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
又称:
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
科室:
眼科、感染科、神经内科、皮肤性病科
概述
吞食猪带绦虫虫卵而引发的疾病
常寄生在脑、眼、皮下组织和肌肉,可有癫痫发作、视力下降、皮下结节等表现
人群普遍易感,以21~40岁青壮年多见
寄生部位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包括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囊虫病,又称囊尾蚴病、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为较常见的人兽共患病[1]
人常因吞食猪带绦虫虫卵而被感染。囊尾蚴可侵入人体各器官引起病变,其临床症状常因寄生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而异,其中以脑囊尾蚴病最为严重[2]
分类
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不同,囊尾蚴病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4]
脑囊尾蚴病
根据寄生部位和病理变化分为皮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隙型或颅底型及混合型,占囊尾蚴病总数的60%~90%。
眼囊尾蚴病
占囊尾蚴病的1.8%~15%,可寄生在眼内的任何部位。
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囊尾蚴多分布于躯干、头部及四肢,数量从几个到上千个不等。
发病情况
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在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我国囊尾蚴病分布广泛,其中以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发病率较高。
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以散发病例居多[1,5]
病因
致病原因
传染源
猪带绦虫病患者是囊虫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外源异体感染
摄入附有虫卵的蔬菜或瓜果后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自身体外感染
绦虫病患者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了手或食物,又经口感染。
自身体内感染
绦虫病患者因恶心、呕吐使小肠内绦虫孕节反流入胃,虫卵再经胃、十二指肠液消化作用,六钩蚴逸出而致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21~40岁青壮年多见。
发病机制
猪带绦虫卵通过食物或者水进入人体,它们在胃和十二指肠中孵化成六钩蚴,然后钻入肠黏膜,并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全身各组织器官。
在这个过程中,六钩蚴引起周围大量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造成大部分六钩蚴死亡,仅少量六钩蚴得以生存并发育成囊尾蚴。
囊尾蚴会寄生在皮下组织、肌肉、脑、眼等[6-7],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和破坏局部组织,甚至腔道梗阻。
症状
囊尾蚴会寄生在皮下组织、肌肉、脑、眼等部位,寄生部位不同其症状也不同[1-3]
主要症状
脑囊尾蚴病
最常见的症状为癫痫发作,可有意识丧失和全身抽动,也可见上腹部不适,发愣、双目不动、运动、感觉、意识、行为等不同程度的障碍。
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或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形成。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颈部活动时疼痛明显等脑膜炎表现。
眼囊尾蚴病
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结膜损害、虹膜炎、角膜炎等,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失明。
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多表现为皮下出现囊尾蚴结节,质地较硬有弹性,多无压痛。
其他症状
累及心脏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肌炎等。
累及脊髓,可引起肢体疼痛、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累及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咯血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出现头昏、头痛、视力障碍、发愣甚至是意识障碍等表现时,建议到神经内科就诊。
眼科
出现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畏光、流泪、失明等,建议眼科及时就诊。
皮肤科
皮下出现结节情况时,建议皮肤科及时就诊。
感染内科
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猪肉、生水情况下,出现头晕、头痛、视力下降、皮下结节等症状时,也可于感染内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全身抽动、意识丧失等,建议立即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有呕吐,可将呕吐物拍照留存,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癫痫症状?
是否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嗜睡等?
是否出现记忆减退、理解判断力下降?
是否出现肢体疼痛、瘫痪、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
是否有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畏光、流泪、失明等?
是否有皮下结节?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上述症状的?
病史清单
是否有食生猪肉等习惯?
是否去过牧区或接触过疫水?
既往是否有肠绦虫病病史?
既往是否在粪便中发现带状节片?
