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梗阻发生在十二指肠或者空肠部位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和排便等
可能由胃肠道的肿瘤、炎症、粘连、扭转以及外伤等原因引起
可进行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保守疗法和手术治疗
定义
高位肠梗阻是依据梗阻位置确定的,是指梗阻发生在十二指肠或者空肠部位。它是指胃肠道腔内容物迟滞并在梗阻部位近侧积聚,进而引起肠道扩张和梗阻的临床症候群。
分类
高位肠梗阻可以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理特点划分为以下两类:
机械性肠梗阻
由于一种或多种原因导致肠道本身或外部发生结构性改变,以致阻塞肠腔通道,妨碍肠道内容物的通过。
具体原因包括肠粘连、肠套叠、异物阻塞、肿瘤、扭转、肠壁狭窄和炎症等。
机械性梗阻在临床上最常见。
动力性肠梗阻
又称肠麻痹,这类梗阻并无明显的结构性改变,而是因肠道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导致肠蠕动不协调或停止导致。
常见原因包括手术后的肠道反应性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急性腹膜炎、内分泌障碍等。
发病情况
由于高位肠梗阻涉及的病因众多,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受多种因素影响。
高位肠梗阻无特定好发人群,但患有消化道疾病、外伤或曾经接受过腹部手术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1]。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高位肠梗阻粪便是什么
高位肠梗阻是梗阻部位在十二指肠或者空肠,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肠梗阻。高位肠梗阻因梗阻部位高,呕吐频繁,且发生较早,呕吐物多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腹胀不明显。高位肠梗阻的粪便,指梗阻前位于梗阻部位以下的粪便,需要积极治疗解除肠道的梗阻来改善临床症状。
高位肠梗阻在梗阻前期,患者还会排出梗阻部位以下的气体和粪便;在梗阻后期,肛门会停止排便排气。
出现高位肠梗阻时,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需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高位肠梗阻和低位肠梗阻的区别
根据梗阻部位分类,肠梗阻可分为高位肠梗阻和低位肠梗阻,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位置、临床症状等有所不同。
1.发病位置不同:高位肠梗阻主要是发生在空肠以上肠管部位的梗阻,而低位肠梗阻通常指回肠、结肠和直肠的梗阻。
2.临床症状不同:高位肠梗阻的部位高,呕吐的症状出现较早,且较频繁,呕吐物主要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相比高位肠梗阻,低位肠梗阻的呕吐出现较晚,初为胃内容物,后期的呕吐物呈粪样的肠内容物。
另外,高位肠梗阻的腹胀不明显,有时可见胃型,而低位肠梗阻的腹胀显著,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遍及全腹。
建议肠梗阻的患者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日常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运动,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病因
导致高位肠梗阻的病因有很多,包括先天性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
致病原因
高位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包括:
先天性疾病: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等。
占位性病变: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十二指肠间质瘤、空肠上段肿瘤等。
肠外压迫性疾病:腹腔内粘连、十二指肠淤滞症(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等。
肠管内异物。
胃十二指肠或上段空肠术后吻合口狭窄。
高危因素
腹部手术:腹部手术后可能出现肠道粘连,增加患者发生肠梗阻的风险。
肠道疾病:患有肠道肿瘤、炎症或先天性肠道结构异常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高位肠梗阻。
外伤及剧烈运动:腹部外伤和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肠道扭转、挫伤,诱发肠梗阻。
异物:进食大量柿子、误吞果核等异物,可能引起肠道堵塞,导致高位肠梗阻。
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障碍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弱,诱发功能性肠梗阻[2]。
症状
高位肠梗阻通常指的是十二指肠和空肠的梗阻。由于高位肠梗阻的发生部位靠近胃,因此临床症状与胃梗阻相似。常见的症状包括以下几点:
主要症状
腹痛:高位肠梗阻初期,腹痛通常呈阵发性,呈绞痛性质,随着病程进展,腹痛可能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疼痛。
腹胀:肠道内积气和积液导致腹部扩张。
呕吐:严重的肠梗阻患者可能会出现胃内容物和肠内容物的反流,表现为频繁呕吐。
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肠道梗阻导致肠内气体和粪便无法顺利排出体外。
其他症状
脱水:长时间呕吐失水,患者可能表现出全身酸中毒及脱水的临床症状,如口渴、皮肤弹性降低等。
胃肠道过度蠕动:起初可能有肠鸣音亢进,但随着病程进展,肠鸣音可能逐渐消失。
并发症
肠坏死:若肠梗阻导致肠壁供血不足,可能致使肠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腹膜炎:肠道坏死和肠内容物渗漏可能导致腹膜炎。
休克:长期失水和腹膜炎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休克表现[3-4]。
就医
当怀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患有高位肠梗阻时,应及时就医并做好以下准备: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时,需要及时去消化内科就诊。
普外科
当出现上述情况或症状持续恶化,可能提示肠梗阻导致的并发症如肠坏死发生,患者需前往普外科或胃肠外科,接受相应的手术干预。
急诊科
在患者出现急性腹痛、腹胀等症状时往往首选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或家属应做好病情记录,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痊愈时间以及腹痛和呕吐的频率等,以便向医生简洁明了地描述。
携带相关的诊疗资料,如既往病史、用药史、手术史等。
因患者可能需要拍片、做实验室检查或接受治疗,在去医院前最好清淡饮食,避免吃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根据患者病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可以准备一些必需的生活用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疼痛部位和性质如何?疼痛是否持续加重?
