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万古霉素属于糖肽类抗生素,是从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获得。临床上通常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所致的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败血症等。
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以下情况的治疗:
严重感染,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及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致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
青霉素过敏或经其他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治疗无效的革兰阳性菌感染。
药理作用
本品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溶解,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药物联用
万古霉素可与甲硝唑、氨曲南等联用,用作致病原未明确时的腹腔感染经验性治疗,疗效较佳。
万古霉素可与头孢哌酮等第三代头孢菌素联用,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抗菌作用。
万古霉素可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碳青霉烯类用于治疗梭菌气性坏疽和肌坏死。
其他用途
据广东省药学会发布的《超药品说明书用药(2022年版)》,除了前面所描述的适应证以外,万古霉素的口服溶液还可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该用法虽然没有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但是该用法是在结合了临床研究数据、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后制定的用药方案。医生会在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后予以使用。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万古霉素疗程一般不超过几天?
万古霉素疗程通常为7~14天,但具体情况因患者病情有所差异。
如果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艰难梭菌感染导致的皮肤感染、肺炎等,用药后48~72小时就可以观察到疗效,表现为体温、中性粒细胞降至正常值等。若症状持续好转,结合病原学检查,即皮肤分泌物、痰液等未再检测到致病菌,7~14天内可以停药。
如果是MRSA、草绿色链球菌等导致的心内膜炎,因复发几率高,需要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彻底杀灭细菌,在症状好转、无致病菌的基础上,疗程一般要超过21天。
万古霉素为什么被叫做最后一道防线?
万古霉素对耐药革兰氏阳性菌疗效显著,主要用于阳性菌耐药的严重感染,因此被称作最后一道防线。
因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较为典型的就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RSA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心内膜炎、菌血症等多种感染,且通常较为严重。在青霉素、头孢等常规抗菌药无效的情况下,万古霉素抗菌作用显著,大大提升了治愈率。
然而,目前也出现了万古霉素耐药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因此,万古霉素并不是万能的,具体治疗方案还需要以病原学检查的结果为准。
用前必读
对本品或其他糖肽类抗生素过敏的人群禁止使用。新生儿、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禁用情况
对本品或其他糖肽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
因糖肽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耳聋及其他耳聋患者禁用。
慎用情况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孕妇慎用。
哺乳期女性慎用。
老年患者慎用。
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应谨慎使用。
特殊人群
孕妇
关于孕妇是否使用万古霉素的安全性研究数据较少,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
所以必要时可在医生权衡后,利大于弊时谨慎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口服安全性高于注射给药。
哺乳期女性
万古霉素能进入母乳,因此可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通常不推荐使用。
若医生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有使用的必要,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儿童
儿童使用万古霉素时需考虑该药存在肾毒性、耳毒性等不良作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服药时必须有成人监护。
老人
老年人多数存在肾功能下降的情况,在用药前医生会对肾功能进行评估,并根据肾功能结果给予合适的剂量。
其他肾功能不全人群
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人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调整用药剂量,并在治疗期间进行连续的肾功能监测。
相互作用
万古霉素与某些药物一起使用时,会彼此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以下举例说明,具体可咨询医生的意见。
具有肾毒性或耳毒性的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强效利尿剂(如呋塞米)、抗肿瘤药(如顺铂)、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等多种药物,这些药物与万古霉素联用时,肾毒性和耳毒性的风险明显增加,易出现肾功能受损、听力减退等现象。
碱性药物:万古霉素适宜的pH值为3~5,与氨茶碱、苯巴比妥钠以及碱性溶液等联用时,易产生沉淀。
二甲双胍:两者联用时万古霉素会干预二甲双胍的代谢,使二甲双胍在体内蓄积,血药浓度升高,进一步降低血糖,进而引起低血糖发生。
琥珀酰胆碱:两者联用时会增强该药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华法林:与万古霉素合用时,血浆凝固时间延长,增加出血的风险。
麻醉药:如七氟烷等,两者联合使用可使输液相关过敏风险升高,引起血压降低、红斑等症状。
其他:赛克力嗪等抗组胺药、吩噻嗪类等抗精神病药以及曲美苄胺等与万古霉素合用时,可能会掩盖耳鸣、头晕、眩晕等万古霉素引起的耳毒性症状。
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万古霉素前务必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用法用量
万古霉素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后才可购买,并需要遵医嘱用药。
剂型规格
粉针剂:0.5g/瓶;1.0g/瓶。
药物外观呈白色或乳白色的粉末或疏松块状物。
具体用法
用法
静脉滴注
使用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将溶液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缓慢静脉滴注给药。
每次静滴时间一般不少于60分钟。
本品禁止肌肉注射。
口服
用蒸馏水稀释后饮用。
此种用法仅在艰难梭菌引起腹泻的情况下使用。
用量
以下介绍的是万古霉素的常用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会酌情进行调整,具体使用剂量可遵医嘱。
