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性坏疽
科室:
普外科、骨科
概述
坏疽的一种表现类型,常见于四肢末端的组织坏死
主要有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皮肤皱缩、变黑等症状
由动脉阻塞而静脉尚通畅引起组织坏死并失去水分引起
主要为手术治疗,辅以非手术治疗
定义
干性坏疽是坏疽的一种类型,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1-2]
干性坏疽的坏死组织由于本身缺少水分,加之暴露蒸发,使坏死灶干燥皱缩,严重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晰。
干性坏疽由于坏死组织干燥,故细菌感染少见,腐败现象较轻[3]
病因
致病原因
干性坏疽主要由动脉闭塞引起组织坏死,由于静脉通畅及暴露蒸发,造成水分丢失。
动脉闭塞,静脉尚通
当四肢末端动脉闭塞后,组织细胞会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细胞难以获得营养,导致组织坏死。
由于通畅的静脉会继续将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包括大量的水分运走,使坏死组织局部干燥且逐渐变黑,与正常组织明显分界。
常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病、冻伤等引起[4-5]
水分丢失,局部干燥
干性坏疽多发于四肢远端,该处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结缔组织致密,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组织水分本身较少。
动脉阻塞后静脉仍通畅的特点使得坏死区域的水分可以经静脉回流,导致组织更加干瘪固缩。
坏死组织发黑是红细胞中的亚铁离子和腐败组织中的硫化氢结合,生成硫化铁的色泽[6]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干性坏疽的发病风险,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外周动脉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好发于中老年,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钙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干性坏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病于青壮年男性,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动静脉的慢性、节段性、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炎性病变,导致小动脉闭塞,引起干性坏疽[2,4]
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足的患者来说,基础的糖尿病使得患者踝关节以远的足部血管和神经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肢体缺血坏死[5]
在此过程中如果动脉血液供应丧失,静脉有一些回流的状态,使坏死组织内的液体被排干,更易出现干性坏疽。
雷诺现象
主要是手指和脚趾的小动脉暂时痉挛,导致动脉收缩,管腔变窄,反复发作可出现闭塞,引起指端组织干性坏疽[4]
雷诺现象的诱发因素包括暴露于寒冷和情绪压力。
吸烟
烟草成瘾易引起动脉病变,严重出现动脉阻塞,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增加干性坏疽的发病率。
冻伤
四肢暴露在极冷的温度下可能会出现冻伤,常见于寒冷季节和从事低温作业人员,最快的冻伤可以在短短15分钟内发生,阻塞正常的血流[4]
冻伤主要影响手指和脚趾,冻伤皮肤干燥,易形成干性坏疽。
症状
主要症状
干性坏疽的主要症状为肢端皮肤发凉、皮肤变色、麻木、疼痛等,个别患者表现可略有不同[7]
肢端皮肤发凉
由于肢体远端动脉阻塞,会出现肢端皮肤发凉,可进行性加重,初始不易被察觉。
皮肤变色
是干性坏疽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坏死区皮肤干燥、皱缩,明显区别于周围正常组织。
坏死区因静脉尚通畅和暴露,水分散失较多,初期可表现为皮肤苍白。
随病情进展,坏死区皮肤干燥、皱缩,可由蓝变紫逐步变成黑色。
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非常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变黑后可进一步出现皮肤脱落。
麻木
最常出现的是坏死肢端感觉迟钝,也可首发为坏死区皮肤麻木,严重者出现感觉丧失。
疼痛
由于干性坏疽以四肢端发病常见,其疼痛主要以活动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他症状
干性坏疽由于坏死组织干燥,腐败菌感染较为局限,一般不引起全身感染症状,但不排除可能并发全身感染,出现发热、休克等表现。
并发症
干性坏疽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残疾、湿性坏疽、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5-8]
残疾
干性坏疽时,肢体动脉闭塞,组织严重缺血缺氧,肢体坏死、皱缩、变黑,严重者出现皮肤脱落、肢体断裂,导致残疾[6]
干性坏疽严重者,还可能行截肢手术,导致残疾。
湿性坏疽
干性坏疽并发感染,可形成湿性坏疽[6]
常有恶臭,边缘组织有炎性反应(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
此时,邻近小血管易有血栓形成,从而加重局部缺氧程度,加速坏疽进展。
感染性休克
干性坏疽虽然没有感染或感染很轻,但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严重感染,进一步发展为湿性坏疽,继而引发感染性休克。
可出现心率快、血压低、胸闷、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血管外科
干性坏疽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变,建议就诊于血管外科。
内分泌科
若有糖尿病史或糖尿病足表现,可就诊于内分泌科。
普外科
若无特殊病史者,或干性坏疽病变严重致残者,也可就诊于普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清洗皮肤,保持患区清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肢体远端发凉?
