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健脾胃颗粒
[shēn líng jiàn pǐ wèi kē lì]
类型:
中成药非医保OTC乙类
禁忌:
过敏禁用,孕妇禁用,糖尿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感冒发热禁用,慢性病慎用
功效作用
参苓健脾胃颗粒具有补脾益胃、利湿止泻的功效,可治疗饮食不消、或泻或吐、乏力等情况。
本品为浅棕黄色颗粒,气味芳香,味道甜[1]
适应证
本品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体乏力。
其主要成分为北沙参、山药(炒)、薏苡仁(炒)、茯苓、砂仁(盐炙)、扁豆(炒)、甘草、陈皮、白术、莲子[1-3]
作用分析
中医的“脾”不等同于人体的免疫器官——脾脏,而是一个与消化、吸收、血运行都密切相关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承载与初步消化食物。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时,人可能会出现消化功能异常,如饮食不消、或泻或吐等,同时还会导致血运行失常、全身营养供给不足,进而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体乏力。
本品可通过补脾益胃、利湿止泻缓解消化不适,并改善全身症状,有助于人体恢复健康[4-6]
药物联用
目前尚无关于本品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权威资料,如果在使用本品期间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听从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法。
用前必读
过敏者、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热人群、慢性病患者等人群需慎用。
禁用情况
对参苓健脾胃颗粒过敏者,禁止服用。
孕妇禁用。
糖尿病患者禁用[1]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
感冒发热人群不宜服用。
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湿热中阻所致纳呆(没有食欲,食量减少)、泄泻、呕吐等情况,不属于本品适应证,不宜使用本品[1,3]
特殊人群
哺乳期女性、儿童、老年人属于特殊人群,使用本品需格外注意。
哺乳期女性的身体处于特殊时期,是否可使用本品、如何使用建议咨询医生。
儿童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且用药时必须有成人监护。
老年人常体弱且容易伴有基础病,可能会对很多药物不耐受,如需使用本品,建议遵从医生的指导。
配伍禁忌
本品含有北沙参、甘草,不宜与藜芦、海藻、大戟、芫花、甘遂及其制剂合用,比如三七血伤宁胶囊含有藜芦,舟车丸中含有甘遂、大戟、芫花,它们都不适合与本品同用[7-9]
本品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为避免药物之间发生不良反应,建议用药前咨询医生。
用法用量
本品为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较高,一般无需医师或药师的指导就可以购买和使用,使用前需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剂型规格
本品为颗粒剂,通常每袋装10克、5克,每盒有8袋、10袋、12袋、14袋、22袋等多种包装。
具体用法
本品需口服,建议饭前服用,服药与进食需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用法
一般用开水冲泡后,放至适宜温度服用即可。
用量
每袋装10克:1次10克(1袋),1天2次。
每袋装5克:1次5克(1袋),1天2次[1]
用后必读
服药后需密切观察,发现不适建议尽快停药; 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不良反应
药品说明书提到,本品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建议尽快停药,必要时需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药物漏用
本品需每天服用2次,如果出现漏服,想起时距下次服药时间大于用药间隔的一半,可及时补服;如果想起时距下次服药时间已不足用药间隔的一半,就不必补服了,下次按时、按量服药即可,绝不可以一次服用双倍药量。
举例:患者本应每天早晚8点各服药一次,如果患者早8点忘记服药,在下午2点前想起,则可以补服,如果在下午2点之后想起,则无需补服,于晚上8点正常服药即可。
药物过量
目前没有关于本品用药过量的权威资料。
如果不慎服用过量,应停止继续服用本品,并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与排出,同时密切观察,如果身体出现其他不适,还需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病情好转、出现不适或药效不佳,一般需要停药,具体可咨询医生。
如果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已缓解,那么可适时停药。
如果在服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需立刻停药并及时就医。
如果没有其他不适,但持续用药2周后,原有症状没有缓解或出现加重,建议停药,并及时与医生沟通,确定是否需调整治疗方案[1]
注意事项
服用本品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如辣椒、冰激凌、炸鸡等,其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1,10]
忌恼怒、忧郁、劳累过度,保持心情舒畅。
本品需密封保存,注意防潮。
药物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请将本品放置在儿童取不到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参苓健脾胃颗粒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Z53020789、Z53021496、Z20083412等).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4]
郑洪新, 杨柱. 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5]
李灿东, 方朝义. 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6]
张伯礼,吴勉华. 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7]
钟赣生,杨柏灿. 中药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8]
张廷模. 临床中药学[M]. 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9]
彭成,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10]
喻维新,赵汉臣. 药师手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6 20:0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