阻的首要原因,也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分型
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肠套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也是婴幼儿肠套叠的主要类型。
继发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成人,多有原发肠道疾病。婴幼儿发生继发性肠套叠的比例较低。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内肥胖健壮的婴幼儿,6~12月龄最多见。
起病急,出现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等典型症状。
慢性肠套叠
慢性肠套叠在小儿中多发生于3岁以上的较大儿童,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
病程较长,多为10~15天,症状相对较轻。
根据套入肠和被套肠的部位分类
小肠-小肠型
小肠套入小肠,少见。
小肠-结肠型
回盲型:以回盲瓣为头部,带领回肠末端套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翻入结肠内;占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总数的50%~60%,是最常见的类型。
回结型:回肠从距离回盲瓣几厘米处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约占小肠-结肠型肠套叠的30%。
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回肠,再一起套入结肠,约占小肠-结肠型肠套叠的10%。
结肠-结肠型
结肠套入结肠,少见。
多发型
回结型肠套叠和小肠-小肠型肠套叠同时存在。
发病情况
肠套叠好发于婴幼儿,1岁以内的患儿占60%,但新生儿罕见,2岁以内的患儿占80%。
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两者比例为(2~3)∶1。
肠套叠春季多见,与胃肠道病毒流感的流行时间一致。
中国儿童急性肠套叠的发生率高于欧美。
病因
致病原因
肠套叠可能与食物、器质性病变等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有关,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者具体原因不同。
原发性肠套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一般认为原发性肠套叠与外界刺激、解剖、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免疫反应不平衡等有关。
外界刺激
婴幼儿期是肠蠕动节律变化较大的时期,容易发生肠蠕动紊乱。
添加辅食,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等改变,以及肠炎等肠道疾病都有可能诱发肠蠕动紊乱,进而引起肠套叠。
解剖
婴幼儿回盲部较为游动,回盲瓣凸入盲肠,当回肠出现异常蠕动时,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
多与轮状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有关。
感染后可导致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局部肠壁增厚,可凸向肠腔,成为套叠起点。
肠道可受病毒感染等刺激而蠕动增强,发生肠套叠。
免疫反应不平衡
1岁以下小儿身体免疫功能不完善,也是肠套叠的好发人群。
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受破坏,发生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
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等病变,可翻入肠腔,成为肠套叠的起点,牵拉肠腔形成肠套叠。
发病机制
空腹时,肠道会以一定频率自发蠕动,不同位置的肠道蠕动频率不一致。
肠道蠕动一般推进数厘米即消失。
如果因饮食等外界刺激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则有可能使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从而发生肠套叠。
肠套叠外管部位称为鞘部,进入里面的部分称为套入部。
肠管套入后,可因蠕动逐渐向远端深入,附着在肠管上的肠系膜也可被牵入其中,不但发生肠梗阻,还可因肠系膜上血管受压发生坏死。
症状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和腹部肿块,急、慢性肠套叠严重程度、发生规律不同。
主要症状
急性肠套叠
腹痛
腹痛常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绞痛,发作较有规律。
如果小儿不会说话,可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乳或拒绝进食,持续10~20分钟后可缓解,小儿停止哭闹或可入睡,间歇5~1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再次发作。
肠套叠反复、规律发作,可导致小儿精神状态变差,出现嗜睡、面色苍白。
个别小儿腹痛、哭闹不明显,以面色苍白、嗜睡、精神萎靡为早期症状,称为无痛型肠套叠。
血便
血便是急性肠套叠的重要症状。
肠套叠发病开始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
8~12小时后,可出现暗红色血便或血黏液混合物,称为红色果酱样便。
少数可在发病早期就出现大量血便。
腹部肿块
触摸腹部,可在套叠发生位置(多为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发现肿块。
可呈腊肠样,光滑,不柔软。
早期腹部柔软,不伴腹胀;晚期可出现腹胀、腹肌紧张、按压痛等。
呕吐
呕吐多在腹痛发生后不久出现。
呕吐物一开始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之后可带有胆汁,晚期可为粪便样液体。
慢性肠套叠
年龄越大,肠套叠发病过程越缓慢。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和腹部肿块,血便、呕吐都不常见。
腹痛的程度相对较轻,可发现上腹部或脐周肿块。
套叠的肠管自行复位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之后可多次反复发作。
其他症状
小儿急性肠套叠早期多无明显伴随症状。
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可出现皮肤失去弹性、眼窝凹陷等严重脱水表现,以及发热、嗜睡、昏迷等症状。
并发症
肠坏死
如果肠管套叠时牵拉附着在肠管上的肠系膜,就有可能压迫肠系膜上的血管,导致肠管发生缺血、坏死,表现为剧烈腹痛等。
腹膜炎
如果肠套叠长时间没有缓解,可能会出现继发性感染,导致腹膜炎。
发生腹膜炎时,除典型症状外,可伴有高热、面色苍白、虚弱等症状,以及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等体征。
水电解质紊乱
频繁呕吐、血便,可造成体内水、电解质流失,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等,可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普外科
出现腹痛、血便、腹部肿块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休克(如高热、心率加快、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症状,建议立即就诊。
儿科
14岁以下儿童可以去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供医生参考。
尽量不要在就诊前自行口服止疼药,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判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腹痛吗?腹痛剧烈吗?