是否有皮肤变色,从什么时候开始变黑?
是否有皮肤发麻、感觉减弱,甚至出现感觉丧失?
是否有坏死区活动性疼痛?
坏死区是否干燥,皮肤是否干裂?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史?
是否有糖尿病多年,血糖控制不佳?
是否有冻伤?
是否长期大量吸烟?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生化(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血管造影、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和硝基咪唑(如甲硝唑、替硝唑)等。
镇痛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现象等血管病变[8]
患有糖尿病[2]
曾有冻伤。
长期大量吸烟。
临床表现
干性坏疽的主要症状为肢端发凉、皮肤干燥变色、变黑、麻木、活动性疼痛[3]
干性坏疽坏死组织有绝对清晰的分界。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
了解外周血象情况,明确是否感染,及感染的可能类型。
常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大幅增多,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白细胞减少。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明确糖尿病诊断,了解糖尿病分型,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糖尿病患者典型表现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升高。
血生化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若肌酸激酶增高,提示出现肌肉组织的坏死。
电解质(包括钾、钠、钙等):若出现异常,考虑为营养不良或感染引起,不利于组织细胞修复。
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
通过对坏死组织表面溢液或静脉血液进行病原体培养,可以明确有无病原体感染和感染的具体类型。
药敏试验可测定微生物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影像学检查
血管超声
干性坏疽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坏死区干燥,血管迂曲。超声检查也可以评估血流状态等血管阻塞的程度[9]
超声检查结合血管造影,可全面精准定位病变部位、范围、程度,明确诊断。
血管造影
动脉阻塞、静脉尚通畅的血液循环障碍,是干性坏疽发生的根本机制。
血管造影能直观发现血流异常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CT检查
CT检查用于对其他坏疽的鉴别诊断。
能够检查病变部位是否有气体积聚,判断有无气性坏疽可能。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MRI)可更加细致地掌握病变部位、范围,评估血管闭塞程度及长度[10]
对湿性坏疽明确范围更有效。
鉴别诊断
湿性坏疽
相似点:均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皮肤变色、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和外界相通的内脏或淤血水肿的四肢。
坏死组织含水分大,肿胀严重,腐败感染程度重,与健康组织分界不清,可伴有恶臭[3,6,8]
病情进展更迅速,全身中毒症状易出现,更易出现中毒性休克。
常见于坏疽性阑尾炎、肠坏疽、肺坏疽及产后坏疽性子宫内膜炎等。
二者肉眼观察即可鉴别,也可结合病原体检查等辅助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治疗导致干性坏疽的原发病。及时清除坏死组织,避免坏疽扩大,保住患者肢体远端功能,同时也要积极防治湿性坏疽、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治疗原则:确诊后,在巩固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尽快手术治疗,同时应用改善循环、镇痛等药物治疗,可辅以一般治疗、其他治疗等[3-4,8,10]
手术治疗
清创术
适应证
确诊为干性坏疽的患者,除病变部位外,其余血运良好的,需要及时彻底清创[8]
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不宜盲目切除,以免扩大坏死面积。
目的
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破坏微生物繁殖的厌氧环境,避免感染。
修复或替代受损血管,恢复动脉血供,保留远端肢体功能。
禁忌证
存在尚未纠正的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周围其他动脉存在狭窄病变未解决者。
注意事项
术中视健康组织血供情况,决定是否一期缝合或二期修复创面。
基础病重患者可先行血管介入术或血管搭桥术后,保障有利血液供应后,再行坏死灶切除[9-10]
截肢
适应证
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者。
肢端完全坏疽、无法彻底清创者。
整个肢体均已受累或严重毁伤者。
禁忌证
存在尚未纠正的严重凝血功能紊乱者。
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者[9-10]
注意事项
残端开放,不予缝合。
术后采用氧化剂冲洗和湿敷伤口。
注意观察敷料有无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再次清创。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为应用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和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
通常不需要给予广谱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怀疑合并感染,需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
常用药物:青霉素、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等。
促血液循环药物
干性坏疽患者多伴有动脉供血不足,治疗时可应使用扩张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8]
常用药物:前列腺素E等。
镇痛药物
局部剧烈疼痛患者可考虑使用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药物:芬太尼、阿司匹林等。
原发病药物
根据血常规、血生化、糖化血红蛋白等结果,及时选用降糖、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
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及时就诊请医生处理。
一般治疗
高压氧:高压氧可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坏死区组织的缺血、缺氧症状,同时可抑制厌氧细菌的繁殖,减轻感染[7]
补液:常应用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右旋糖苷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助于组织细胞的自我修复和抗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每日充足的热量及营养物质摄入,要营养均衡。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治疗干性坏疽的药膏是什么
对于干性坏疽或者是小的足趾坏疽,可以外用抗感染药物,最常用的是聚维酮碘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多粘菌素B软膏等。
