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扩张
科室:
消化内科
概述
由胃肠神经肌肉麻痹、机械性梗阻、电解质紊乱等导致
主要有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避免暴饮暴食,恢复早期先进食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定义
急性胃扩张是一种严重的胃部疾病,表现为胃部突然过度扩张,通常由于食物、气体或液体的大量累积导致[1-2]
急性胃扩张的主要原因包括暴饮暴食、胃部手术后并发症、精神因素、长期卧床等。这些因素导致胃的正常容纳和排空功能受损,胃内积聚大量气体、液体和食物,使胃壁过度膨胀。
急性胃扩张的症状包括上腹部剧烈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患者可能会感到胃部极度胀满,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胃壁受压、血流受阻,甚至胃壁穿孔,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医疗状况。若不及时治疗,急性胃扩张可能危及生命。
分类
根据原因分类
原发性急性胃扩张:无明显原因导致的急性胃扩张,通常与饮食过量或不当饮食有关。这种类型相对较少见。
继发性急性胃扩张:由于胃肠道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胃扩张,如肠梗阻、胃肠功能障碍、胃轻瘫等。
发病情况
由于急性胃扩张的发病率较低,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有限。
国内报道急性胃扩张多因暴饮暴食所致。在所有年龄段和性别中都可能发生,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大多为21~40岁。
根据有限的资料,某些高危人群,尤其是那些患有进食障碍、神经或肌肉疾病等相关疾病的患者,发病风险更高。
病因
急性胃扩张的常见原因有胃肠神经肌肉麻痹、机械性梗阻、电解质紊乱等。
致病原因
胃及肠壁神经肌肉麻痹
麻醉和外科手术:尤其是胃切除、迷走神经切断术时的组织创伤及胃肠牵拉,手术麻醉时气管插管,术后胃管鼻饲可以使大量气体进入胃内[3-5]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腹腔及腹膜后的严重感染。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尿毒症、肝性脑病时的毒血症、低钾血症。
情绪紧张、精神抑郁、营养不良所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糖尿病神经病变,应用抗胆碱能药物。
暴饮暴食时胃壁肌肉突然受到过度牵引,发生反射性麻痹。
机械性梗阻
脊柱畸形、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卧床,可使十二指肠横行部的压迫加重。
十二指肠、幽门附近的炎症、肿瘤、狭窄,均可引起梗阻,而发生急性胃扩张。
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加重胃十二指肠的麻痹和扩张。
高危因素
进食障碍:患有进食障碍如暴食症的人群容易出现急性胃扩张。
肠道疾病:患有肠道疾病,特别是影响胃肠蠕动和排空功能的疾病,可能增加急性胃扩张的风险。
神经或肌肉疾病:患有影响胃部神经和肌肉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帕金森病等,可能导致急性胃扩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道功能可能减弱,增加急性胃扩张的风险。
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增加急性胃扩张的风险。
发病机制
急性胃扩张中,胃支配神经麻痹可能占主要原因。
胃麻痹扩张后可将横结肠和小肠推向下方,致使小肠系膜和肠系膜上动脉紧张,压迫十二指肠。
胃十二指肠内的食物、咽入的气体及消化液大量积存,反之又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胃黏膜受压、胃壁循环障碍,导致更多的渗出,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了胃十二指肠的麻痹和扩张。
胃壁过度扩张变薄,胃壁出现水肿,胃黏膜有糜烂出血点。大量的液体蓄积在胃和十二指肠腔内,不能被重吸收,患者出现反复呕吐,造成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可出现胃壁坏死穿孔,导致急性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症状
急性胃扩张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或脐周胀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主要症状
上腹部或脐周胀痛
性质多为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重,但不剧烈。
若并发胃穿孔则可出现剧烈的腹痛。
腹胀
多位于脐上,开始感觉上腹部饱胀伴有恶心,逐渐向下腹部蔓延,最后整个腹部均显著膨胀,腹壁浅静脉扩张。
恶心、呕吐
由于上腹部膨胀,患者不自主地频繁呕吐,最初每次仅吐1~2口,为胃内容物,量少,但逐渐加重,呕吐物开始为胃液和食物,以后混有胆汁,逐渐变为棕黑色、黑褐色或咖啡样酸性液体。
多次呕吐后腹痛腹胀并不减轻。
停止排便排气
后期因大量呕吐及肠麻痹,大多数患者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其他症状
脱水
患者可出现口渴、尿少等脱水症状,进而会出现烦躁不安、脉搏快速而微弱等休克症状。
电解质紊乱
大量呕吐可出现低钾低氯性碱中毒,患者精神萎靡,头晕,手足麻木,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快而弱。严重者会出现嗜睡、浅昏迷状态[6]
并发症
胃壁缺血:胃部扩张可能导致胃壁受压,血流受阻,从而引发胃壁缺血。
急性腹膜炎:胃壁若发生坏死、穿孔,则出现急性腹膜炎征象,表现为板状腹、剧烈腹痛。
胃穿孔:在极端情况下,急性胃扩张可能导致胃壁穿孔,使胃内容物泄漏到腹腔,引发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胃扭转:在某些情况下,胃部过度扩张可能导致胃扭转,进一步阻碍胃肠道通畅,加重病情。
休克:严重的急性胃扩张可能导致循环系统受损,引发休克。
就医
出现胃胀、胃痛、呕吐严重,应根据情况就诊于消化内科、普外科或急诊科。