大便是什么样的?
有没有腹胀?
能排便、排气吗?
出现这样的情况多久了?
有其他什么症状吗?
有没有做过检查、治疗?
病史清单
之前有发生过肠套叠吗?
有没有肠道息肉、梅克尔憩室等肠道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腹部超声、X线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曾经患过肠套叠,或有肠息肉等肠道疾病。
有梅克尔憩室、腹型过敏性紫癜所致的肠壁水肿、肠重复畸形等。
临床表现
阵发性腹痛、血便和腹部肿物同时存在,即可明确诊断。
腹部触诊可发现肿物呈腊肠样、光滑、实性,有弹性,可略微活动;右下腹可较松软,有空虚感。
如果没有出现血便,可以进行直肠指诊,手套上可能会有血迹。
实验室检查
肠套叠一般不需要实验室检查,但如果出现感染表现,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大多用于难以触及腹部肿物时。
可发现肠套叠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影像,纵断面呈“套筒”影。
超声监视下还可进行经肛门水压灌肠,可发现“同心圆”或“套筒征”等超声影像消失,同时完成诊断和治疗。
钡剂灌肠或空气灌肠造影检查
适用于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可以同时对早期肠套叠进行治疗。
检查过程是经肛门注入钡剂或空气,并进行X线造影。
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可发现套叠部位充盈缺损和钡剂前端的杯口影,钡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可出现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
空气灌肠后进行造影,可发现杯口阴影,能清楚看见套叠头的块影。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痛、血便等症状。
不同点:细菌性痢疾多发生于夏季,有腹泻、里急后重、高热等症状。粪便检查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细菌培养呈阳性。细菌性痢疾有可能诱发肠套叠。
梅克尔憩室
相似点:均可出现大量血便。
不同点:梅克尔憩室出现血便时多不伴疼痛,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鉴别。梅克尔憩室可并发肠套叠。
过敏性紫癜
相似点:均可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有时可触及腹部肿块。
不同点:过敏性紫癜可伴有出血性皮疹、关节肿痛,部分可发现蛋白尿或血尿。当出现肠功能紊乱和肠壁肿胀时,也可并发肠套叠。
肠梗阻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痛、呕吐等不适。
不同点:肠内、肠外肿瘤,蛔虫等都可导致肠套叠或肠梗阻,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帮助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主要是解除肠套叠,恢复肠道正常功能。
治疗原则是早期可通过灌肠复位,严重者需要手术复位或肠切除。
灌肠疗法
适应证
如果属于以下情况,可能会选择灌肠疗法。
发生肠套叠48小时内。
腹部不胀,没有明显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全身情况良好。
禁忌证
如果有以下情况之一,不能选择灌肠疗法。
距离发生肠套叠已经超过48小时,有脱水、高热、精神萎靡、休克等情况者,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婴儿。
高度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反跳痛),X线片可发现多处液平面者。
肠套叠头部已到达脾曲,肿物硬且张力大者。
多次复发,怀疑有器质性病变者。
小肠型肠套叠。
操作方法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疗法。
空气压力灌肠法。
钡剂灌肠水压复位法。
其他
在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灌肠疗法复位率约为90%。
空气压力灌肠法、钡剂灌肠水压复位法都最好在X线透视下进行,无透视下进行有一定风险,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疗法相对其他两种方法更安全,是常用的灌肠治疗方法。
灌肠复位后,肠套叠仍有可能复发。
灌肠疗法的复发率高于手术治疗,但创伤很小。
手术治疗
适应证
如果有以下情况,可进行手术治疗。
肠套叠超过48小时者。
肠套叠时间不长,但病情严重,怀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
小肠型肠套叠。
灌肠治疗效果不佳或失败者。
手术方法
根据全身情况,以及发生套叠的肠管有无坏死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常用的有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瘘术等。
如果有肿瘤、息肉、憩室等病变,可根据其类型联合手术。
