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中成药中。本品还可用于保健食品
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中药介绍
地骨皮(Chinese Wolfberry Root-bark)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阴虚引起的发热,热如从骨头散发、夜间睡时流汗、醒来汗止等症状,肺火郁结引起的肺热咳嗽、咯血、流鼻血等疾病[1-2]。
主要药性
味甘,性寒。归肺、肝、肾经[1]。
产地选材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以块大、肉厚、色黄者为佳[3]。
性状特征
干燥根皮为短小的筒状或槽状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厘米,宽0.6~1.5厘米,厚约3毫米。
外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错杂的纵裂纹,易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较平坦,有细纵纹。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黄色,内层灰白色。气微臭,味微甘。
以块大、肉厚、无木心与杂质者为佳[4]。
储存方法
放置在干燥的地方,注意防潮[4]。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珍珠囊》:“解骨蒸肌热,消渴,风湿痹,坚筋骨,凉血。”
《汤液本草》:“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3]”
功效作用
治疗功效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1]。
主治病证
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1]。
作用分析
凉血除蒸
地骨皮味甘性寒而清润,具有清热除蒸的功效,能够治疗阴虚引起的身体发热,感觉热像是从骨头透发,夜晚睡觉不自觉出汗,醒后汗止等病症。
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治疗因血热导致的出血,如流鼻血、咯血等病症。
清肺降火
地骨皮具有清肺降火的功效,能够治疗肺火郁结或肝火犯肺所致的疾病,症见咳嗽气喘、唇干口燥、烦躁口渴想要喝水等[3-5]。
临床应用
阴虚发热
治阴虚内热、身体发热,热像是从骨头透发、夜晚睡觉不自觉出汗,醒后汗止等病症,可单用,或与知母、鳖甲、银柴胡等同用。
肺热咳嗽
常与桑白皮、甘草同用。
血热出血
治血热导致的吐血、流鼻血、咯血等出血,可与大蓟、仙鹤草、侧柏叶等同用[5]。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地骨皮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降血糖等作用[3]。
使用方法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6]。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7]。
地骨皮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地骨皮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15克。
外用时,可取适量地骨皮煎汁漱口、擦洗患处,也可研成细末撒于患处或调制后敷于患处。
服药与进食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食物的消化[8-9]。
炮制方法
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4]。
常见配伍
地骨皮配白薇
地骨皮长于清热凉血,善治有汗之骨蒸,白薇泄热益阴,善于清解营分之热。
二药配伍,增强滋阴凉血除蒸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发热,阴虚发热,症见发热像潮水一样规律,午后发热等。
地骨皮配胡黄连
地骨皮能除肝肾虚火,除藏伏于人体内的热;胡黄连能退热,消除小儿疳积产生的热。
二药配用,退虚热的功效明显加强,适用于阴虚发热、手足心和心胸部自觉发热,犹如热自骨中向外透发、小儿疳积发热等病症。
地骨皮配大青叶
地骨皮善清泄肺热;大青叶善清心胃实火。
二药配伍,增强清热解毒、泻火退热的功效,适用于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地骨皮配白茅根
地骨皮尤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白茅根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二药配伍,增强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吐血、尿血等病症[3]。
组成方剂
泻白散
药物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
功能与主治:清泻肺热,止咳平喘。适用于肺热喘咳证,症见气喘咳嗽、皮肤在下午三至五时发热、舌红苔黄。
清骨散
药物组成: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虚热,退骨蒸。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症见发热像潮水一样规律,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脸颊红,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
清心莲子饮
药物组成: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炙甘草、石莲肉、白茯苓、炙黄芪、人参。
功能与主治: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适用于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证,症见晚上睡觉时出现精液外泄、排尿时出现尿液混浊,每次劳累时,女性阴道不规则出血;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等。
秦艽鳖甲散
药物组成:柴胡、鳖甲、地骨皮、秦艽、当归、知母、青蒿、乌梅。
功能与主治:滋阴养血,清热除蒸。适用于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的风劳病,症见骨蒸潮热、夜间睡觉流汗,醒来汗止、肌肉消瘦、唇红、脸颊红、口干咽燥、每天下午按时发热、咳嗽、困倦、舌红少苔[3]。
制成中成药
小儿感冒茶(颗粒、口服液)
药物组成:广藿香、连翘、菊花、薄荷、大青叶、板蓝根、地骨皮、白薇、石膏、地黄。
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
小儿麻甘颗粒
药物组成:麻黄、石膏、苦杏仁、紫苏子、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功能与主治:平喘止咳,利咽祛痰。用于小儿风热犯肺所致的肺炎喘嗽,症见发热微汗、咳嗽痰稠、呼吸急促、口渴想喝水。
消风止痒颗粒
药物组成:荆芥、防风、苍术(炒)、蝉蜕、石膏、木通、地骨皮、亚麻子、当归、地黄、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除湿,消风止痒。用于风湿热邪蕴阻肌肤所致的湿疮、风瘙痒、小儿瘾疹,症见皮肤丘疹、水疱、抓痕、血痂,或见梭形或纺锤形水肿性风团,中央出现小水疱,瘙痒剧烈[3]。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地骨皮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地骨皮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脾虚便溏、外感风寒发热者慎用地骨皮,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脾虚腹泻、外感风寒发热者慎用。
有地骨皮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8,10]。
鉴别用药
地骨皮与牡丹皮
两药均具退虚热、凉血热的功效,都用于治疗骨蒸潮热、盗汗等,血热导致的吐血、咳血、经前发热等病症。
地骨皮味甘性寒而清润,擅长治疗阴虚所致的出汗、骨蒸潮热的情况。此外,地骨皮又能清肺降火,益阴生津,是治疗肺热咳嗽、内热消渴的常用药物。
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辛散清透,善治热病伤阴,夜热早凉。只要是阴虚、血热所致,症见发热像潮水一样规律、骨蒸潮热、双手心发热、双足发热、心胸烦热,有汗或无汗均可以使用。
牡丹皮又擅长清泄肝火,活血化瘀,凉血消痈,故多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血热血滞诸证及由热毒引起的疮痈[3]。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李振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4]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5]
周祯祥,唐德才.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6]
钟赣生,杨柏灿. 中药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7]
钟凌云. 中药炮制学[M]. 5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8]
王建,张冰. 临床中药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9]
陈仁寿. 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2015版[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0]
张廷模. 临床中药学[M]. 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0 20:37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