您可以根据如下清单对症状、既往史、检查史、用药史进行回忆,以便准确快速回答医生问题,提高就诊效率。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急性胃扩张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果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普通外科
急性胃扩张,寻求手术治疗,可就诊普外科。
急诊科
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要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在前往医院之前,尽量整理一下自己的症状、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等信息,以便向医生详细描述。
如果有过敏史、患有其他疾病或正在服用的药物等信息,也应准备好。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腹胀、腹痛?具体位置在哪?什么情况会加重?
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还是咖啡色样物?
是否有尿少、停止排便的表现?
是否有口渴、烦躁不安的表现?
病史清单
你最近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如暴饮暴食、进食产气食物等。
你是否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肠道疾病、神经或肌肉疾病等?
你是否正在服用任何药物?
是否长期卧床?
诊断
急性胃扩张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医生还会考虑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急性胃炎、胃溃疡、急性胰腺炎等,以确保准确的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饮食过量或进食产气食物的情况。
患有胃肠道疾病、神经或肌肉疾病等可能影响胃部排空的病史。
服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
临床表现
可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
查体患者呈急性脱水貌,以左上腹为主的腹胀,有胃型,但无蠕动功能,局部压痛和振水音。
部分患者可出现典型的“巨胃窦症”,即在患者脐右偏上处出现局限性包块,外观隆起,触之光滑而有弹性,轻压痛,其右下界边缘较清楚,这是急性胃扩张所特有的重要特征。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
这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胃部的形状、位置和扩张程度。
在急性胃扩张的患者中,X线片可能显示胃部明显扩张,呈半圆形或梨形,有时可见液平面。胃扩张可能对邻近器官产生压迫,导致肺部受压或膈肌上移。
腹部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评估胃壁的厚度、血流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
在急性胃扩张患者中,超声检查可能显示胃部扩张、胃壁增厚、血流受阻等表现。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
通过口服对比剂,了解胃部的形态、功能和有无梗阻等情况。
口服少量钡剂可见钡剂沉至胃下极,低者可达盆腔内。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可以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肿瘤等。
在急性胃扩张患者中,内镜检查可能显示胃部扩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升高等血液浓缩表现。
电解质:可能出现低氯低钾性碱中毒。
肾功检测:尿素氮升高。
鉴别诊断
急性胃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胃部疼痛、胀痛、恶心和呕吐。
不同点:急性胃炎是由病原体感染、药物或酒精刺激等因素导致的胃黏膜炎症,一般不伴有排气排便停止,主要通过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鉴别。
胃溃疡
相似点:都可出现胃部疼痛、胀痛、恶心和呕吐。
不同点:胃溃疡是胃黏膜缺损,可能伴有周期性疼痛和进食后疼痛缓解,主要通过内镜检查鉴别。
急性胆囊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和呕吐。
不同点:急性胆囊炎的疼痛主要位于右上腹,与胃部疼痛的位置不同。主要通过腹部超声检查鉴别。
急性胰腺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和呕吐。
不同点:急性胰腺炎的疼痛主要位于中上腹,疼痛性质和部位与胃部疼痛不同。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腹部超声或CT检查等鉴别。
肠梗阻
相似点:都可出现胃部胀痛、恶心和呕吐。
不同点:胃肠梗阻常伴有便秘、腹胀等症状。主要通过腹部X线、腹部CT等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胃部压力,恢复胃的正常功能,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内科治疗
禁食
在病情稳定之前,应禁止患者进食,以降低胃的负担。
胃肠减压
通过胃管抽吸胃内积气和液体,缓解胃部压力[7-8]
适用于轻度到中度胃扩张患者。
注意事项:胃管插入过程要注意操作技巧,以免损伤黏膜。
促进胃排空
使用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以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
适用于轻度到中度胃扩张患者。
注意事项:药物使用需遵循医嘱,部分药物可能有副作用,如心悸、肌痉挛等。
调整电解质平衡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10%的葡萄糖溶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有尿时注意补钾,根据血生化检查调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禁食期间应采取静脉高营养。
抗休克治疗
若并发休克,应同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饱餐后发生的急性胃扩张,胃内容物无法吸出。