干性坏疽大多是坏疽的一种,常见为肢端组织缺血坏死,干枯变黑并向躯干发展,直到血液循环足以防止坏死的地方停止。
干性坏疽的病变界线一般较清楚,早期干性坏疽的症状为患处表面发白,感觉钝痛和冷,在这个阶段局部改善循环有治愈的可能。到了后期则需要通过清创术等去除坏死组织。但不经处理的话,最终坏死部分会蔓延直至停止后也会自行脱落。
干性坏疽大多数是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肢体发黑部分说明已经完全坏死,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抗感染药物能够使得局部的感染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需要注意,如身体不适需尽早就医,以免耽误治疗。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及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上药物均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切不可自行盲目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干性坏疽创面修复怎么做
干性坏疽创面修复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来治疗。
干性坏疽创面常由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引起,因此要加强原病的治疗,并在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可以服用二甲双胍、血栓通片等药物治疗原发疾病。另外,需要对干性坏疽创面进行修复,并通过药敏试验等,确定感染菌后再使用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即通过手术把坏疽部分切除,避免感染扩散。如果坏疽使局部坏死严重,则可能需要手术截肢。
建议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根据坏疽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上述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盲目服用。
预后
治愈情况
干性坏疽的预后一般与组织坏死的程度、是否及时有效治疗以及是否进行良好的护理等有关[3,6]
通常轻症者可治愈,预后尚可。
重症患者难以治愈重症难以治愈,并且若坏死组织范围过大,为挽救患者生命可能会截肢,预后差。
预后因素
干性坏疽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1-2,4,7],以下因素常导致预后不良。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
低温作业冻伤或手术后感染,治疗不及时。
有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血管病变未系统治疗。
烟草成瘾、营养状态差、免疫力低下。
危害性
干性坏疽处理不当,易转变为湿性坏疽,继而并发感染性休克等,导致患者死亡。
病变严重时需要截肢,可导致残疾,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2]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为避免动脉阻塞,建议多食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等)、高维生素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
避免大量食用高脂食物(黄油、猪油、硬奶酪、蛋糕和饼干以及油炸食品)[7]
保证充足、均衡的营养物质摄入,可以预防疾病并促进疾病康复。
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进行饮食控制。
生活管理
戒烟:香烟中的活性成分尼古丁对血管的影响很大,它能收缩血管,导致血流量减少,引发坏疽[11]
戒酒:每日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飙升,并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进而导致血流阻塞,可诱发坏疽。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居住环境干净整洁。
出现伤口,及时处理,以免继发感染。
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劳累。
严重疾病患者治愈后多伴有肢体缺损,应及时行功能锻炼[11]
病情监测
注意有无皮肤逐渐变凉、干燥变色、麻木、疼痛等症状,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康复期间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康复程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时间需医生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和原发病的情况制定。
复查时检查项目一般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管超声检查等。
预防
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
加强运动,合理饮食,避免高脂、高糖。
戒烟、戒酒。
受伤后及时就医,彻底清创。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现象等血管病变者及时治疗,避免加重[7-8]
注意肢体保暖,谨防冻伤。
参考文献
[1]
Al Wahbi A. 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 in diabetic dry toe gangrene. Diabetes Metab Syndr, 2019, 13(2): 959-963.
[2]
Buttolph A, Sapra A. Gangrene.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3]
步宏,李一雷. 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Elsayed S, Clavijo LC. Critical limb ischemia. Cardiol Clin, 2015, 33(1):37-47.
[5]
Al Wahbi A. Autoamputation of diabetic toe with dry gangrene: a myth or a fact?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18, 11:255-264.
[6]
陈杰,周桥.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7]
Farber A, Eberhardt RT. The Current State of Critical Limb Ischemia: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Surg, 2016, 151(11):1070-1077.
[8]
吴肇汉,秦新裕,等. 实用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9]
陈孝平,汪遭平,等. 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
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1]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6 11:26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