治疗效果
原发性肠套叠术后复发率为2%~3%
术后护理
术后需要暂时禁食,恢复排气排便后,可适当进食水、汤等流质,逐渐过渡到粥等半流质,最后恢复正常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粗糙食物。
术后卧床期可先进行肢体活动,随着病情恢复,可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
注意观察伤口情况,尤其要防止小儿搔抓或翻身挤压伤口,如出现伤口渗血、小儿哭闹等情况,应请医生检查、处理。
有造瘘者,应注意造瘘口及周围皮肤卫生,定期清洁、消毒,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发红、肿痛时,应及时就诊。
其他
肠套叠者需要禁食,特别是急性肠套叠者。
无症状者最好控制饮食或选择流质食物。
发生肠坏死或已有发热等感染症状者,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小儿肠套叠
婴幼儿原发性回结型肠套叠,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尽早使用灌肠复位均可治愈。
其他类型的肠套叠如能在发生肠坏死前早期发现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小儿肠套叠中,5%~8%可复发。
如果病程超过1天,尤其是有严重脱水、休克等情况时,病死率明显提高,可达2%~5%。
成人肠套叠
成人肠套叠经手术治疗多可治愈,但如与恶性肿瘤有关,则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等密切相关。
危害性
腹痛、血便、腹部肿块等症状可影响正常生活。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生肠坏死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保持舒适的生活环境,注意保暖,避免气温降低等原因诱发肠蠕动节律紊乱。
家长注意观察小儿情况,如果出现阵发哭闹等情况,需要详细排查原因,情况不明或发现异常时,建议尽快就诊。
突发腹痛要重视,短期内不缓解时应尽快就诊,就诊前切勿使用镇痛药等,以免掩盖症状。
饮食管理
急性肠套叠应当按照医生的要求暂时禁食,无症状者也最好控制饮食或选择流质食物。
小儿应按规律在合适的时机逐步添加辅食,选择常见的食材。
以清淡、适口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
预防
科学喂养,添加辅食时应循序渐进,并注意观察小儿进食后情况。
避免暴饮暴食、过度进食刺激性食物等,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食物应彻底烹饪,避免在卫生情况不佳的场所进食。
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因寒冷刺激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儿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可佩戴合适的口罩,勤洗手。
定期体检,发现肠息肉等肠道疾病时应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 儿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崔焱,仰曙芬. 儿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赵玉沛,陈孝平. 外科学:上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
赵玉沛,刘德培.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7]
吴肇汉,秦新裕,丁强. 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8]
Cerdán Santacruz C, García Septiem J. Adult 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 Practical Issues and Concerns. Dis Colon Rectum. 2021 Jun 1;64(4):645-648. doi: 10.1097/DCR.0000000000002045. PMID: 33769323.
[9]
Plut D, Phillips GS, Johnston PR,et al. Practical Imaging Strategies for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AJR Am J Roentgenol. 2020 Dec;215(6):1449-1463.
[10]
Takada K, Fujimoto N, Ozeki T,et al. Small 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 in an adult. J Clin Pathol. 2019 Jul;72(7):510.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3 11:3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