内科治疗8~12小时效果不理想。
有十二指肠机械性梗阻因素存在者。
合并胃壁坏死、胃穿孔、大量胃出血者。
全身状况恶化,出现休克者。
胃功能长期不能恢复,稍一进食即扩张潴留,需行空肠造瘘术者。
手术方法
胃壁切开术
在胃前壁做一纵形小切口,切开胃壁,将胃内容物清除,然后缝合胃壁切口。
胃壁内翻缝合术
术中若发现胃壁片状坏死和穿孔,可在清除胃内容物后,将胃壁坏死或穿孔部做内翻缝合。
胃部分切除术
如胃壁坏死范围广泛而病情允许时,可在彻底清除胃内容物、腹腔内食物残渣和渗出液后,施行胃部分切除术。
胃切除术
如出现胃壁广泛性坏死,则应行全胃切除。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开始少量进食,逐渐加量[9-10]
若病情重可先行胃造瘘及腹腔引流术,后期再作胃切除术。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若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者,应在清除胃内容物后,同时做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术后处理与其他胃部手术相同,进食不宜过早,逐渐增加食量。
若经胃肠减压,胃功能仍长期不恢复而无法进食时,可做空肠造瘘术以维持营养。
预后
急性胃扩张的预后因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就诊和治疗等多种因素而异。
治愈情况
对于轻度到中度的胃扩张,及时采取内科治疗,治愈概率相对较高。
对于严重胃扩张或有并发症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死亡率可高达60%,但积极治疗仍有可能改善预后。
若治疗不及时,可伴发胃功能受损、胃壁缺血、胃壁坏死、胃穿孔、胃扭转等,并可能导致休克、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日常
胃肠功能恢复早期的患者应进完全的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预防要避免暴饮暴食。
日常管理
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高热量食物。建议分餐制,每餐食量适中,每天进食4-6次。
慢吞慢咽: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大口大碗地吃。胃肠功能恢复早期的患者应进完全的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避免碳酸饮料: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以降低胃内气体产生。
增加运动:适当增加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帮助消化和排气。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以减轻胃部压力。
注意药物使用:避免长期滥用非处方药,如止痛药、消炎药等,以免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
随诊复查
患者在治疗后需定期进行复查,具体复查时间和项目应根据医生建议而定。
一般来说,可以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进行复查。
复查项目可能包括腹部超声、胃镜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以评估胃功能和治疗效果。
预防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进食高脂、高热量食物。
注意运动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长期滥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
如有胃部不适,及时就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于皆平,沈志祥,等. 实用消化病学. 科学出版社, 2017.
[2]
赵玉沛.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3]
冯晓源. 现代医学影像学:下册.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4]
潘国宗.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消化病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5.
[5]
林果为,王吉耀,等. 实用内科学: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6]
王秉松, 郭林现. 急性胃扩张临床诊治体会 [J] . 中原医刊, 2003, 30(17) : 35-35.
[7]
Shaikh O, Chilaka S, Reddy N, et al. Acute Massive Gastric Dilatation and Gastric Perforation as a Result of Closed-Loop Obstruction of the Stomach. Cureus. 2021 Feb 16;13(2):e13365.
[8]
Shaikh DH, Jyala A, Mehershahi S, et al. Acute Gastric Dilatation: A Cause for Concern. Case Rep Gastroenterol. 2021 Feb 12;15(1):171-177.
[9]
Jano F, Behr C, Almajali F,et al. Acute Gastric Dilatation Complicated by Necrosis and Perforation Following a Binge Eating Episode. Cureus. 2022 Nov 21;14(11):e31727.
[10]
Del Moral Martínez M, Martínez Tirado MDP, Diéguez Castillo C. Acute gastric dilatation after dietary violation. Rev Esp Enferm Dig. 2017 Dec;109(12):877.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6 12:0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