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补天灵片具有补肾壮阳、填精益髓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导致的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等情况。
本品为糖衣片,初入口感觉甜,糖衣化去后显黑褐色,味道苦涩,微有麻舌感[1]。
适应证
本品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导致的阳痿早泄、腰膝酸软、遗精、一动就出汗、怕冷、手脚凉,精神疲惫、身体乏力等表现。
其主要成分包括淫羊藿、狗鞭、仙茅、羊鞭、韭菜子、锁阳、驴鞭、海龙、牛鞭、牛膝、鹿茸、补骨脂、肉桂、貂鞭、枸杞子、红参、蛇床子[1-2]。
作用分析
中医的肾不等同于腰部实体的肾脏,它可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
阳是中医的基本概念之一,阳不足的典型表现为怕冷、虚弱、功能抑制等。
肾阳不足是人体一种失衡的状态,可表现为阳痿早泄、腰膝酸软、遗精、一动就出汗、怕冷、手脚凉、精神疲惫、身体乏力等。
本品可补肾壮阳,同时还能填精益髓,即补充人体的物质、能量,进而从根本上缓解以上不适症状。
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以上症状,比如外伤、肾阴不足也可导致腰膝酸软等,则不宜用本品治疗。
总之,需综合判断确定为肾阳不足,才适合用本品治疗,不明确时建议咨询中医医生或中药师[3-5]。
药物联用
目前尚无关于本品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权威资料,如果在使用本品期间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法。
用前必读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过敏体质、阴虚火旺者慎用。
禁用情况
明确对本品过敏者,禁止服用。
慎用情况
孕妇、过敏体质、阴虚火旺者,使用本品需谨慎,原因如下[1]。
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时期,不宜使用本品,以防影响胎儿。
过敏体质者,或许未明确一定对本品过敏,但使用本品发生过敏的概率高于普通人。
阴虚火旺的人群,常有津液、血不足等情况,本品性质偏温燥,可能会进一步损耗津液等而引发或加重不适症状。
特殊人群
哺乳期女性、儿童、高龄人群属于特殊人群,使用本品需格外注意。
哺乳期女性的身体特殊,是否可使用本品、如何使用建议咨询医生。
儿童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且用药时必须有成人监护。
高龄人群常体弱且容易伴有基础病,可能会对补虚药物不耐受,如需使用本品,建议遵从医生的指导。
配伍禁忌
目前没有权威资料说明本品与其他药物存在配伍禁忌。
然而由于本品具有补虚功效,一般不与治疗感冒的药物同时服用。因为中医认为,感冒药有一定向外散的作用,而本品属于向内补的药物,同服可能会互相抵消效果或加重病情。
需要提醒的是,本品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为避免药物之间发生不良反应,建议用药前咨询医生。
用法用量
本品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后才可购买,并需要遵医嘱用药。
剂型规格
本品为片剂,常见包装有一盒24片、48片、36片、48片、80片、120片等。
具体用法
本品需口服,一般饭前、饭后服用均可,具体可遵医嘱用药。
用法
一般用温水送服,服药与进食需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用量
1次4片,1天2次[1]。
用后必读
服药后需密切观察,发现不适建议尽快停药,如果情况严重还需及时就医。
不良反应
药品说明书提到,本品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然而,由于本品有补虚作用,如果不遵医嘱或不按说明书服药,也可能出现发热、烦躁等不适。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建议尽快停药,部分患者注意休息,症状会自行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请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药物漏用
本品一般每天服用2次,如果出现漏服,想起时距下次服药时间大于用药间隔的一半,可及时补服;如果想起时距下次服药时间已不足用药间隔的一半,就不必补服了,下次按时、按量服药即可,绝不可以一次服用双倍药量。
举例:患者本应每天早晚8点各服药一次,如果患者早8点忘记服药,在下午2点前想起,则可以补服,如果在下午2点之后想起,则无需补服,在晚上8点正常服用即可。
药物过量
目前没有关于本品用药过量的权威资料。
如果不慎服用过量,应立即停药,并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与排出,同时密切观察,如果身体出现任何不适症状,还需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病情好转、出现不适或药效不佳,一般需要停药,具体可咨询医生。
如果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已缓解,那么可遵医嘱适时停药。
如果在服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需立刻停药并及时就医。
如果没有其他不适,但遵医嘱足疗程用药后,原有症状没有缓解或出现加重,建议停药,并及时与医生沟通,确定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服用本品期间,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如生鱼片、油炸食品等,其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6-8]。
本品需密封保存,注意防潮,药物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请将本品放置在儿童取不到的地方。
不宜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1]
补天灵片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Z21020370、Z21020097).
[2]
彭成,黄正明.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
[3]
郑洪新, 杨柱. 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4]
李灿东, 方朝义. 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5]
张伯礼,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6]
钟赣生,杨柏灿. 中药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7]
张廷模. 临床中药学[M]. 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8]
喻维新,赵汉臣. 药师手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5 19:19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