生活周围环境中是否有该类型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血液或脑脊液抗原抗体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寄生虫药物:阿苯达唑、吡喹酮。
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在流行区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猪肉、生水等。
去过疫区或接触过疫水。
既往有肠绦虫病病史。
既往曾在粪便中发现带状节片。
临床表现
囊尾蚴病的具体表现取决于其所侵犯的脏器。
脑囊尾蚴病:最常见癫痫发作,还可有恶心、呕吐、头痛、意识障碍等。
眼囊尾蚴病:可有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畏光、流泪等,严重者可出现失明。
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多表现为皮下结节,质地较硬有弹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比例多超过10%或更多。
便常规
粪便检查有时可以查见猪囊尾蚴。
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查
血清和脑脊液中囊虫抗原、抗体的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并可判断疾病的演变规律和观察药物的疗效。
囊尾蚴病患者可见血或脑脊液中囊虫抗原、抗体为阳性。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磁共振(MRI)检查
头颅CT可见脑内有多个、散在或集中的高密度、低密度或高低混合密度病灶,直径为0.5~1cm[8]
头颅MRI可见脑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病灶,有的囊内可见头节影,增强扫描出现环状强化。
超声检查
皮下超声检查:检查皮下囊尾蚴结节可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
眼部超声检查:可观察到眼部是否含有囊尾蚴[9]
其他检查
皮下结节活组织检查
若发现皮下结节内含囊液及头节的白色光滑的囊肿,即为囊尾蚴,可明确诊断。
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囊尾蚴病患者,行腰椎穿刺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蛋白含量增高,部分患者脑脊液中可找到幼虫。
检眼镜、裂隙灯
可用于观察眼部是否有囊尾蚴。
鉴别诊断
不同部位的囊尾蚴病需要与不同疾病进行鉴别,其鉴别诊断较复杂,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已明确诊断。
脑囊尾蚴病应与原发性癫痫、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疾病、神经性头痛等鉴别。
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应与皮脂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肺吸虫病皮下结节、神经纤维瘤等鉴别。
眼囊尾蚴病应与眼内肿瘤、眼内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需要根据囊尾蚴感染部位、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病原治疗
阿苯达唑
对皮下组织和肌肉、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目前已成为治疗重型脑囊尾蚴病的首选药物。
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头痛、低热,少数有视力障碍、癫痫等不良反应。
吡喹酮
吡喹酮可穿过囊尾蚴的囊壁,具有强烈杀死囊尾蚴的作用,其疗效比阿苯达唑强而迅速,但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严重。
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精神异常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偶见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对症治疗
消除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可选择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甘露醇等。
抗癫痫治疗
常用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卡马西平、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等。
手术治疗
脑囊尾蚴病
对于患有脑囊尾蚴病的患者,特别是当第三、第四脑室中的囊尾蚴只有一个时,可以通过手术直接切除。
眼囊尾蚴病
建议通过手术切除眼内的囊尾蚴。
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
若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数量较少且位置较表浅,可以选择手术摘除。
预后
治愈情况
囊尾蚴病的治愈情况因囊尾蚴侵入部位、患者病情等不同而有所差异。积极及时地接受治疗、遵医嘱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预后。
对于大多数囊尾蚴病患者,在及时治疗后,预后通常是良好的。
颅内感染严重,伴有痴呆和严重精神障碍的脑囊尾蚴病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出现治疗后仍存在痴呆和精神疾病等。
眼囊尾蚴病患者在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可以恢复正常视力,若经久不治,可导致失明。
危害性
囊尾蚴侵入脑部可能导致脑组织受损,引发头痛、癫痫发作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痴呆等。
囊尾蚴侵犯眼部,尤其是视网膜时,可能引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失明。
囊尾蚴寄生于皮肤和肌肉组织时,会引起皮下结节、肌肉痉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
不喝生水,生吃的水果蔬菜要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生活管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度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切熟食、水果与切生猪肉的刀具、砧板分开使用。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对流行地区的人群进行筛查,发现猪带绦虫病患者后进行彻底治疗。
及时发现患囊尾蚴病的猪,从根本上消除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不饮用生水,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10]
规范市场管理:防止含囊尾蚴的生猪肉流入市场,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加强粪便处理: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环境的风险。
改善生猪饲养方法:提高养殖场的卫生条件,降低病原体在家畜中的传播机会。
保护易感人群
在囊尾蚴病流行地区,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厕所简陋、粪便管理不当和散养猪较多的区域,加大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宇明,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
李兰娟,任红. 传染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李兰娟,王宇明. 感染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Dennis L. Kasper, Anthony S. Fauci. 哈里森感染病学. 胡必杰,译. 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5]
林果为,王吉耀,等. 实用内科学:上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6]
Pujari, Amar et al. “Cysticercosis in ophthalmology.” Survey of ophthalmology vol. 67,2 (2022): 544-569.
[7]
Garcia, Hector H et al. “Taenia solium Cysticercosis and Its Impact in Neurological Disease.”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vol. 33,3 e00085-19. 27 May. 2020.
[8]
毛德华,高升,李玉民.不同分型脑囊尾蚴病患者影像学特征.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5,27(5):513-516.
[9]
李舒茵, 史大鹏, 李建新, 等. 眼囊尾蚴病的B型超声诊断 [J] . 眼科研究, 2000, 18(1) : 72-74.
[10]
陈海宁, 张永年.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绦虫病、囊尾蚴病 [J] .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3,40( 02 ): 115-1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7 10:1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