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通宣理肺丸为散寒止咳剂,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的功效,主要成分为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炒)、茯苓、枳壳(炒)、黄芩、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1-2]。
适应证
通宣理肺丸的功效为解表散寒、宣肺止嗽,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可缓解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咳嗽、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不适[3-4]。
药物联用
目前通宣理肺丸的药物联用尚无权威资料,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通宣理肺丸治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
通宣理肺丸通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通宣理肺丸是一种解表剂,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一般可以用来治疗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
用药禁忌
禁用情况
对通宣理肺丸及其中任一成分过敏者,禁止服用[4]。
风热或痰热咳嗽、阴虚干咳者不适用本品。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4]。
阴虚干咳者慎用[2,4]。
高血压慎用[2,4]。
心脏病患者慎用[2,4]。
运动员慎用[2,4]。
孕妇慎用[2]。
肝病、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慎用[2]。本品所含半夏虽然经过炮制,毒性较低,但孕妇仍需谨慎使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
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且服药时必须有成人监护,以免出现吞咽意外[4]。
年老体弱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4]。
配伍禁忌
不宜在服用本品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4]。
通宣理肺丸中所含制半夏与乌头类中药(如附子、川乌、草乌等)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本品不宜与乌头类中药(如附子、川乌、草乌等)或其制剂同用。
通宣理肺丸中所含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本品不宜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及其制剂同用。
如果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为避免发生不良相互作用,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听从其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法。
用法用量
通宣理肺丸的剂型规格较多,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不一样,最好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包括用法用量及用药时间。
剂型规格
水丸:每10丸重0.5g[4]。
水蜜丸:每100丸重10g[1,4]。
大蜜丸:每丸重6g[1,4]。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4]。
具体用法
用法
大蜜丸:可嚼服或掰碎后吞服,不可直接整丸吞服[4]。
水丸、水蜜丸、浓缩丸:温开水送服。
用量
水丸:一次6g,每日2~3次[4]。
水蜜丸:一次7g,每日2~3次[1,4]。
大蜜丸:一次2丸,每日2~3次[1,4]。
浓缩丸:一次8~10丸,每日2~3次[4]。
药物漏用
通宣理肺丸一般每日用药2次或3次,如果出现漏服,想起忘记服药的时候,距离下次服药时间已经不足标准用药时间间隔的一半,就不要再补服了,下次按时、按量服药即可。绝对不可以一次服用双倍药量。
例如:患者每天服药2次,早晚8点各一次,如果患者早8点忘记服药,在下午2点前想起,则可以补服,如果在2点之后想起,则无需补服,在晚上8点正常服用即可。
药物过量
目前尚无关于通宣理肺丸过量用药的权威资料。如果不慎服用过量,应立即停药,并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与排出,同时密切观察,如果身体出现任何不适,还需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要停药并就医。
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暂停用药并去医院就诊[3-4]。
服药期间,如果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者出现喘促气急,或者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均应暂停用药并去医院就诊[4]。
用药期间出现任何过敏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症状严重者还需及时就医。
此外,遵医嘱足疗程用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症状消失,可在医生指导下停止用药。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目前尚无关于通宣理肺丸不良反应的权威资料。如果用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
药物贮存
密封保存。
放于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4]。
其他
用药期间,忌烟酒,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的食物[2,4]。
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疡、肺心病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尽早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规范用药,以免耽误病情[4]。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4]。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2015年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3]
彭成,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成方制剂卷(下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4]
通宣理肺丸药品说明书(国药准字Z44022902、Z37021061).
[5]
陈志强,杨关林.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6]
喻维新,赵汉臣. 药师手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
[7]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8]
高学敏,钟赣生. 中药学:上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最新修订时间:2022.12.27 14:59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