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性心脏病
科室:
心血管内科
概述
由贫血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心脏问题
患者呈现乏力、心悸、气短、浅白或黯淡的皮肤、心率增快等表现
纠正贫血原因,提供输血补充、草酸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治疗手段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能改善心脏功能,预后较好;长期贫血心脏恢复较差
定义
贫血性心脏病的定义是指由贫血引起的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种疾患有贫血性心脏病的患者,由于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输氧能力下降,心脏需要加快跳动速度来满足全身组织的氧气需求。
主要为心脏及血管活动明显增强的症状及体征, 多表现为心动过速、动脉和毛细血管搏动增强及心脏射血量增加、心脏左右心室增大或心功能减退, 多种血流动力学杂音。慢性、严重的贫血甚至会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发生[1-2]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贫血性心脏病的具体发病数据,有文献报道,在全球范围内,贫血影响了16.2亿人,占总人口的24.8%,各人群患病率如下表所示。
人口群体贫血患病率(%)
学龄前儿童47.4
孕妇41.8
非孕妇30.2
学龄儿童25.4
老年人23.9
男性12.7
注:患病率指的是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新发病例和原有病例所占的比例。
不同贫血类型的发病情况
缺铁性贫血
最常见的贫血类型,至少占贫血总体发病的50%。
常见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婴幼儿、育龄期女性。
我国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9.1%,妊娠早、中、晚期的患病率分别为9.6%、19.8%、33.8%。
巨幼细胞贫血
多发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进食新鲜蔬菜、肉类较少的人群。
在我国,叶酸缺乏者多见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在欧美,多见维生素B12缺乏者和有内因子抗体者。
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青年人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欧美年发病率为(0.47~1.37)/10万,日本为(1.47~2.40)/10万,我国为0.74/10万。
注:发病率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年,特定人群中新病例所占的比例。
溶血性贫血
占全部贫血发病的5%左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
病因
主要为贫血导致的心脏病变。
致病原因
贫血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血红蛋白含量不足有关,导致身体的输氧能力下降。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用来携带氧气的蛋白质,负责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组织细胞。当血红蛋白含量不足时,心脏需要尽可能提高跳动速度,以满足组织对氧气的需求。长时间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心脏功能降低,出现心脏病症状。
诱发因素
贫血性心脏病的诱发因素主要与加重贫血症状的因素有关。
大量失血:外伤、手术、胃肠道溃疡等导致的大量失血会加重贫血症状,增加心脏负担,诱发贫血性心脏病。
长期使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进而引起出血、加重贫血症状。
营养素摄入不足:缺铁、缺叶酸、缺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导致贫血症状加重、诱发贫血性心脏病。
感染: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加重红细胞破坏,导致贫血症状恶化。
严重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可能导致贫血加剧,诱发或加重贫血性心脏病。
症状
贫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症状主要和贫血症状以及心脏问题症状相关。
主要症状
乏力:患者可能感到四肢无力、倦怠,持续时间较长,体力活动可加重乏力感。
心悸:心跳加快,尤其是在进行轻度至中度的活动时,患者可能感到心跳明显增快。
气短:呼吸急促,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可能有喘息的感觉。
浅白或黯淡的皮肤:贫血导致皮肤血流减少,从而使得皮肤无活力。
头晕:由于氧气供给不足,患者可能感到头晕,特别是站立或运动时。
心前区疼痛:心脏承受更多负担时,可能会出现被压迫感或胸闷。
并发症
贫血性心脏病可能导致以下并发症:
心力衰竭
由于心脏需要泵送更多的血液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长期贫血导致心脏无法承受这种负担,从而发展为心力衰竭。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浮肿(尤其是脚踝和腿部)、乏力、心悸等。
心律失常
心脏负担过重和缺氧可能触发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率过快)或心动过缓(心率过慢)。症状包括心悸、晕厥、头晕等。
心肌肥厚和心脏扩大
持续的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心脏壁增厚(心肌肥厚)或心脏腔扩张。这些变化会降低心脏泵血能力,加重心力衰竭的风险。
肺动脉高压
长期贫血可能导致肺动脉收缩和管壁增厚,使肺动脉内压力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严重时可引发右心功能不全,表现为肝区疼痛、腹水积聚、下肢水肿等。
心肌缺血
贫血性心脏病可能影响冠状动脉供血,导致心肌缺氧。症状表现为胸痛、心绞痛等[3-6]
就医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
血液科
确诊为贫血性心脏病后,可能需要前往血液科就诊解决贫血问题。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未经医生许可,切勿滥用药物,以免影响相关检查,干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心慌心悸的症状?
这些症状发作频率如何,每天都有吗?
运动后会加重吗?还有其他症状加重的诱因吗?
还有哪些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或食物过敏?
