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英文简称:
ALT
又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
所属项目:
肝功能、血液生化检查
科室:
消化内科
概述
速率法测定正常范围在0~40U/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肝细胞中,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
指标偏高与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心梗等有关
检查异常需要就诊消化内科,进一步行腹部超声、肝炎病毒、肝癌标志物等检查
定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
ALT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胞浆中。
正常情况下ALT血液中含量很低,当细胞受损时释放入血,导致血清酶活性升高。
肝细胞中ALT浓度比血液高约7000倍,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筛选和诊断,监测病情变化、治疗效果。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速率法(37℃):0~40U/L;
终点法(赖氏法):5~25卡门单位。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不同检测方法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异常情况
ALT指标偏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
还可见于肝内外胆汁淤积如胆石症,急性心梗、皮肌炎、肺梗死、脾梗死、休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1-4]
注意事项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需进行抽血,其结果易受运动、饮食等因素影响,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充分休息,放松心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过度劳累。
检查前一天建议清淡饮食,忌酒。
检查前需要空腹,采血前一天晚餐后(晚8点以后)至第二天上午采血前禁食。早晨抽血后再喝水、吃药。
检查中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一般使用静脉血。
如果静脉采血前曾经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需要告知采集人员,避开输液侧,在另一侧采集,以避免出现结果偏差。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注意不要按揉抽血部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可正常生活。
相关指标
ALT常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等共同用于肝胆疾病诊断,其正常范围如下[5-6]
指标名称简称参考范围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0~40U/L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0~50U/L
碱性磷酸酶ALP,AKP15~112U/L
胆碱酯酶ChE4900~11900IU/L
其中ALT和AS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
急性肝炎和轻型慢性肝炎:以ALT的升高为主,一般AST/ALT<1。
重型肝炎:一般AST/ALT>1。
肝硬化和肝癌:AST升高更加明显,AST/ALT>1,甚至>2。
酒精性肝病:AST升高明显,ALT可正常,AST/ALT>2,可伴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性肝炎:ALT、AST明显升高,同时γ-球蛋白或IgG≥1.5倍正常值上限。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一般来说,成人高于40 U/L为指标偏高(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主要见于肝脏疾病,还可见于胆石症、胆囊炎、休克、皮肌炎、肺梗死等疾病。
原因
常见疾病:肝脏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
其他情况:急性心梗、胆石症、胆囊炎、骨骼肌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胰腺炎、休克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危害
ALT偏高本身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其危害主要来自导致ALT升高的疾病。
如果是肝脏疾病,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乏力等消化道症状;如果为肝硬化、肝癌,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胆道疾病,如胆管炎,可出现黄疸、上腹不适、高热、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
就医建议
检查发现ALT偏高,无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就诊消化内科,医生会建议做腹部超声、其他肝功能检查,以明确病因。部分需要定期复查。
伴有食欲下降、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时,建议就诊消化内科。医生会进行腹部超声、肝功能、凝血功能、腹部CT、MRI、肝炎病毒、肝癌标志物等检查,明确病因及肝损伤程度。
ALT指标偏高达参考值上限的4~10倍,伴有心脏疼痛,或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可就诊心血管内科。
相关检查
医生会建议做血常规、免疫学检查、血生化了解凝血、肝功及病毒感染情况,还可进行影像学检查,了解肝胆病变及心血管损伤因素[7]
血常规
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存在贫血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系统病变。
免疫学检测
血清肿瘤标志物:如AFP(甲胎蛋白)、CA19-9、CA125等血清标志物检查,用于评估是否有肿瘤危险因素。
血生化检查
肝功能检查
检测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清蛋白/球蛋白(A/G)比值等,指标异常可提示肝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查,出现阳性可能患过病毒性肝炎,或曾接种相关疫苗。
心肌损伤标志物
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等。检查是否存在心肌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
在发生心肌梗死时会出现异常,用于确定诊断,并能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可进行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肝胆部位病变及肾脏病变。
可进行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检查了解是否存在心梗。
治疗
规范治疗有效时,ALT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ALT及其他肝功能指标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酒精性肝病
应立即戒酒。注意补充优质蛋白、积极锻炼。
可遵医嘱服用保肝、降酶、退黄功效的药物,如葡醛内酯、水飞蓟素、肌苷以及辅酶A等。必要时静脉输液治疗,如促肝细胞生长素、甘草酸类制剂等。
抗氧化药物治疗,如己酮可可碱、谷胱甘肽、维生素E等。
一般通过饮食、锻炼及药物调整,一般可恢复正常。但是对于终末期酒精性肝硬化者,可能需考虑肝移植或人工肝治疗[8]
肝硬化
肝硬化的治疗需要针对其原发疾病。一般包括戒酒、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并通过饮食和运动的调整,改善肝脏功能。
严重的肝硬化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
肝炎
肝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其病因和类型。对于病毒引起的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主导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丙型肝炎可通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对于药物或酒精引发的肝炎,应戒酒停药。
还可服用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葡醛内酯、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心肌梗死
对于急性心梗伴有心电图ST段抬高者,应短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如尿激酶、链激酶等)。可注射小剂量吗啡或杜冷丁以缓解疼痛。
必要时可直接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术[9]
治愈性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偏高提示有肝胆疾病,或心梗、皮肌炎、肺梗死等病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及治疗情况。
大部分患者在通过病因治疗、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可恢复到正常值。
如果为肝硬化、肝癌,其本身疾病很难治愈,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ALT水平可能会有波动,难以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日常
除病因治疗外,对于肝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调整饮食和改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ALT水平的恢复,具体如下:
饮食
长期饮酒者应立即戒酒。
少油、少脂、清淡饮食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助于疾病康复。
烹饪时加工要细,避免坚硬粗糙的食品,例如油炸类、坚果类食品;如有上消化道出血,严禁食用上述食品。
优质蛋白饮食:选择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腐脑、豆浆,牛奶及奶制品,各种瘦肉类。
生活管理
应注意健康的作息方式,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身体条件允许后,可进行规律运动,以散步、骑车、打太极拳为主。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可咨询医生
一般而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范围在0~40U/L,因此不存在偏低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前,王建中. 临床检验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丛玉隆.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
张秀明,黄宪章,曾方银,等. 临床生化检验诊断学: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5]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下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6]
王前,王建中.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消化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
[7]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8]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 酒精性肝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1):990-996.
[9]
Reed, Grant W., Jeffrey E. Rossi, and Christopher P. Cann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Lancet 389.10065 (2017): 197-210.
[10]
https://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2087247-overview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4 10:14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