是否有腹胀?腹部隆起程度如何?
是否有呕吐?呕吐物性质如何?呕吐频率多少?
是否有排气或排便量减少?排气排便停止多长时间了?
是否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皮肤弹性降低等?
病史清单
有没有既往消化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急性阑尾炎病史?
是否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之前是否进行过腹部手术?
近期是否有过外伤或剧烈运动?
是否有过误吞异物的情况?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X线、CT等。
诊断
诊断高位肠梗阻的依据主要包括病史、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腹部手术史、消化道疾病史或误吞异物史等。
临床表现
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以腹痛呕吐为主要症状。
排气和排便减少或停止。
腹部触诊与听诊可能出现压痛、反跳痛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乳酸等检查,目的是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及脱水程度。
异常表现可能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肌酐与尿素水平升高、电解质失衡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
目的是观察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表现。
异常表现可能包括肠管扩张、气液平现象。
腹部CT检查
目的是了解肠管扩张程度、梗阻部位和可能的病因。
异常表现包括肠管局限性扩张、肠道壁的增厚、异物阻塞等。
消化道钡剂造影
目的是分析肠道造影图,了解肠道梗阻部位、程度等信息。
异常表现可能包括钡剂通过受阻、肠道局部扩张、肠道内结构紊乱等。
鉴别诊断
针对高位肠梗阻,需要和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肠道狭窄
相似点:可能由于肠道炎症、溃疡愈合形成瘢痕或先天性肠道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与高位肠梗阻相似,肠道狭窄患者可能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肠道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较轻微,持续时间较长,而高位肠梗阻可能急性发作且病情较为严重,导致肠道完全梗阻。通过腹部CT或钡剂造影可发现肠道的扩张程度,协助诊断。
肠道炎症
相似点:如炎症性肠病、急性阑尾炎或急性胆囊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与高位肠梗阻有一定相似性。
不同点:肠道炎症患者的病程较长,腹痛部位及疼痛性质可能有所不同。此外,实验室检查中,与炎症相关的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通过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辅助鉴别。
肠道功能障碍
相似点:如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等。这些病症也可能导致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容易与高位肠梗阻混淆。
不同点:肠道功能障碍患者往往无明显发病原因或与精神性因素相关,病程较长,症状波动性较大。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如果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可以考虑肠道功能障碍的诊断[5-7]。
治疗
治疗目的:解除肠道梗阻,改善全身状况。
治疗原则:结合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
保守治疗
对于部分功能性肠梗阻或轻度梗阻患者,可以尝试保守治疗:
禁食和胃肠减压:患者暂时不要进食以减轻肠道的负担。胃肠减压是把一根胃管插入患者的胃内,通过抽吸胃内容物,以缓解梗阻引起的胀气和疼痛。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由于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患者需要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止痛药物: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抗生素治疗:如梗阻原因为感染性疾病,医生可能给予抗生素治疗。
胃肠动力药物:在有些情况下,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病情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刺激肠道蠕动,以缓解梗阻。但在肠套叠或肠扭转的情况下,胃肠动力药物应禁用。
手术治疗
对于复发性、内科难以治疗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高位肠梗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具体方法取决于梗阻的原因、部位及病因。常见的手术类型包括:
粘连松解术:对于因粘连导致的肠梗阻,医生会在手术中仔细松解粘连部位,恢复肠道通畅。
肠套叠还原术:对于肠套叠引起的肠梗阻,通过手术将套叠的肠道复位成正常状态。
肠扭曲松解术:如果肠扭曲是导致梗阻的原因,医生会手术将扭曲的肠道解开,并评估肠道部位是否需切除。
肠道切除及吻合术:当肠道出现明显坏死或其他不可逆现象时,医生会考虑切除坏死部分,并进行肠管吻合。如果病因是肠道肿瘤,相关肿瘤部位也需切除。
注意事项:手术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执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患者要遵循医嘱进行恢复期护理[8-10]。
预后
高位肠梗阻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因、治疗时机和并发症等因素密切相关。使用合适的治疗策略及时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愈概率。
治愈情况
一项对小肠梗阻患者的研究发现,综合治疗后,约80%的患者可以成功解除梗阻。
研究也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患者的死亡风险呈逐渐上升趋势。
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
危害性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肠梗阻导致的呕吐、腹泻等可能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肠道坏死:严重肠梗阻可能造成肠道供血不足,进一步导致肠道坏死,加重患者病情。
腹膜炎:肠道坏死或穿孔会引发腹膜炎,使病情急剧恶化。
日常
在日常生活中,高位肠梗阻患者需要关注饮食、生活、康复训练、心理支持和护理方面的内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吃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纤维、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生蔬菜、粗粮等。