治疗全身性感染
成人:
肾功能正常:每日常用静脉滴注剂量为2g,可分为每6小时用药0.5g或每12小时用药1g。医生还会根据年龄、体重等情况适当调整每日的用药剂量。
肾功能减退和老年患者:首次冲击剂量0.75~1g后,医生会根据肌酐清除率进行适当减量(具体可参考下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根据血药浓度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肌酐清除率(mL/min) | 用量 |
---|
50~80 | 每12小时用药1g |
10~50 | 每1~4日用药1g |
<10 | 每4~7日用药1g |
儿童:
年龄大于1个月:一次10mg/kg,每6小时静滴一次;或20mg/kg,每12小时静滴一次。
年龄小于1个月:初次使用剂量一般为15mg/kg,以后为10mg/kg。出生一周的新生儿,每12小时给药一次。一周后至一月大者,每8小时一次。用药过程中,医生也会密切监测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
治疗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成人:一次125~500mg,每6小时用药1次,疗程5~10日。
儿童:一次10mg/kg,每6小时用药1次,疗程5~10日。
用后必读
如果用药后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皮肤潮红、听力减退等症状,应停药并尽快就医。
起效时间
本品通常在静脉滴注结束后就可以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在滴注时药物已经开始起效,一般在首次使用48~72小时后症状能够得到改善。
维持时间
本品的药效维持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数据,一般每日用药2~4次,遵医嘱用药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本品在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中的代谢速度减慢,药物维持时间会有所延长。
不良反应
表现
早期的制剂中有较多杂质,耳、肾毒性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目前使用的制剂较纯,不良反应尤其是发生肾毒性的情况明显减少。
使用本品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不良反应:
休克、过敏样症状:如呼吸困难、全身潮红、浮肿等。
泌尿系统:如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等重要的肾功能损害。
血液系统: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无粒细胞血症、血小板减少等。
皮肤:如皮肤黏膜综合征(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症(Lyell综合征)、脱落性皮炎等。
神经系统:如眩晕、耳鸣、听力低下。
消化系统:如伪膜性大肠炎、肝功能损害、黄疸等。
“红人综合征”的发生率较低,多见于快速大剂量静脉滴注时,患者会出现极度皮肤潮红、红斑、荨麻疹、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等症状。
处理方式
若症状轻微,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果症状持续且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给予对症处理。如针对水样腹泻,给予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针对皮疹,使用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
若出现呼吸困难、红人综合征、脱落性皮炎等,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生帮助。
药物漏用
静脉滴注用药需要住院使用,一般不会出现漏用的情况。
口服用药时,一旦发现漏用按照原剂量补服即可,并顺延下次用药时间。切记不要一次使用双倍剂量,以免引起毒性反应。
药物过量
药物过量时,患者会表现为少尿、蛋白尿或血尿等肾功能受损或耳鸣、高音性耳聋等听力损伤。
医生会密切监测心跳、血压和24小时尿量等指标,予卧床、静养、低蛋白饮食等支持治疗,同时对急性肾功能严重受损者进行血液透析。
药物停用
用药期间,若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立即停药。
寒战、发热、瘙痒等过敏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
发生红人综合征,表现为脸部及上半身红斑或皮疹、低血压甚至休克等症状。
出现耳鸣或耳部饱胀感、听力减退甚至缺失等。
出现少尿、蛋白尿、血尿等或者肾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肌酸酐升高等情况。
静脉滴注时,输液部位出现剧烈疼痛、红肿、皮温升高等。
腹痛、腹泻且大便带血等。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药物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药物贮存
遮光、密闭和阴凉处(20℃以下)保存。若制备成溶液后暂不使用,需存放于冰箱。
药物应放置于儿童不容易接触到的位置。
其他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在用药的同时,还需做好感染部位的清洁。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一般于首次给药后48小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延长至72小时。
为降低“红人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药物应缓慢滴注,给药时间不得少于60分钟。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41(6):409-446.
[3]
S. C. 斯威曼,编. 李大奎,金有豫等,译.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4]
杨宝峰,陈建国. 药理学. 人民卫出版社,2018.
[5]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国药准字H20140174、H20033366、H20084268等).
[6]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国药准字H13020286、H20057443等).
[7]
陈志强,杨关林.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8]
熊方武,余传隆,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化学药卷(上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9]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剂量专家组.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剂量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 11 ): 641-646.
[10]
Mühlberg E, Umstätter F, et al. Renaissance of vancomycin: approaches for breaking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Can J Microbiol. 2020 Jan;66(1):11-16.
[11]
Burns AN, Goldman JL. A Moving Target-Vancomycin Therapeutic Monitoring. J Pediatric Infect Dis Soc. 2020 Sep 17;9(4):474-47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30 14:1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