是否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
近期在服用哪些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血生化
心肌酶检查
尿常规
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等)
超声心动图
心导管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心脏磁共振
胸部X线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
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依普利酮
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
强心药物:毛花苷丙 、地高辛、米力农
硝酸酯类药物:硝普钠、硝酸甘油
抗凝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诊断
诊断主要需要为确定心脏病变存在及病因为贫血。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贫血病史。
临床表现
有贫血病史或贫血症状(乏力、疲劳、气短等)。
有心脏病症状(心悸、胸闷、胸痛等)
交感神经紧张症状,例如出汗、心动过速;
肿胀、水肿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家族有遗传性贫血或心脏病患病历史。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检测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初步判断贫血类型和严重程度。
异常表现可能包括低红细胞计数、低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浓度异常等。
血生化检查
检测铁水平、叶酸、维生素B12等与贫血相关的生化指标,了解贫血原因。
异常表现可能包括低铁水平、低叶酸或低维生素B12水平等。
心电图
检查心脏电生理活动,评估心脏病表现。
异常表现可能包括心率失常、心室肥厚、心肌缺氧等。
心脏超声
评估心脏结构、功能以及心室充盈情况,帮助确诊心脏病。异常表现可能包括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心室壁运动异常等。
胸部X光
评估心脏大小和肺部情况。异常表现可能包括心脏增大、肺动脉扩张等。
鉴别诊断
心肌病
心肌病表现为心脏功能障碍,特别是扩张型心肌病,与贫血性心脏病症状类似。与贫血性心脏病的不同点在于心肌病患者无贫血病史、贫血症状。鉴别方法是通过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心脏功能、结构,以及通过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水平,以便确认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心病表现为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与贫血性心脏病相似的是,冠心病患者也可能有心脏负荷增加的症状。
不同点在于冠心病的胸痛通常为压迫性、持续性且伴有背部、上臂放射痛等症状。鉴别方法是进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确认诊断。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与贫血性心脏病类似。
不同点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伴有甲状腺肿大、多汗、体重减轻等症状。鉴别方法是通过检测血清甲状腺功能相关激素(如TSH、T3、T4等)来明确诊断。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因长期持续的肺部疾病导致右心功能障碍(肺心病),出现心悸、气短、肺部症状等。
与贫血性心脏病的不同点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以及相关症状如咳嗽、喘息等。鉴别方法是进行心脏超声、胸部X光、肺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纠正贫血、改善心脏功能。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个体化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肝、红肉、含铁糖浆、蛋、绿叶蔬菜等。
保持适量运动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运动,以改善心脏功能和贫血症状。
药物治疗
补铁治疗
补铁药物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适应证为缺铁性贫血。
注意事项为:服用亚铁剂时,避免与抗酸药、钙等制剂同服,以免影响吸收;叶酸与维生素B12可以改善红细胞生成,适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叶酸缺乏性贫血。
治疗其他相关病因
例如处理慢性炎症、慢性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贫血发生。具体治疗方法需针对不同疾病制定。
心衰治疗
可以改善心肌功能、降低心脏负荷。
常用的药物有利尿剂(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硝酸异山梨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等。
同时,对于贫血性心脏病患者来说,使用洋地黄类强心剂需要格外小心,因为长期缺氧的心肌对这类药物非常敏感,容易发生药物中毒。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较小剂量,并选择作用强度适中的地高辛,不可随意增加剂量。只要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改善,就应停止使用。
输血治疗
输血
输血是治疗贫血性心脏病的最主要方法。
输血种类
输血通常使用浓缩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具有高浓度、高纯度的特点,可以有效纠正贫血性心脏病的病因,并且不会增加血容量。因此,临床常用浓缩红细胞进行治疗。
输血方法
为了减轻心脏的负担,通常采用少量多次的输血方式。
每次输注3~5ml/kg[7-10]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贫血性心脏病吃什么药
贫血性心脏病需要服用的药物类型,要根据贫血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贫血性心脏病是指过度贫血引起的心功能不全,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检查,如果是缺乏铁元素、叶酸或维生素B12所引起,就要及时的补充。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需要少量多次的输血或者输入浓缩红细胞悬液。同时也需要配合使用强心甙药物,比如地高辛、洋地黄等。
贫血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疾病期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日常饮食也需要多注意,避免过度节食的不良习惯。具体诊治需遵医嘱。
预后
预后因病变程度及病因而定。
治愈情况
贫血性心脏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贫血的原因、治疗效果、合并症等。
病因可治疗及时发现并治疗贫血和心脏病,预后可能相对较好。
然而,如未得到有效控制或病因不可控,贫血性心脏病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危害性
持续的贫血性心脏病可能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心功能不全。
缺氧加重,可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病症状。
严重贫血性心脏病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降低,存活率降低。
日常
日常以补充营养,避免危险因素为主。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持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
如有缺血性贫血,需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禽蛋、鱼虾等,以纠正缺铁性贫血。
确保摄入足够的叶酸和维生素B12,如绿色蔬菜、全谷杂粮等。
适当限制盐分摄入,以降低心脏负担。
生活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加重心脏负担。
戒烟戒酒,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检查,密切关注病情进展。
康复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体能锻炼,如慢走、慢跑、瑜伽等。
避免过度体力活动,尤其在病情较重或并发心力衰竭时。
跟随康复训练计划,逐渐增加锻炼强度,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治疗过程保持信心。
在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帮助下,学会应对贫血性心脏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减轻恐慌、紧张等。
结交朋友、参加社交活动,以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注意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病情恶化的迹象,如四肢无力、疲劳、气短、胸痛等。
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掌握病情变化。
与医生、家人密切沟通,共同制定治疗及康复计划。
预防
保持均衡饮食:确保营养充足,特别是摄取足够的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贫血相关的营养素。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进行治疗;同时预防及时发现患有其他心脏疾病的风险。
平时锻炼身体: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保持良好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产生负担。
对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等,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控制和治疗,以降低发生贫血性心脏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 实用内科学:上册[M]. 1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高润霖.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血管病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4]
刘春霞,王金燕,吴红花.贫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10):1204-1206.
[5]
冯云,杜香洲.贫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0):108-109.
[6]
邵兴龙.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发作的临床特征[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4):191.
[7]
Oster HS,Benderly M,Hoffman M,et al. Mortality in heart failure with Worsening Anemia: A national study[J].The Israel MedicalAssociation journal: IMAJ,2013,15(7):368-72.
[8]
王谷云,吴巨峰,姚红霞.贫血与贫血性心脏病心衰发作的临床特征[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7(S1):131.
[9]
王谷云,吴巨峰,姚红霞.贫血性心脏病心衰发作的临床特征[J].海南医学,2011,22(03):68-69.
[10]
杨月欣,葛可佑.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6 14:31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