按时进食,每次少量,保持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对胃肠道产生负担。
饮食过渡要缓慢,如由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过渡到软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
生活管理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规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增加运动锻炼:通过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如慢走、太极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腹部B超、胃肠镜等检查,监测肠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康复训练
恢复正常体能:在医生建议的范围内进行身体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身体功能。
肠道蠕动锻炼:通过肚皮呼吸、局部按摩等手法进行肠道蠕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心理支持
积极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相信科学和医学。
寻求社会支持:向家人、朋友、同伴寻求支持,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共同面对治疗中的困难。
护理注意
预防感染:加强生活护理,保持床单、被褥、衣物等物品的清洁,以及患者食器的清洁。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如腹痛、腹胀等症状的变化。
合理使用药物:按医生建议使用止痛、抗生素、胃肠动力药等,按时复诊评估病情。
病情监测
高位肠梗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等,发现症状异常或出现加重时应及时就诊。
观察排便情况:梗阻改善后要注意观察排气和排便的频率及形态。
生活习惯:合理调整饮食、锻炼等,观察日常生活习惯对病情的影响。
心理状态:关注心理状况,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对病情的影响。
随诊复查
复查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进程,医生会建议复查时间。一般来说,在术后1~3个月进行首次复查较为合适。之后,每半年或每年复查一次,根据实际病情进行调整。
复查项目: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可能包括:腹部B超、X光或CT检查、胃肠镜、血常规、血生化等。
预防
预防高位肠梗阻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以及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以下是一些可以预防高位肠梗阻的方法和措施,对于不同人群也具有普遍适用性:
饮食习惯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有助于维持肠道蠕动和排便。
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每餐适量,保持餐次规律。
咀嚼充分:吃东西要细嚼慢咽,方便消化和吸收。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运动锻炼: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蠕动,例如散步、瑜伽、游泳等。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减轻肠道负担。
戒烟限酒:避免烟、酒对胃肠道的刺激。
定期体检
确保定期进行肠道相关检查,如腹部B超、胃肠镜等,以便发现肠道疾病或危险因素。
针对已知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克罗恩病等,定期就医评估病情。
治疗疾病
对于已知的肠道疾病,如肠结核、肠炎、肿瘤等,要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外伤患者要密切关注肠道状况,并在医生建议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这些预防措施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都是通用的。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先天性肠道疾病患者,外伤患者等,应在医生建议下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如有疑虑或需要调整预防措施,请咨询医生。
参考文献
[1]
吴肇汉,秦新裕. 实用外科学:上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2]
赵玉沛.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3]
陈孝平,汪建平,等. 外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4]
林果为,王吉耀,等. 实用内科学: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5]
于皆平,沈志祥,等. 实用消化病学. 科学出版社, 2017.
[6]
李乐之,路潜. 外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7]
金征宇,龚启勇. 医学影像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8]
Jackson P, Vigiola Cruz M. Intestinal Obstruction: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8 Sep 15;98(6):362-367.
[9]
Ten Broek RPG, Krielen P, et al. Bologna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SBO): 2017 update of the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rom the world society of emergency surgery ASBO working group. World J Emerg Surg. 2018 Jun 19;13:24.
[10]
Scaglione M, Galluzzo M, et al.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nd intestinal ischemia: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MDCT in the management decision process. Abdom Radiol (NY). 2022 May;47(5):1541-155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9 18:47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